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01 18:06:12小美
撕成兩半 -《蘇州河》
「兩個以前從來不相識的人坐在一起,然後呢?...........然後............ 當然是愛情」- 《蘇州河》
拉丁美洲偉大文學家波赫士在他一部到哈佛大學客座演說的集結錄《波赫士談詩論藝》裡提到:「辭義上的區分應當要很受重視才對,因為它們也代表了心理上的 - 以及知識上的區分」(我非常認同這句話,可能常常不論是網路平台上還是電視新聞裡總有太多辭不達意或是張冠李戴的詞彙充斥,非常地目不暇給以至於眼花撩亂終至不知所云)。《蘇州河》很簡潔地、清楚地用了一句話(非常清楚的辭義),表述出了這部片的基調,以及愛情裡很多的模糊地帶與吱吱嗚嗚說不出為何來由的曖昧氛圍,以及片中第一人稱的“我”口中說的、和他的照相機說的夢幻愛情故事。「兩個以前從來不相識的人坐在一起,然後呢?...........然後............ 當然是愛情」,愛情,好像從來都是婁燁最感興趣也最欲透過各種各種位置的擺放、錯置、翻轉、對應...然後試圖去模繪出一幅愛情的樣貌來,而且,與《頤和園》隔著七年遙相呼應的 -
「讓不相識的人坐在一起」(《蘇州河》)
然後「在夏夜裡猶如一彿暖風吹過,讓你措不及防、無法安寧、形影相隨、揮之不去」(《頤和園》)
「然後呢?....然後....」(《蘇州河》)
「不知道那是什麼,只能稱它為愛情」(《頤和園》)
是否太詩意了?或許吧,但這就是婁燁要說的“愛情故事”。
大陸第六代導演裡,除了賈彰柯就屬婁燁最令我好奇了,很喜歡違背“祖國”的意思然後遭受電影被禁止播映的命運。也可能是這樣,也讒讓他的影片更增添了神秘的窺視意趣。《蘇州河》一開始的鏡頭,也是“我”的視線,環繞著蘇州河畔,有河上漁民、有堆積的垃圾、有橋上來來往往的人車、有河的另一端的高樓大廈,“我”更曾見過一位女子跳下蘇州河、一對戀人墜河玉殞,對了,他還看見過一條美人魚 (這些鏡頭的描述,讓我想起了世上最偉大的導演之一 - 希區考克精湛掌握住詹姆斯史都華那主觀鏡頭的《後窗》)。
反覆看了《蘇州河》幾次,後來我似乎明白了,沒有馬達(賈宏聲飾)也沒有牡丹(周迅飾)更沒有美人魚,也許,有的只是美美的愛情童話和“我”對現實與童話故事的對話。會喜歡《蘇州河》不是沒有原因,而原因也很簡單,就是面對愛情這個亙古大哉問,還是沒有答案。而事實上,我們也常常處在二元對立的境況裡,亘常地穿梭於想像及現實之間,記得“我”在陽台上說著馬達與牡丹的故事到了一半時,便接著說:「也許馬達自己可以讓這個故事繼續」,然後馬達便與神似牡丹的美美(周迅飾)相遇,然後帶著美美走進愛情童話裡去了。
二十世紀新舊交替仍然顯著的上海,有拖曳著舊上海的牡丹與馬達的愛情,承接給全然迥異風情的美美,然後美美在“我”的鏡頭下走在燈紅酒綠的上海街道上,耳邊「夜上海,夜上海,你是個不夜城,華燈起,車聲響,歌舞昇平」的歌聲響起,也在腦海裡臆想起,走在欣欣向榮的繁華上海,依舊圍繞著舊的鏽朽氣息。
想像總有回到現實的時候,而當然,童話也總有破滅的時候,美美看到馬達與牡丹的屍體時的錯愕與慌亂,是因為她真的寧願活在有個人可以為了找她,而不斷地找、拼了命得找、到了死還在找的夢幻裡,在大腿上貼上牡丹刺青情願自己是牡丹。其實,美美是被現實與夢幻劇烈拉扯的那一個,一端是現實的“我”,一端是夢幻的馬達,美美問“我”:
「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會像馬達那樣找我嗎?」
「會」
「會一直找嗎?」
「會」
「會一直找到死嗎?」
「會」
「你撒謊。」
或許,美美心裡面想的是:沒有了馬達那樣的愛,還算是愛嗎?於是她真的走了,並留下「來找我吧」,要“我”去找她,像馬達那樣地去找她。但現實總歸是現實,“我”說:「我不再會去找美美,因為我知道一切不會永遠.........我寧願一個人閉上眼睛,等待下一次的愛情」,也許,“我”的愛情,也將再次地在陽台上繼續,不會有美美期待的找尋,就像一開始“我”就說過的:「馬達的愛情故事,用“編”的就可以......」。
這些凌亂的片段回憶與畫面倒敘,就是我喜歡《蘇州河》的原因,像極了愛做夢的我,閒餘暇適的時候無數次的往來在想像與現實之間,回憶起自己、思念起曾經有過的穿梭片段,然後終究,還是沒有答案。這,不是太棒了嗎?根本不須要有答案或什麼所以然,一路未知的探索,才是最絢麗動人的啊!
