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8-04 17:02:30尚未設定

轉貼: 怪獸、四不像與教改

文/林泉利





完了學測,校園中多了些詭異的氣氛,學生的上課出席成了無政府狀態。考好的同學,沾沾自喜地分享師長們給予的恭維,他們在校可能是行政單位的好「公差」,或寫海報、或打電腦成績、或整理、代辦午休時間的圖書館業務,或乾脆來學校恣情玩、樂……,特別是申請、甄選結果底定之後;倒是可憐中等成績的同學,眼巴巴看著他人「輕鬆」、「自在」,卻又不甘心此刻選讀「私校」,對一群面對「挫折」年紀輕輕的孩子,坦白說不是句「安慰」的話可以撫平的……。而老師們的「熱心」也隨著遞減,他們也在比較錄取成績,所謂的得失心已蕩然無存了,毋寧是一件很悲哀的事!不再上課、樂的輕鬆,或者協助考取的學生家長一一贈送任課老師禮品,成了導師「義不容辭」的大事……。以上這些場景,是我們教改所要的結果?

早晨打開報紙,大都見到數理資優班聯合甄選結果,記者們對這一次台北區5所高中數理資優班「榜首」江翠國中蘇同學多所肯定、恭維,比較學測成績揭曉時記者忙著採訪北市景興林同學、雲林斗六張同學、桃縣蘇同學、呂同學「滿分」記錄表揚,有過之而無不及,再轉到飛碟電台,又聽到周玉蔻小姐利用上課時間與蘇同學透過電話專訪……。類似這種創造「明星」的媒體文化,當很多媒體工作者樂此不疲時,而各個學校行政主管也樂於「配合」後,筆者比之為「樂透首獎」英雄化。後者因為是經濟、消費行為,因為社會價值觀多元化,吾人不敢置喙、批判;但國中學測僅是一種升學考試,考第一名的成就也要大剌剌的吹捧,30萬考生中成績佼佼者固然難得,但是「明星化」後比較大台北地區8萬考生中只有1萬9千多名考生不滿210分,這種兩極化的教育效果有何可歌、可頌?

邇來黃榮村部長,因為有民意要求恢復聯考,為了教改願景,多元化不願「三心兩意」,所以堅持朝向多元化前進,甚至連「聯考是怪獸」的形容詞都琅琅上口,當有一群當初推動多元入學的學者,全國教改會的丁志仁、人本文教基金,乃至部分主委及全國教師會都予以「聲援」,而以李慶安立委為首的民代挾過半數反對「多元入學」民意除了指陳其「弊端」外,或恢復聯考、或要求「改良」,兩造甚至透過聊備一格的公視做辯論,坦白說只要有能力說話、主宰政策者自我優越感觀念不改,一般家長和老師文憑、明星心態不除,四不像的多元入學也只不過圖利家世優越的子弟、日益坐大的明星國高中、老師,永無歇業之虞的補教業等等,對於中等以下資質的學生永遠是一場考試的惡夢,對於沒有錢補習才藝的中低收入家庭更是一件難以接受的憤慨。如果硬要將教改與有名無實的多元方案「掛鉤」,台灣的教改永遠是一種痴人夢話的黑色笑話罷了!

教改人士有中央集權心態

彰師大黃德祥所長將學測形容為「已成為十足超級大聯考」,大哉斯言,只可惜這些對堅持教改的某些學者而言卻聽不進去。比較以往聯考可能只有一試定終身,但卻將全國各地分區命題、安排分發,或許有些只因「智育」評量高低而引起爭議,但城鄉差距文化反映在考題中卻可以隨時檢討、改進。如今由教育部主控、師大學測中心操縱,這種中央集權心態,不輸現行執政黨在「財劃法」的作為,偏偏我們的全國教改會、教師會、人本等團體一鼻孔出氣的偏執與擁戴,難怪黃榮村部長會有恃無恐的面對各界質疑。這種聽不進去雜音的教改模式,毋寧是一種教改的墮落。

