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9-10 17:19:08貞子

缺乏文化骨幹 台灣走不上國際化(摘自商業週刊)




專訪日本工業設計大師秋田道夫

採訪、整理/孫秀惠

過去二十年,日本工業設計界的重要人物秋田道夫,談到台灣的工業設計
時,一針見血地指出:產品國際化之前,反而需要帶有「文化的安心感」
,台灣缺的,就是一份對文化的認同!

早在一九五二年,日本就已經出現了工業設計師協會,並且發起了「生活
改善運動」,希望透過工業設計的商品,帶動戰後日本的文明生活。無論
是一九七○年代的「小即是美」、八○年代的效率、多工化,或者九○年
代追求強烈的個性符號,與愛護地球的綠色概念,工業設計師,一直是領
導日本,甚至是全世界生活潮流的靈魂人物。

在日本工業設計界相當出名的秋田道夫,是日本過去二十年工業設計界的
重要人物,曾經在二十四歲時成為日本每日ID大賞(編按:日本重要工
業設計獎)最年輕的得獎者,秋田一路獲獎無數。從他的眼睛,怎麼看工
業設計的靈魂根源?魅力工業設計的元素包含哪些?什麼是真正好的工業
設計產品?以下是秋田在八月三十日來台時,接受本刊專訪的摘要:

‧ 好設計 要注入生意元素

《商業周刊》問(以下簡稱問):你曾經得過許多日本工業設計大獎,可
以談一下你對於「好的工業設計產品」的定義嗎?設計師需要灌注什麼精神?

秋田道夫答(以下簡稱答):一般人都認為好的外觀就是好的設計,事實
上,好的設計,需要符合「Good design business」的特色,工業設計是
一種生意,要能夠賣得好,得到廣大接受性。

另外,就是設計師要有勇氣去懷疑現有的產品。以一九七七年我得到的每
日ID大賞設計為例,那是個迷你音響,三角形的造型,可以掛任何牆角
,連在廚房也可以欣賞音樂,這就是我的概念。當時的音響體積都很大,
我是第一個把音響變小的設計師。其實我把大型音響拆解,發現裡頭根本
浪費了很多無用的空間,所以可以把大小減一半。嘗試與挑戰,是很多好
的工業設計產品需要的精神。

問:身為設計師,通常你從哪裡著手你的設計構想?你如何了解使用者需
求或時代的感覺?

答:我不是個關在房裡的灰色設計師。我每天都會花半天去逛街、很陽光
的。基本上我會先把自己當成消費者,很貴的我可能買不起,但大部分我
會去買相關的產品來使用,感受消費者的感覺。我可能不像某些設計師是
透過市場調查數字來判斷,我憑直覺比較多,我會花很多時間與人互動,
我也會花很多時間與生產者、銷售商會談,最後讓我自己成為這兩者中間
的一種橋樑,找出最對的產品概念。像是我設計的一種單瓶酒放置架,生
產的工廠在中國的東莞,我就會直接去東莞的工廠與他們溝通。

工業設計其實像電影,是一種綜合藝術。好的工業設計師,則像是個電影
導演,把各種資源概念整合出來,變成一個好的商品。

‧ 夠魅力 設計與功能要一眼明瞭

問:工業設計追求的魅力為何?

答:我自己基本上是不會追求去做石破天驚的形狀。機能上的創新是我所
追求的,機能的新鮮,比較是日本工業設計的特色。以一個我所設計的雙
筒咖啡隨身杯為例,那種弧形的造型,其實你在建築或其他地方也可以看
到,只是過去不曾出現在咖啡容器上。而它的線條很簡單,所以即便東莞
的工廠人員也不會搞錯。又例如我設計了一款給重聽人士使用的電話話筒
,讓我畫給你看(起身在白板上畫造型),這是結合擴音耳鼓與電話的設
計,加強聲音對耳膜的震動,讓人很容易接收到聲音。它的造型可以讓人
一眼就了解它是電話,你不需要多做解釋,但是耳鼓與電話之間的無形弧
度,卻是適合人體工學,拿著的時候很舒服,而電話的充電座是籃子式的
圓形,怎麼放置都不需要考慮方向,而圓形的邊緣有一圈LED(編按:
發光二極體,不會使用過久而發燙)設計,來電的時候,可以閃亮,讓重
聽的人知道電話來了。這就是我所謂的機能上的創新。

我覺得成功商品的造型應該可以讓人一眼就明瞭,在十公尺外看到也可以
明白,這我稱之為「形態語言」, 因為造型本身就是很重要的溝通工具。

問:日本從一九五七年開始有Good Design標誌,從那時候到現在二十一
世紀,你有觀察到日本的工業設計概念有什麼重要轉變嗎?

答:在三天前,我才在自己的網站上寫了一篇「莎吆娜啦,Good Design」。
日本許多大企業的設計,這幾年反而感覺有點僵化了,尤其目前變得
太重視技術的突破,過去很重視使用性的設計卻逐漸消減。以Sony的愛寶
狗為例,寵物與機器人結合的概念固然很特別,我個人卻不認為是最好的
工業設計。日本的工業設計,現在工程師的觀點太重。還有現在就是常會
在一些非常小的地方做一些改變或設計,但卻無法讓人一眼看見,這是我
對日本工業設計目前不是很欣賞的。

‧ 國際化 先從認同自己的文化開始

問:在面臨全球化的年代,工業設計如何突破地域性的限制?

答:我認為一個好的設計產品是可以讓全世界的人都接受的。反倒是,我
觀察到,台灣的企業或設計師面臨的不夠國際化問題,卻是來自於缺乏更
深層的文化骨幹。日本的設計師,通常在深層都會受到日本文化骨幹,尤
其是京都的薰陶與感化。但台灣,卻看不太出來文化骨幹在哪裡。我去過
故宮,我覺得商朝、周朝的物品很有特色,但這些文化遺緒似乎也不屬於
台灣的文化深層,所以你們的手機設計,並沒有人從那裡擷取靈感。

問:有沒有文化主幹,跟工業設計國際化有什麼關係?

答:國際化之前反而先要有認同感。有深層的文化主幹,設計才會有自信
,設計有自信,才會顯出魅力。產品國際化之前,反而需要帶有「文化的
安心感」;一種渾然天成又有特色的穩定與美感,是來自於文化深層的。

不過,這並不代表我認為需要用明顯的形狀來表達文化認同。我看你們的
一○一大樓,有點失望,因為太明顯的把一些文化的符號嵌在建築上去表
現中國風。如果是我來設計,或許我會想:如何讓它在夜晚的燈光中,讓
人聯想到一條龍。

簡單的形狀,反而可以讓人感覺到三百六十五天都有感覺,而這種「傳達
心意」的設計,是國際化重要的元素。企業的產品設計,一樣要反映企業
深層的文化,沒有文化特色的企業,很難有好的傳達心意的設計商品。

摘自商業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