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髮與閉關
無論在甚麼時候,在哪一間理髮店,剪過頭髮多少次,回答過多少次,這永遠都是個令人困擾的問題。
我的苦惱與一個朋友對於乘坐小巴的恐懼十分相似。他害怕坐小巴,並不是因為擔心「亡命」小巴會出交通意外,並不是因為小巴的座位不舒服,並不是因為小巴司機時常煲煙弄得空氣一塌糊塗,而是另有原因。
「有小巴由觀塘去旺角,那會比坐地鐵更快,你可以試下。」我說。
「我知,但我不想坐。」
「為什麼?」
「……我又不知在什麼地方可以下車,根本不懂何時叫『有落』。我試過叫錯,當時覺得好尷尬。」他想了很久,還是不好意思地說。
事實上,很多事情都不是因為我們有膽量去做,也不是因為我們有智慧去面對,而是習慣的問題。所以那些隱蔽青年自我「收埋」、或是年幼的學子對於學習缺乏興趣,並不是他們沒有衝勁,對人生沒有希望,而是他們沒有「生活」這種習慣。
從兒時開始,我的頭髮都是由母親親自操刀的。由母親操刀,就意味著你沒有選擇髮型的機會,甚至沒有提出異議的權利,(雖然她有時好像麥太一樣詢問的你意見,但無非想你讚讚她)。所以,理髮對於我來說就好像駕駛自動排檔的車子一樣,只要坐下來定一會兒,頭髮就自然修好了。久而久之,「髮型」這個概念對於我來說失去了真正的意義,頭髮變成怎樣也慢慢覺得沒所謂,最後彷彿喪失了為頭髮自決的能力。而面對理髮師傅︰「要怎樣剪?」的追問真不知要怎樣回應。
從鏡中的虛像見到,理髮師傅的目光一開始就集中在我的頭髮上。
理髮師傅真的想你回應嗎?說得精確一點,「要怎樣剪?」真的是一個「問題」嗎?還是好像一入理髮店時,坐在收銀處的大叔的第一句話──「嚟剪髮呀?」──根本就是毫無義意的中國式「開場白」呢?
雖然用「中國式」來形容,但是這種無義意的對話並不是中國獨有的。例如,耶穌基督在荒野四十天,魔鬼居然問他那些蠢問題︰「如果你是神的兒子,命令這些石頭變成麵包吧。」如果耶穌真的想把石頭變成麵包,衪就不會去荒野了。
釋迦牟尼也有類似的經歷。佛陀在娑羅樹林中菩提樹下四十六天,魔王引誘衪回心轉意,卻用魔鬼差不多水平的理由阻止︰「……你不如就放棄了這種出家的生活,再回去王宮過從前享樂的生活吧,我的三個美麗女兒會陪伴著你,侍奉你。回去享樂吧,不要在這裏悲慘地死去了!」魔鬼與魔王的試探都幼稚得很,一樣無功而回。
不過這些都是從結果的角度來看。
後現代的人生,一般都被認為只講價格而沒有價值,權威崩壞而沒有方向,簡言之,就是絕對不會好像基督與佛陀一樣抱有「不成功便成仁」的決心。如果我們面對同樣的景況,結果又會否相同呢?諷刺的是,魔鬼與魔王的問題可能反而是很有意義,因為它們都成為基督與佛陀意志的藥引。
可是,基督教與佛教並不是要用來「欣賞」的,基督與佛陀的精神並不是要用來「敬佩」。如果你打算進入耶穌基督與釋迦牟尼的思考領域,其第一步就是要令自己覺得魔鬼與魔王的問題都已失去了它們完本應有的意思。要明白這種吊詭(最有意義的對話,其目標就是要你覺得它沒有意義),就要先明白那一刻耶穌和釋迦在幹什麼。
簡單地說,就是武俠小說中所謂「閉關」。
一說閉關,相信都會聯想到金庸筆下《倚天屠龍記》中張真人閉關數年的片段。武功高手為了創出更厲害的招式住住會把自己關入山洞不見天日,玄思冥想與世隔絕。這彷彿成了提升自己生命境界的公式,所以,閉關的第一個目的,就是要「抽離」現實。荒野、娑羅樹林就是要表示這個意思。魔鬼與魔王好笑的地方,就是用「現實」的東西來考驗身處「非現實」精神狀態,結果當然是徒勞無功。
閉關對於我們來說並不陌生,雖然我們不會跑到荒野和娑羅樹林,可是我們卻會到「七星巖」。旅遊度假是否就是現代人閉關的一種方式?
從工作崗位暫時退下來,遠離繁忙的都市跑到鄉間,故意一事無成並讓時間無端消逝──這只是一與一般意義底下的「旅遊度假」。正如李歐梵在<度假遨遊歷史與文化>中所言︰「到了暑假,香港人紛紛組團到歐洲去旅遊,走馬觀花式地遊覽名勝古蹟,又興沖沖地回來,向親友展示照片,大談旅行經驗。」試過香港式旅遊都會知道,在七天之內走訪歐洲十多個國家,行程比某些國家外訪之旅更緊密,那已不是「旅遊」,亦不算是「度假」,那是「走難」。
我們不能好像耶穌與悉達多一樣的另一個原因,就是衪們那時候還沒有發明手提電話。還記得有一個手提電話廣告的買點就是它無處不能連線,縱使到了無人煙的孤島,它都把工作帶到身邊,最後廣告主角要把手提電話掉進水裏才能安心享受陽光與海灘。不要以為這是手提電話商誇張造作,類似的事情真的發生過在我的身旁。
在一次到新加坡旅行,正當要享用第一餐午膳時,忽然我的朋友電話響起。看他一接電話的神情凝重,還以為是什麼急事,正替他擔心之際,換回來的是他尷尬的笑容,原來是因為他辦公室的書記忘了為什麼鄰校校長會給他支票之類的事。
「旅遊度假」不行,「度假旅遊」可以成為現代人的閉關方式嗎?所謂「度假旅遊」就是「度假」是主,「旅遊」是副,特別適合年紀開始大的中年人。但李歐梵說旅遊度假好像缺少了什麼──文化。沒有文化元素的度假,就像耶穌呆坐荒野一樣,未至於一無所獲,(那可算是休息的一種),但卻達不到閉關想要的目的。
好像特區政府的問責高官們,在開始問責制之初,把黃金海岸當作是荒野,大大攪一個「腦震盪」,以為可以個個升仙,悟出厲害無比的治港良方,但是經過七一、非典,其結果有目共睹。或許那些坊間所攪的甚麼心靈成長課程,可以達到閉關的目的,但並不是因為導師教導有方,或是住得很舒適,或是食物很美味,而是當要結帳時,付出數萬元而不無所獲,自我保護機制就會喜躍你的心靈了。
小隱隱於山林,大隱隱於市。
把手提電話關掉,坐在理髮的高椅上五花大挷,享受著身不由己的時間,飛馳在耶穌、悉達多與張真人的生命境界之間,用不會浪費思考的精力、慣常的方式回答理髮師傅的問題。
「普普通通就可以了。」
圖片:http://ubeat.com.cuhk.edu.hk/wp-content/uploads/rose_wide-angle-cut-haircut-1024x55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