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30 00:12:09踐實山人

青春時期的閱讀書單


(刊登於新加坡《聯合早報》7月25日閱讀版)


您青春时代读比较多的是什么类型的作品?


大學時期受大學老師的影響,讀較多的是被歸類於傷痕與尋根文學的中國小說,前者如劉心武的《班主任》,後者如阿城的《棋王》、《樹王》和《孩子王》。傷痕文學著重揭露與反思後文革時期人性扭曲與知識份子的精神狀態,讀這類的小說,對於政治、制度和權力造成人的分離、異化與不信任的故事常感到唏噓。小說與現實的交渉,在虛實之間,留下許多縫隙讓人思考。另,印象深刻的是台灣旅美作家陳若曦的小說,如《尹縣長》、《耿爾在北京》也是有關文革的故事,寫得很衝擊人心。這之後,一頭栽入流亡作家的紀實書寫,如六四民運份子蘇曉康的《離魂歷劫自序》,至今仍無法忘懷當時的閱讀震撼與觸動。後來再讀蘇曉康另一本作品《寂寞的德拉瓦灣》,同樣產生刺痛的感覺,一度懷疑人性的苦難與悲愴是否具有可測量的限度。不過樂觀的想,這樣具人性深度的小說或紀實文學,實提供另一種面對現實撞擊的勇氣。


在台灣唸研究所時,仍然維持讀小說的興趣,但小說類型偏好有所轉向,如初讀義大利小說家艾可的《玫瑰的故事》,對充滿神秘色彩、禁錮知識的修道院,有著許多的想像,此後開始收集艾可小說和文化評論集。他的作品思辨性強,具有龐大的知識脈絡。還有卡謬的《異鄉人》和契訶夫的《第六病房》等,伸觸人的深層灰暗面,很存在主義的感覺。另一方面,也集中閱讀有關人文與文學文化批評的書,像薩依德、哈維爾、吳爾芙、蘇珊.桑塔等的自傳或評論集,那一些深邃的思想,讓人深陷其中。吳爾芙和蘇珊、桑塔的文論,不少是思想文采兼備的散文,那時就在想,文論應該要擺脫機械與枯燥的書寫形式,讓思想的表達可以靈巧而動人。

除了以上這些,也閱讀不少性別、宗教和心理學相關的書。看起來也算是「雜食者」,但貫串其間,又彷彿找到相互關聯的閱讀脈絡。


青春时期的阅读为什么特别重要?


青春時期其實是未來的「我」的儲藏庫。無論是思想的碰撞、文學的感動、社會與人文批判等,都是形塑「我」的資糧。其實每個人似乎都能從自己青春時期的閱讀脈絡找到某種線索,我們以什麼東西來豢養自己,終將形塑怎樣一種自己的樣子,包括觀察、理解人、社會抑或世界的眼光,以及應對現實困頓的能力。那樣的青春時代才像詩,可以嚐出時間與歲月的況味。




能请您列出青春时代影响您最深的三部作品吗?这些作品在哪个面向影响您?

1) 蘇曉康的《離魂歷劫自序》。橫亙在小說重量與人性真實之間,揭示如何面對殘酷際遇轉折等問題。洞悉小說之重在於刺痛,小說之輕在於釋懷,二者直指現實。

2) 吳爾芙的《自己的房間》。女性自主的宣示,有力卻不喧囂,深感一張書桌的重要意義。

3) 薩依德《鄉關何處》。身份、認同、位置相互影響。安身立命在此地抑或他方,其間形成的扞格、不協調甚至是衝突,已然是不能割離的生命形態,以及永恆追問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