筆者之所以不認同走入歧途的多元入學方案,不外乎是入學考認已經不能改變學校教育內容,亦即理想與實際出現了嚴重的落差。教改人士常把減輕考生壓力與維護學生升學公平當改革基準,但只要稍有常識的成年人都知道,只要望子女成龍鳳的父母觀念不除,想盡辦法給孩子「額外學習」的事永遠不可能因此而消失,反而恰好讓有心的父母找到給孩子多元才藝學習的藉口,請問這種有增無減的壓力對莘莘學子公平嗎?至於有人提倡恢復聯考才能使貧窮的子弟也有機會唸完台大,當上立委、總統,這也是似是而非的謬論。聯考的機器4、50年來讓70%的孩子被忽視比較,只有少數菁英因為聯考而有「出人頭地」的優勢、階級區分,這個社會又有何公理可言?所以筆者也對聯考的公平優點也嗤之以鼻。

或許教育部認為多元入學可以活絡校園教學的內容,但是從3次學測中,我們已看到了90%以上老師至今對考題仍然「摸石子過河」。從這一回全國教師會乃至補教協會分析考題與預測考題的談話中,顯然與學測考題有很大歧異,就看這一點,有大人依然沒有走出聯考複習準備階段,如果要檢討,3年來的教學內涵大概是交了白卷,如果學生考很好,我想渠等大多是靠自己努力吧!更可證明單純以考試引導教學已經失敗了。

至於教育部希望能用技術性上的調整,如史英先生所說「基測是能力而非實力」,但看看今年考題:英文科難、社會科複雜、國文簡單……,而大台北地區申請入學將學測國英數理4科比分高低結算錄取標準,而數理資優也以數、理50分以上作為報名基點,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基測,為何身為教改先鋒的史英先生不提出抗議?顯然教育部永遠只想便宜行事,如以兩次有「水準」的考試作為全國各公私高中職、專校參考標準,一切設法有「鑑別度」又成各界批評的焦點,既然如此吃力不討好,為何學測中心依然「擇善固執」?套一句曾憲政局長的話:「一年多試成本太高」,既然要花偌多人力、財力,何不將考試權分給地方首長自主?如北、高兩市都是市立高中,連地方自治的精神都不予重視,偏遠地區如馬祖、澎湖的招生更形困難,所謂「知易行難」,相關主管能不立即懸崖勒馬?周麗玉校長說:「學測不是要取代聯考命題,僅為資格考試。」果如此,學測的第二階段登記入學壓根兒是違背宗旨的;看了這些人振振有辭的話,筆者只有一句「遺憾」的感嘆,如果教育部依然以他們馬首是瞻,明年30萬考生又將是教改實驗下的可憐蟲。

明星化觀念遺毒仍在

教育部提倡高中社區化,教改人士主張打破明星學校;相關人士反對國一準新生暑假進補習班;教改學者為學測成績優異者沒去補習班進修而喝采!事情是這樣的嗎?看一群來自大台北地區的成績優異者紛紛以建中、一女中、附中為目標,社區型的高中紛紛標新立異留人,台北市政府更擬彈性學費抑制北縣學生入侵的構想,顯然破除明星高中只是一場夢,高中社區化也只能滿足中等成績升學心願。而國中九年一貫實施在即,面對未來「一綱多本」的國一新學制,焦慮的家長不送孩子去「研習」才是有問題,因此教改人士坐在象牙塔中的理論主義,是否該調整一下思維了?

走筆及此,想到全國教師會秘書長在最近一次「座談會」中提到:「教改、學測應維持一貫性,特別是考題難易取向不能有太大差異,以免讓老師無所適從」,吳忠泰老師發言的「唐突」,也證明我們有更多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常常心繫「考情」,難道國、高中6年的學習,無非是在乎會不會考?搞了老半天,全教會要提升全國教師環境,打破明星學校迷思,自己思維仍在乎其考題的難易度,如果用城鄉差距懸殊,用鼻子想也知道永遠沒有「標準」,與其這樣,何不換個角度回到分區命題?還有,是不是每一位老師都得要扮演一位稱職國三升學掛帥的「好」老師?想通了就不會像今天學測有諸多「流弊」,更不會在學測之後讓國三沒有學習的空間,人與人之間的肯定停格在「你考得如何?」

最後我要對聯考怪獸不足取,提出反對復辟意見。對多元入學「四不像」毫無章法嗤之以鼻,要求教改人士不要因為怕承認錯而執迷不悟。升學權利每一位學生都有,每一所高中、大學應有平常心,過分強調考試是錄取、培養菁英,這是社會階級對立的持續,各校何妨以平常心招收想唸書的孩子。入學考試只是招生手段其中一環節,多一點選擇,多一點方向,多一點人性、尊嚴,多一點常態學習、教學,這難道不是我們所要的教學目標?(國中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