小美後記:《蘇州河》曾獲得鹿特丹影展最佳影片,巴黎影展最佳女主角和評審團大獎。
圖片來源:開眼電影台
拉丁美洲偉大文學家波赫士在他一部到哈佛大學客座演說的集結錄《波赫士談詩論藝》裡提到:「辭義上的區分應當要很受重視才對,因為它們也代表了心理上的 - 以及知識上的區分」(我非常認同這句話,可能常常不論是網路平台上還是電視新聞裡總有太多辭不達意或是張冠李戴的詞彙充斥,非常地目不暇給以至於眼花撩亂終至不知所云)。《蘇州河》很簡潔地、清楚地用了一句話(非常清楚的辭義),表述出了這部片的基調,以及愛情裡很多的模糊地帶與吱吱嗚嗚說不出為何來由的曖昧氛圍,以及片中第一人稱的“我”口中說的、和他的照相機說的夢幻愛情故事。「兩個以前從來不相識的人坐在一起,然後呢?...........然後............ 當然是愛情」,愛情,好像從來都是婁燁最感興趣也最欲透過各種各種位置的擺放、錯置、翻轉、對應...然後試圖去模繪出一幅愛情的樣貌來,而且,與《頤和園》隔著七年遙相呼應的 -
「讓不相識的人坐在一起」(《蘇州河》)
然後「在夏夜裡猶如一彿暖風吹過,讓你措不及防、無法安寧、形影相隨、揮之不去」(《頤和園》)
「然後呢?....然後....」(《蘇州河》)
「不知道那是什麼,只能稱它為愛情」(《頤和園》)
是否太詩意了?或許吧,但這就是婁燁要說的“愛情故事”。
大陸第六代導演裡,除了賈彰柯就屬婁燁最令我好奇了,很喜歡違背“祖國”的意思然後遭受電影被禁止播映的命運。也可能是這樣,也讒讓他的影片更增添了神秘的窺視意趣。《蘇州河》一開始的鏡頭,也是“我”的視線,環繞著蘇州河畔,有河上漁民、有堆積的垃圾、有橋上來來往往的人車、有河的另一端的高樓大廈,“我”更曾見過一位女子跳下蘇州河、一對戀人墜河玉殞,對了,他還看見過一條美人魚 (這些鏡頭的描述,讓我想起了世上最偉大的導演之一 - 希區考克精湛掌握住詹姆斯史都華那主觀鏡頭的《後窗》)。
反覆看了《蘇州河》幾次,後來我似乎明白了,沒有馬達(賈宏聲飾)也沒有牡丹(周迅飾)更沒有美人魚,也許,有的只是美美的愛情童話和“我”對現實與童話故事的對話。會喜歡《蘇州河》不是沒有原因,而原因也很簡單,就是面對愛情這個亙古大哉問,還是沒有答案。而事實上,我們也常常處在二元對立的境況裡,亘常地穿梭於想像及現實之間,記得“我”在陽台上說著馬達與牡丹的故事到了一半時,便接著說:「也許馬達自己可以讓這個故事繼續」,然後馬達便與神似牡丹的美美(周迅飾)相遇,然後帶著美美走進愛情童話裡去了。
二十世紀新舊交替仍然顯著的上海,有拖曳著舊上海的牡丹與馬達的愛情,承接給全然迥異風情的美美,然後美美在“我”的鏡頭下走在燈紅酒綠的上海街道上,耳邊「夜上海,夜上海,你是個不夜城,華燈起,車聲響,歌舞昇平」的歌聲響起,也在腦海裡臆想起,走在欣欣向榮的繁華上海,依舊圍繞著舊的鏽朽氣息。
想像總有回到現實的時候,而當然,童話也總有破滅的時候,美美看到馬達與牡丹的屍體時的錯愕與慌亂,是因為她真的寧願活在有個人可以為了找她,而不斷地找、拼了命得找、到了死還在找的夢幻裡,在大腿上貼上牡丹刺青情願自己是牡丹。其實,美美是被現實與夢幻劇烈拉扯的那一個,一端是現實的“我”,一端是夢幻的馬達,美美問“我”:
「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會像馬達那樣找我嗎?」
「會」
「會一直找嗎?」
「會」
「會一直找到死嗎?」
「會」
「你撒謊。」
或許,美美心裡面想的是:沒有了馬達那樣的愛,還算是愛嗎?於是她真的走了,並留下「來找我吧」,要“我”去找她,像馬達那樣地去找她。但現實總歸是現實,“我”說:「我不再會去找美美,因為我知道一切不會永遠.........我寧願一個人閉上眼睛,等待下一次的愛情」,也許,“我”的愛情,也將再次地在陽台上繼續,不會有美美期待的找尋,就像一開始“我”就說過的:「馬達的愛情故事,用“編”的就可以......」。
這些凌亂的片段回憶與畫面倒敘,就是我喜歡《蘇州河》的原因,像極了愛做夢的我,閒餘暇適的時候無數次的往來在想像與現實之間,回憶起自己、思念起曾經有過的穿梭片段,然後終究,還是沒有答案。這,不是太棒了嗎?根本不須要有答案或什麼所以然,一路未知的探索,才是最絢麗動人的啊!
小美後記:《蘇州河》曾獲得鹿特丹影展最佳影片,巴黎影展最佳女主角和評審團大獎。
圖片來源:開眼電影台
下一篇:《海角七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