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9-22 12:50:52踐實山人

【專欄】學術競爭力的現實與殘酷(之四,完結)


如果雜誌得以窺探一個社會的思想高度,學術期刊則是學術思想的指標之一,,它是學術群體的研究成果展,更是學術觀點主要的流通管道。學術期刊乃附屬在學術機構底下,一般是由大學各系或研究機構自資出版,學圈中流通著多少份可讀性的學術期刊,即可猜想學術競爭力在這個社會的強弱。

一般學者在教學之餘還得生產無數篇論文,除有升等壓力外,多半也希望能拋磚引玉,讓自己的觀點引發討論。能燒起論辯更好,讓自己的觀點越“辯”越紅。但學術期刊個性相較於雜誌,較為理性、冷靜與客觀,加上論文審查制度擁有嚴謹的審查委員會,臉紅耳赤的辯論可以容忍,無理取鬧的多半會就被謝絕。

對研究生或初出茅廬的學者來說,要把論文投至具權威性的學術期刊並非易事,如美國的《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T’oung Pao》、台灣的《漢學研究》及中國《文史哲》與《文學評論》等,都是能引導學術潮流、向外界開展研究趨向的重要期刊。議題論文難以與許多大學者競爭,故新生研究者通常被鼓勵從Literature Riview和Book Review這兩項著手。前者為研究概況的評述,後者是書評論文。也難怪國大的博士生修一門課通常會被要求寫兩篇作業,一為報告,二為書評。但作為學術平台的學術期刊,其競爭力的形態與影響,究竟表現在什么形式上呢?

第一、期刊的國際地位。掛著國際化的名堂下,學術期刊也得面對全球競爭的壓力,世界無數的學術期刊如何排列名次,難免關係學術體系的問題。擁有強大學術勢力的期刊,其傳播流通與影響性較為廣泛。但這也涉及到作為傳播中介的語言,成了另一種競爭的標準。像在以新加坡,強勢的英語變成絕對性的一種形式,從工具性的應用功能,轉而變成一種價值的存在,竟也成為學術價值判準的主要關鍵。大學教師的升等積分,向來較不青睞以中文書寫的學術論文,若能在重要國際英文刊物刊登一篇論文,將勝於在獲刊在名氣較低期刊的幾篇論文。

其二、背後的編輯群。權威性的期刊一般都具有明確的定位,如香港中文大學《Rendition》,是一份嚴謹的翻譯刊物,更重要是執行嚴謹的審查制度。一些刊物的編輯群由學者組成,因為本身專業所使,對論文眼光極高,便會要求刊登的論文,在其研究領域應有開拓性的貢獻。編者作為期刊的守護人,多是采取寧缺勿濫態度,因為一旦在學術圈壞了聲譽,欲恢復期刊的影響與勢力,恐非朝日之事。高質量的論文篇章,才得以與其他期刊競爭。所以有些論文從被接受至登出的時間歷程,在往復商討間,需要一至 兩年的時間,實不足為奇。

其三、高知名度的投稿群。一份期刊總是以能吸收高知名度作者為優先。常能拋出新穎觀點,帶領學術討論風潮的作者,都較他人獲得編者的喜愛。這偶爾難免會出現專有學者的霸權現象,缺乏知名度的研究者,也只好轉投知名度較低的期刊。

但須釐清的,期刊的知名度與口碑,說的不是學術上的裝飾,它主要是聯結於一個嚴格與嚴謹的審查制度,有高遠眼光與視野的編輯群,懂得在珍珠與石頭中辨別優劣,同時還得能夠發掘有潛能性的研究者。後者似不容易,要能抵達審查這一環,原以講求實力為先,但以目前形態而言,若缺乏學術網絡與人脈作為背後的支撐,恐也會嚐到引頸長盼的滋味。這是極為現實的一面。

認真的想想,我們舉指能算的學術期刊有多少份,這當然指的是中文學術期刊,問題到底出現在哪裡?如果有人問起:中文學術界在關注哪些問題,關於馬華的、中國的,或東南亞的課題,我們如何回答?也許在追緝一本學術刊物之前,得先追緝中文學術圈的行蹤。據知新紀元學院即將出版自己的學術期刊,至少開闢了一個供學術耕耘的空間,各大專學府實都應有一份代表性的學術刊物,否則要了解大馬的中文學術研究狀態,從何著手?我們連競爭的底本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