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17 18:30:17建和

《柴松林專欄》人文精神

《柴松林專欄》人文精神 2007/9/1 | 作者:

我們不能否認今天中國大陸沿海和鄰近的香港、澳門、新加坡、台灣的華人社會,已經享受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富裕生活,人民豐衣足食,現代中生活便利設施,應有盡有。但是我們卻沒有能力,讓構成這個社會的成員,免除對周遭的不滿,對未來的恐懼,對歷史的仇恨,內心不安,識見褊狹,視野淺短,胸襟閉鎖,無法欣賞異文化的多采,也無法享受生命的喜樂豐盈。

自從一七三八年紡織機發明,從英國開啟了工業革命以來,科技進展日新月異,人類的注意力和創造力,都投注到如何增加生產,創造富裕上。相對的完全忽略了對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導正培養,未能重視根據人的經驗,強調人的成就,重視人的價值,而以啟迪智慧,提高人生境界為歸趨的人文精神,未能同時關注到如何培育具有高尚人格的公民,和建立公平正義的社會。

這種科技與人文的落差對於生命意義與社會福祉,造成的傷害,不僅僅影響了當今的世代,還會左右到以後許多世代的命運。人文精神消亡的危機,晚近引起了有心之士的正視,發出了重振人文精神的呼聲。

我國自古即有「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說,重視的是潛移默化之功;西方文藝復興,其旨在追求人類精神從神權體制下的自由解脫。近世風尚偏重科學技術,唯將人「器用化」,陷人的精神於空虛支離,在意的是物質的擁有,忽視心靈境界的提升,以致競尚本能欲望之滿足,追求自己財富之極大,形成價值崩毀,人欲橫流的危機,因之人文精神的價值與意義,亟待肯定與闡揚。

人文精神之可貴與應受到人類的尊崇讚美,是由於其能給人帶來心靈的滿足與精神的享受。法國哲學家馬瑞田曾指出,人文精神之可貴在於:「人的內在世界之不可征服性,與人生的滿足感具有崇高的地位,遠較實用性為重。」人之所謂滿足在現實的物質的飽足之上,尚有更高而深層的追求。

人文精神之追求,在於陶冶心性與品味、氣度、襟胸的拓展提升,在此拓展提升的過程中,使人生的情趣益見充盈,境界愈為開拓;於潛移默化之中,培養光風霽月的人格。

轉載自[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