好媽媽定義
一直想要寫一篇有關於親子互動與教養的議題,但總想來有點沉重。
好媽媽的定義是對誰而言呢?對自己的小孩?還是對別人的觀感?這兩者的定義是不同的。
曾經為了靜靜的人際互動,我特地選了otto的兒童律動課程,期待她可以透過規律的上課方式,能夠讓她有固定的玩伴;可能因為年紀還小,跟比她大一點的小孩玩不太起來,而且上課時,她有些動作是做不太出來的,透過螢幕看的我,替她好生緊張,基本上課堂上的狀況是要她自己獨自去面對的,那時她才兩歲九個月,靜靜是律動班上年紀最小的學生,而我們這些做家長的則是在教室外面等著孩子下課;孩子們上課期間,媽媽們都會東拉西扯的,幾堂課下來,我聊得好累,基本上,會去上0tt0的課程的小孩,家裡面的經濟基礎都還可以負荷上課的費用,只是有些媽媽是用價格來區分小孩的等級,聊著聊著,便會發現有些媽媽真的是俗不可耐(抱歉,我用這麼重的話),她們自認為自己跟一般時下的媽媽不太一樣,對於孩子的教養是用小孩子去上過什麼課,花了多少錢去衡量的,甚至從星期一到星期六的課程都排得滿滿的,我問她:「那麼小的孩子喜歡嗎?」,「我家的小孩英文A到Z都可以背得出來。」一個媽媽回答,「我兒子都會認識國字了呢!」另一個媽媽說道,其實,我問的問題很單純,只是小孩喜歡不喜歡而已。
而且孩子都要面對的教育問題,我還聽過一個媽媽這樣說:「我的孩子一定不可以上體制內的學校,現在的老師都不會教,什麼建構啦?都是要把孩子教笨的」,那我就反問她哪一個學校她比較中意,她的回答竟是現在的私校比公立的好上千百倍,這當然是個人觀感的立場,在當下我們也就東拉西扯的瞎聊,但是回家後,我還是覺得當親子教養變成了要用錢去堆砌出來的時後,親子間的感情基礎會穩固嗎?當這些教育現況如故事媽媽或是圖書館志工等學校的義工蔚為一種『時尚』時,真的是好事嗎?這種種的疑問,盤旋在我腦中好久好久,直到我碰到了楊茂秀老師。
一次因緣際會,我有幸跟老師一起走了台東的鐵道,在短短的兩個小時的路程中,慣於思考兒童哲學的楊老師,竟然語重心長的說道:「很多東西要是變成了『時尚』就不是一件好事。」言下之意,楊老師似乎也碰到了跟我之前一樣的情形,因為我們會擔心,思考會不會長久?東西是否可以永續經營?如果要能走得下去,根基一定要打穩,而且要能夠有可以思考的彈性與空間,如果大家都停止了思考,只是用較為普羅大眾的想法一昧追求,那能夠激盪的火花就不是那麼的強烈了;跟楊老師散步回來後,我也開始學著要尊重他人的想法,或許目前還不可以說服我,但是我會試著去想想為什麼立場的不同就會造成不一樣的解讀,而不是百般要去說服別人注意到我的觀點。
我有個大學同窗她曾這樣說過:「雖然我媽媽常會抱怨她的收入都要靠別人,可是我很感謝她都可以一路陪伴著我們。」,孩子放學回家,家中有人等著的感覺很好,那可讓孩子有依靠的安全感,就像是隨時隨地都可以回到溫暖的懷抱裡,在愛與安全感中成長的孩子,是比較具有正面的想法的。
現在的媽媽已不再像以前那樣,總是待在家裡等著孩子回家,為了生存,父母親雙薪是很普遍的情形,所以有時後我們也會碰到很不可思議的媽媽,說著一口很棒的親子教養原則,可是她的小孩反應出來的卻不是她口中說的那樣;亦或是,寵溺孩子到小孩說不想要來上學就不來,造成學習成效不佳,反而倒過來責怪學校的課程太重,讓她的小孩沒有快樂的童年,形形色色的媽媽都有,我已經是見怪不怪了,只是有時會想,好媽媽的定義到底是要怎麼定論,對誰去定論?
其實換個角度想
我們也是孩子們的另一個媽
有緣的話
可以在這緣聚的當下
影響孩子甚至影響家長
沒緣的話,
也只能盡己所能教育孩子了。
當緣散了,
能給孩子的也只有祝福了~~
現在的社會環境不像以前那樣
小孩是可以靠社區及親戚養大的
以前到處亂跑都不用怕被人給帶走
現在因為家庭型態的改變
就算是有心要帶小孩
可是沒錢沒環境的家庭太多了
最近我處理太多親子互動不良 造成學生行為偏差
個案太多了
心有所感
只能大嘆 現在的媽媽難為呀
那倒是
不過 會珍惜與孩子的緣份
也是要看老師
有時遇到一個好老師 會念念不忘
遇到壞老師 也是會印象深刻
可是 都是看運氣 看緣份
記得三毛以前遇到一個很不好的老師
結果害得三毛憂鬱症發作 在家關了七年
我們可要引以為鑑呀
千萬不要誤人子弟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