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1-17 10:29:55阿婆

郝龍斌


 
 
 
 
 
 
我很喜歡郝龍斌

以下是他的兩則新聞
很高興他提到愛字
同樣是愛字,但和陳水扁的〔愛台灣〕的愛字.在真實的意義上是多麼的不同!





=================================================
觀點麥克風》郝龍斌:別把救災當外交籌碼

【本報記者朱淑娟、駱焜祺】



南亞海嘯奪走十餘萬人生命,舉世同悲,也捲起台灣新一波的愛心潮,全台捐款不斷。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秘書長郝龍斌說,從這次民眾的愛心表現,可以看出台灣社會是溫暖的。看到有人受災,我們不會管他是黑、是白、或是藍綠,都一樣伸出援手;這種把地球當成「生命共同體」的表現,證明台灣是有希望的。

郝龍斌也提醒政府,不要把援助當成外交籌碼,也不要跟人家比誰捐的錢多。「救災就是救災,不要有其他想法,否則這個救災就會變調。」長遠來看,沒有額外目的的愛,更有機會突破外交困境。

本報記者就國際援助及社會慈善救助等問題訪問郝龍斌,請他從實際經驗提出看法和建議,以下以第一人稱記述。

生命共同體 台灣的希望

這次,我內心的體會,比過去任何時刻的感受都深;從南亞災變,我看到台灣社會的溫暖。你真的不敢想像力量有多大,光是台灣紅十字會就超過十萬人次捐款,總額超過四億元。

「生命共同體」不是政治口號。這次,我們發現,台灣民眾在看到別人傷痛時,不會管他是外國人、台灣人、更不會管他是藍的、綠的,都一樣伸出援手。這就是「生命共同體」的內涵,是台灣的希望所在。

南亞災變第一天,國際紅十字會訂出台灣募款目標是七百五十萬歐元,約兩億一千萬台幣。當時我跟日內瓦說,九二一地震時,國際幫我們這麼多,現在我們比任何其他國家更有責任、有義務去幫別人。

國際紅十字會有一個以廿億元認養兩百萬災民的計畫,我們立刻答覆:台灣可以認養廿萬災民。我算過,民眾每捐一千元,就可幫助一個災民在六到八個月內獲得水、食物和簡單醫療照顧。

很多人說,九二一震災後民間捐款熱情降低,但我認為民眾不是沒有熱情,而是不放心、不信任、不方便。例如九二一捐款,政府把錢拿來做文宣、辦晚會、放煙火,民眾看了很難過,因為這不是他們捐錢的初衷。

大家都有愛心,只是捐錢變得謹慎。這次有這麼多人把錢捐給紅十字會,這和紅十字會的彈性、公信力、公開透明的帳務處理有關係。以我們認養松鶴部落為例,我跟同仁講,用錢有兩原則:第一、假設受災的是你家,你覺得會做的就去做;第二、如果你敢大聲用擴音器告訴大家,自己這個錢是這樣用,你就去用。

九二一災後,國際紅十字總會轉來卅四個國家捐助的十億新台幣捐款;第一階段急難救助後,剩下兩億元交給我們。國際紅十字會還從丹麥派專業經理人長駐台北,負責每一筆支出的審核。後來,紅十字會亞太區會計師每三個月還會來台確認帳目,只要跟救災無關,都全部刪掉。紅十字會百周年紀念時,我們買了一批茶杯,那筆錢就被刪掉,因為和救災無關。

災民利益 救災唯一動機

災難發生時,許多人趕著去救災,但救災不能光靠熱情,也不是只救三或六個月,救災是理性、專業、危機處理,更要有企業管理手法,否則就是匹夫之勇。從印尼棉蘭到亞齊災區,路程至少三百公里,運輸、補給是大問題。而且那裏是叛軍區,生命安全都有顧慮。連自己都保不了,怎麼去救別人?

現在印尼、斯里蘭卡還有許多國際的救災團體,像法國、美國、瑞士、瑞典;他們自己有完整的救災設備跟儀器,自己就有能力到災區。你不需要靠別人,你才能幫別人。現在我們台灣最能做的,就是捐款,把錢轉給有公信力的團體去救災。

這次南亞賑災,國際紅十字總會有一套完整計畫,如果不依他們的規畫做,就是人力和資源的浪費。紅十字會有一百年救災經驗,完整的管理體系、會計審核制度、專業訓練,有把握將民眾捐的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口上。

救災不要有其他動機,救災就是救災,唯一的利益就是「災民的利益」。如果某個人、某個企業希望透過救災提高聲望、形象、或建立關係,這個救災就會變調。國家也一樣,如果希望把國家利益放在救災上,提高我們國家能見度,或藉救災爭取加入WHO,這個救災也會變調。你在救災過程要做這些事情,人家看不懂嗎?那人家還會相信你、敢跟你合作嗎?

