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22 04:26:30小美

服膺的生命悲劇 - 《震撼效應 In the Valley of Elah》




「有思想的,能一直只是工具嗎?」倪匡。對於這句話,我想說的是,被訓練成為工具的,將會越來越像是工具,至於所謂的思想,會扭曲、退化。



「震撼效應」編導演保羅海吉斯Paul Haggis,是去年風光名譟的金獎導演,獲奧斯卡六項提名的「衝擊效應」,在去年成功拿下最佳影片及多項大獎,今年,他選擇了改編自真人真事,來自「花花公子」刊載的短篇小說「死亡與恥辱」,我想,這個題材一定讓他非常震懾,於是有了這部少數陽剛味十足卻令我很感動與心有慼慼的反戰電影「震撼效應」。



值得一提的是英文片名「In the Valley of Elah 在以拉山谷」,源自舊約聖經撒母爾記(Samuel)第十七章,記述在三千年前隔著「以拉」山谷的非立士人與以色列人的針鋒對峙,當時非立士人派出了巨人葛利亞向以色列人討戰,當然,以色列人非常的害怕,但在這個恐懼的時刻,卻突然地跑出了小王子大衛。於是,大衛那初生之犢不畏虎的勇氣,居然用了他帶來的五顆石頭(在那樣的時代裡,原來作戰是有規則的,當敵人拿刀,你不能拿弓;當敵人拿弓,你不能拿箭,所以小王子大衛,只好帶石頭了),打敗了巨人葛利亞。這個在舊約聖經裡面對龐然巨人也不恐懼的勇氣的故事,成了「震撼效應」裡,隱含埋伏的微言大義。



「震撼效應」一開始秀出的真人真事改編的字卡,是這樣讓人覺得在遙遠的那方的靈肉際遇吧,因而讓我更是期待這部電影。退役士官長漢克(湯米李瓊斯飾演)某天接到軍中來電,說他的兒子麥克(強納森塔克飾演)逾假未返,與兒子父子情深的漢克察覺事態很不尋常,於是隻身前往新墨西哥探查與找尋失蹤的麥克。由這麼一個情理合宜的開場白,合盤托出了美國出戰第三世界(伊拉克)戰事侵略的跋扈無情到扭曲了每位出戰戰士的人性。全片,幾乎以湯米李瓊斯為軸,而他細緻洗練的演技,也讓這位生活裡依然沿襲著軍式教育的制式(每天把鬍子括乾淨、俐落的換掉與摺好被單、枕頭套及在沒有熨斗的情況下,利用椅背依然能摺出褲子摺痕等),與父權社會下,痛苦悲傷也不形於色卻內心翻攪不停的父親,詮釋得很精彩、很震動人心。而由莎莉賽隆飾演的女警愛蜜莉,與湯米李瓊斯的搭配,則是讓我聯想到了之前湯米李瓊斯與艾希莉賈德吻合巧妙的合作,不過當然,這裡不會有艾希莉賈德的影子。因為莎莉賽隆將美麗女警與新手詮釋的恰如其分,而新手,很自然的,在老手漢克(湯米李瓊斯)的導引下,漸入佳境地成為這位因為立場角色無法涉入調查的心急、悲憤的爸爸的代理人了。



「震撼效應」,不只點出軍事戰爭的自私與無情,更提出了社會底層的結構性詬病。社會結構的鬆散,顯然不會因為國力強勢而強固穩立。因此,片中人物特質的設定,成了編導保羅的笑語反諷。從不夠專業敏銳的警察系統,到警方遇到重大案件的推諉罔顧,與軍方的故意漠視、隱藏,都是從底層到上層社會的結構性詬病。尤其是片頭,對中南美洲移民將美國國旗誤置的嘲諷,及片尾,湯米李瓊斯對國家至社會至家庭的無力與失望,而一反他畢生信仰也將美國國旗倒著升旗的隱喻,雖然我也覺得有些泛意識形態了,但我卻也真的被這面倒置的舊攆破裂的美國國旗給感動,我想,是背後的那份悲憤,震撼也感動了我吧…



社會與現實的無情與壓抑,會有多麼擺弄人心,看著如今越來越嚴重的所謂文明病,就很能體會與窺知一二了。所以,在第三世界出戰的軍人們,面對非生即死的欲振乏力,就像麥克非不小心輾死了在街上玩耍的小孩,他心裡頭的良知讓他面對父親時的脆弱與崩潰;但是,環境畢竟力量大,原來在良知略現後、在他做出了有意識的殺掠後,人性與良知,正在被侵蝕、被扭曲,那是會疲乏的。漢克眼睜睜地看著原本良善貼心的兒子,正在一點一點地,被這樣不文明的侵略行為裡,改變、分化;他透過手機的殘缺影像,眼睜睜地看著兒子與同袍虐待被俘虜的伊拉克軍人。我想,戰爭的現實是有目共睹的,但看見這樣被扭轉的人性,應該不僅僅把過錯推托給戰爭就能交差的了。



編導保羅是有意識的透由這個故事,引導出這些正在進行卻被忽略的問題的,當然,這類的反戰電影,近年來有很多,族繁不及備載,但是「震撼效應」的確有震撼到我這個生活在安穩、適切的環境的人。這是一部透過一位父親的視線,穿透到國家、社會、家庭的一場探索,雖然我不知道究竟真正的故事是怎樣的,但是,依然很難過也遺憾,這樣的事情是真實的發生在遙遠的世界一角。



國家,是一部強大不可違抗的機器,而被訓練、教育出來的人,也當然的,會被消磨掉人性裡的那份真知與良善,因此,有思想的,是會訓練成為工具的,只是工具。


圖片來源:開眼電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