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世代的《集結號》
三十而立。
三十歲是人生重要的分水嶺。一個由「哥哥」變成「叔叔」的分水嶺。
十五年前,被我的五叔半推半就著去看戰爭片;今天,則由我強拉著我的學生去看馮小剛的《集結號》。
「都算咁嫁啦!雖然有很多似曾相識的荷裡活鏡頭,初段攻村戰的血肉橫飛有點似《雷霆救兵》,中段在戰壕及廢礦坑則十足奇連伊士活的《硫磺島戰書》。而且色調勁似韓國戰爭片《太極旗飄揚》,尤其是出發防守廢坑主角回望那一個鏡頭,驟眼間還以為自己進錯戲院。」看罷走出戲院的第一個反應。
早在成長的時期,經歷過八二年香港前途問題的談判中英雙方爾虞我詐、八九年民運大陸政府「反轉豬肚就係x」、九零年代政改方案政客們的嘴臉,故此天生就有對甜言蜜語的抵抗能力。
「比起上次睇《暴劫現場》,《集結號》描寫人物兄弟情明顯不夠細膩,因為觀眾還沒有認得誰是誰的時候,就「都打光了」;相反,《暴劫現場》連那個造炸彈的恐佈分子的首領,都從其他不同的線索中交代清楚他的想法。」與學生們去了一間越南菜管吃晚餐。
不得不佩服呂大樂所寫的《四代香港人》,他認為香港有四代人︰戰前的新移民、戰後嬰兒潮、三十歲出頭的「三十世代」與七七年後的第四代。每一代人都有他們的精神面貎,而「三十世代」則是「剛好跟戰後嬰兒相反,他們著重微觀,這個人是否可以信任,較一切(尤其是政治的)甜言蜜語來得重要。」
「而且《集結號》那個『代指導員』的心理變化也是太大轉變,由聽到炮聲會失禁,突然之間變成烈士,堅持留下與敵軍決一死戰;比起《雷霆救兵》中那個翻譯員,就來得不合理。」好像開演唱會一樣,不斷安歌。
在三十世代眼中,很多時候大道理變成偽善的包裝工具。愈是振振有詞的,就愈是可疑。
「雖然《集結號》是一部中等級數的戰爭片,但在中國戰爭電影的傳統中卻算是很另類,甚至有人說『它顛覆了中國電影很多固有的思想』。因為在過去的戰爭片,解放軍將士都是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他們為了共產黨的解放事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更不會有兒女私情。總之,他們心裡也只有崇高和理想!但是在《集結號》中,解放將士卻是一批批有血有肉、同樣會貪生怕死的人。」差不多需要結帳,還像沒完沒了地說。
剛好跟戰後嬰兒相反,我們著重微觀,這個人是否可以信任,較一切(尤其是政治的)甜言蜜語來得重要。
「但唯一最敗筆的地方就是最尾那個頒勳章的長官,實在太造作,你又唔係個隊人其中一個,做乜懶感動喊晒先!」在與學生分手前最後一句作總結。
因為沒有受過理想主義的幻覺與催眠作用的影響,三十世代比較實在、直接,不喜歡轉彎抺角,有話直說。
那就是三十世代的集結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