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30 00:57:13迷路的羊

怪物


Revelation,13:4

And they worshipped the dragon which gave power unto the beast:
And they worshipped the beast, saying,
Who is like unto the beast?
Who is able to make war with him?


很多年前,我看了一部漫畫,名喚《怪物》。
原本是想看《陰陽師》的,
不過那天漫畫出租店裡的《陰陽師》租出去了,
漸漸熟識的店老闆對我說,我推薦你看《怪物》好了。

「這是什麼東西?」聽了書名之後,不禁想著。
但是難以拒絕店老闆的好意,我本只打算看《陰陽師》的,
如果沒有,那就回家好了,不想看其他漫畫。
我還記得老闆臉上堆滿了得意的笑,告訴我,你一定會喜歡。

還沒有幾個人敢對我打包票我一定會喜歡什麼東西的,那時候。
我笑了笑,接過老闆手上的漫畫,在店裡看了起來。

當時店內只有一到五集,我在那裡,用了兩個小時看完五本漫畫。
是的,被老闆說中了,這漫畫還真對味。

之後,也不再用租的,直接買了回家放著。
總覺得,這樣好的漫畫,不收藏起來實在不應該。

幾年下來,《怪物》總算是被我買齊了,也看了幾遍,
而我每次看,心底總陰陰浮起一陣抽抖著的恐懼,
故事裡的世界太可怕了,我覺得。

不去詳述用十八本書串結起的故事架構與內容,
那不是區區一篇文章便能簡單交代過去的,
我只能說,我在故事裡感受到了怪物的存在。

不知為何,每看一次《怪物》,
總想起1996年的一部電影,《The Crucible‧激情年代》,
全片圍繞著純粹人為的恐怖氛圍,撒旦陰影籠罩開發中的新村落,
人們聽見任何與巫術有關之事,皆避之惟恐不及。
深怕一個不小心,便被冠上巫術、撒旦、與不忠的罪名。
那是個獵殺女巫的時代,也是一個可以因為一點小事,
而彼此懷疑,更甚者,還可以將對方置之於死地的悲哀年代。

片中的農夫,John Proctor最後說了這麼一段話,
幾年來我不曾忘記過,


Because it is my name!
Because I cannot have another in my life!
Because I lie and sign myself to lies!
Because I am not worth the dust on the feet of them that hang!
How may I live without my name?
I have given you my soul; leave me my name!


我想,人被逼急了,到最後或許真的就不顧一切了,
因為幾個不願詳說的原因,我始終相信著,
今天如果有個人沒有了明天,那麼這個人便是人間凶器,
因為這個人已經一無所有了,也就沒什麼好害怕,好失去的吧。
Nothing to lose,這句話說得真傳神。

不過電影裡的農夫,卻依然有所堅持,
他堅持他的名字不要被公布在教堂門口,
因為這是他僅有的,而他只希望留有這個。

至於為什麼會和《怪物》聯想在一起,也是因為這部分。
漫畫裡的每個主要出場人物,都與「怪物」有關,
而「怪物」究竟是誰?

我隨著天馬醫師循著線索慢慢地來到的511幼兒之家,三隻青蛙旅館,
我看見了永遠掛著笑容的,
但一變身為超人蘇坦納後便短暫失憶的葛利馬先生;
也知道原來倫克警官事實上不是那麼惹人厭的角色
〈事實上,我很佩服他〉;
到最後,得知約翰與安娜之間,
不管是曾經發生過的事情或是未來要面對的,
最後,故事裡的每個人都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真相,
只不過,「真相」存在的方式好比聖經裡的上帝,佛經裡的神,
看得見的形象是自己想看的樣子,聽到的聲音是自己熟悉的聲音,
也就是說,在故事發展中,沒有什麼「愈辯愈明的真理」,
而是「自己的方式可以接受的」,或說,「可以理解的」樣子。

但他們沒有堅持嗎?
好比《激情年代》中的John Proctor有所堅持那樣。
我想不是,他們相信找到了怪物,殺死的怪物後,
和平會來,美好會來,
他們也明白,就算殺死的怪物,
這個世界上還是有其他可能更意想不到的恐怖隱隱脈動,
若是如此,這也不難理解為什麼第十八集的結束,
竟會是用這樣的方式呈現了。

「救救我!你看,我體內的怪物已經長得這麼大了!」
約翰這樣說。

不過,就算殺了約翰,怪物是不是也跟著死去?

就如書中一開始引用聖經‧約翰啟示錄十三章第四節所言:


有誰能像野獸一般?
有誰能挺身與野獸為敵?


要毀滅來自黑暗的怪物,需要的或許不是來自永恆光照的正義,
可能是從光明處輾轉前來的怪物也不一定。

而我體內的怪物已經長得那麼大了,有誰可以救我呢?
除了約翰,我想安娜,或是天馬,甚至讀者群的其中之一,
也正發出這樣的呼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