賑濟伊朗 逾半南投捐的

我能體會政府這次將援助金提高到五千萬美元,一來希望藉這個機會突破外交困境,也可向民眾交代。但不要低估台灣民眾的智慧,台灣人是很有愛心的。你什麼都不想,就拿五千萬美金去救災,民眾也會支持。你不想那些,潛移默化間,那些目的還是會達到。

就像九二一時,國際援助我們,這些國家當初並沒想過要從台灣得到什麼利益。伊朗地震時,我們也發起伊朗賑災募款,你可能不相信,總計募到六百多萬元,有超過一半是南投捐的。為什麼?因為南投縣民感同身受,感受到當初人家幫他的溫馨,所以今天用心回饋。

當初國際紅十字會也沒想過捐助台灣十億元,可以得到什麼利益,也沒想到今天中華民國紅十字會這樣回報他們。當一個人受難,需要一杯水、一碗飯時,你還要想別的嗎?這次我看到台灣同胞就是在這個出發點下來幫助別人。

國內不同社福團體各有不同的系統及聯絡網,要合成一個體系救災並不容易,強求反會減分。但也並非完全不能合作,像我們在認養松鶴部落時,聯合勸募就主動提議跟我們一起做。不同社福團體可分進合擊,如果能互換訊息,清楚彼此在做什麼,資源就不會重複浪費。

這次南亞賑災產生捐款排擠效應,紅十字會也一樣,除了南亞賑災,其他募款都大幅減少。但我相信這只是短暫的現象,長期看,仍能轉化為良性循環。例如,紅十字會若把這次南亞救災做好,博得民眾信任,下次我們再募款,大家當然會再捐嘛。

政府跟民間更可緊密合作。民間團體有的是公信力跟效率,政府有強大的行政體系跟金援力量。以南亞強震為例,中華民國紅十字會這次可以認養廿萬人,如果政府做,一定可以認養一百萬人。現在我們有五千萬美金,我建議可以包下一個受災的國家,該國所有災民的庇護,由台灣來負責,沒有條件。我相信,如果能這樣做,將來對方政府對我們有不友善動作,這兩百萬人會不講話嗎?政府不要一天到晚想「速食回饋」。

用愛連結 穿透一切障礙

以前常聽到政治人物講「生命共同體」,老實說那是口號居多;但這一次,我真正從心裏體會,台灣民眾是把整個台灣、甚至整個地球當作「生命共同體」。

當別人有災難時,你會伸出援手,付出你的愛跟關懷,你不會想他是什麼人,你只想到他是災民,災民就是災民,你不會想到自己喜不喜歡他。高雄張家「羅倫佐」三兄弟情形也是一樣,當初大家捐錢給他們時,沒有人想到他是國民黨、民進黨或親民黨,只想到他們現在亟需要一筆錢,很快就募到了六千多萬元。

這次來捐款的人,也是各種階層都有。一個十二歲小女孩把她從小到大的撲滿捐出來,五萬多元;有一個五十多歲的女清潔隊員,前後捐了三次款。大家把災民就單純地當作一個災民,甚至把災民當作家人來對待,那個關懷跟愛的力量是超乎你想像的。

在這次救災行動上,我看到一切美好的事在我周圍發生,這一切都是因為愛。台灣的生命共同體如果是用愛來連結,就不會因意識型態而撕裂,因為「愛能穿透一切障礙」。

【2005/01/17 聯合報】

===========================================
側記》郝龍斌 回到大海的魚 優游做自己

本報記者朱淑娟


從郝教授、郝委員、郝署長、到郝秘書長,郝龍斌身分一變再變;但他還是他,行事俐落、勇往直前,一點沒變。有人說,他到哪裏、哪裏就有事。過去環保署是個冷衙門,郝龍斌當署長後硬是讓環保署民調衝到第一;接手紅十字會也一樣,百年老店的冷灶也熱燒起來。

郝龍斌離開環保署時,留下一句自白:「那個兇巴巴的郝署長,不是真的我。」果然,到了紅十字會,他不必再想自己是藍還是綠,不必回應愛不愛台灣這種問題,他說自己像回到大海的魚,優游自在做自己。他的眼光變柔和了,身上那個隱形防衛網也不見了。

有人說,郝龍斌不出來選立委實在很不智,更多人怪他沒出來為藍軍輔選;不選邊站,明年還能選台北市長嗎?郝龍斌的回應仍很郝式風格,「紅十字會是服務所有人,不是一半的人」,「如果不是這樣,這次會有這麼多人、不分藍綠,把錢捐給紅十字會嗎?」

立委選後,台北市長選舉的話題又熱了起來。當許多人紛紛表態要參選,民調居高的郝龍斌卻很低調,他還反問記者,「你問這個不是很好笑嗎?當大家把錢都捐給我要去救災時,如果我突然說我要選立委,人家會怎麼想?」

不想讓自己簡化成一種顏色的郝龍斌,努力把藍、綠揉在一起,結合在紅十字旗下。誰說台灣只能有藍、綠?南亞賑災就讓我們看到台灣真正的愛,「真愛」能穿透障礙,對郝龍斌個人是如此,對台灣又何嘗不是?

【2005/01/17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