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燧火評論】:「太陽,不遠」 :世代交替的大學生光影
在台北華山創意文化園區觀看〈太陽,不遠〉,由十個導演串起九個不同的主題,紀錄台灣青年世代在今年三月佔領議會的紀錄片。在24天中以及之後,他們做了什麼,改變了什麼?紀錄片試圖再現24天內的運動現場,釐清主流媒體選擇性不同版本所造成的混亂。製片人賀照緹在〈接住一顆雞蛋〉一文提及,催生紀錄片的目的,是為了追求「公平」,所以奮不顧身奔向被掩蓋的真相,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是:「不只站在雞蛋的那一邊,還要溫柔的接住雞蛋,孵育小雞,讓小雞長大,因而有公平滋長的機會」。
短短的一句話,包含了眾多訊息,關於弱勢、寬容、成長、公平及機會等,也讓人聯想在世代傳承當中,不同的世代視角如何相互理解和溝通,以及在理解和溝通中所須秉持的價值理念以及自我態度問題。有關台灣學運的世代視角比較,在〈我們的1990〉片段中有碰觸,導演把1990的野百合學運和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放到時間的長河之中,讓觀眾自行思考在面對不一樣的政治和社會脈絡,二者抗爭訴求、運動組織和反抗手段等。
首先讓人想到的是世代面貌的認知,如同小說家蘇童在一場演講中,提出他對中國世代面貌的看法說,50年代出生的人,經歷過文革,塑造了一種警惕、不安的心靈狀態;60後則是對世界好奇,充滿探索熱情的一代;70年代是中庸的世代,而80及90年代則是國際人。這樣朴素的世代光譜有助於我們理解在歷史延續當中,代際之間存在的共同點,同時又在延續中面對的轉化或裂變,並進一步思考代際間共同又相異的價值追求有哪一些,如何在眾多價值中作出選擇與安排,採取怎樣的手段來塑造及落實這些價值觀念等。
一夜之間長大的青年們
不過影片的忠實責任是紀錄,同時也是揭示問題的媒介,它不一定直接提供答案。在〈太陽,不遠〉影片看見在議會裡的學生們,我也想起新馬近年來蓬勃的公民運動,以及每每北上至吉隆坡參加運動的學生們,總會「現場轉播」和我分享他們在人潮中如何躲避驅趕群眾的催淚彈和水炮,如何在獨立廣場睡皮箱過夜的經驗。又例如在炎日當空,征服長途,體驗苦行的身體抗議意義等。年輕的學子不一定就毫無畏懼,也並非一時衝動,而是僅僅不希望從社會的民主化爭取進程中缺席,從實踐中獲取完整的公民身份。
就像一位年輕的學生分享他的經驗說,第一次睡獨立廣場,本來也有點害怕,但身旁有不少朋友相伴,很快的太陽出來了,天亮了,也沒事發生。縱然看起來沒事發生的一夜,個人在思想和心理上都有所成長,尤其是身體的實踐。此後伴隨著他的,是不斷叩問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大學生和大學的關係,大學生和社會的關係等問題。畢業後,這群習慣街頭運動的學生們,也持續關注社會運動、性別弱勢族群、反公害及原住民等議題。
「街頭」的象徵意義和延伸
馬來西亞70世代,正是在烈火莫熄運動記憶長大的世代。80和90後的青年世代,經過709、428等政治運動以及關丹、邊佳蘭反公害綠色運動洗禮後,慢慢的更熟悉「街頭」的意義,甚至是遊戲規則。大學生不從歷史課本,而是從各集會和運動去了解族群間的想法和互動;不盲信於「一個馬來西亞」的政治口號,而是通過街頭族群間的互助,重新定義國家,建立公民運動的主體。這也改變了過去對街頭的看法,總是把它和污穢、暴力、非法等辭彙關聯起來。如今「街頭」被賦予不同年齡層公民實踐的意義,也是新世代青年充滿各種實踐可能的想像和記憶場所。
「街頭」或成為一種新的社會象徵,凝聚不同世代人的成長經驗和身體感覺,但如何理解和溝通彼此的街頭經驗,不只是華裔青年的代際問題,甚至是不同族群的街頭運動經驗,如何彼此連結,找到彼此關注的聯繫,是代際和族群之間的問題。多元族群的社會縱然複雜,儼然存在分裂的國家意識、族群歷史記憶,或是對民主自由的多元想像,因此若固守在自己的族群社域和利益範圍,恐會陷入鏡像的迷戀,並失去對真實情態的判斷。
「街頭」縱然是一種實踐動力而非價值,但它並非無法創造價值。例如太陽花運動的「公民審議」以及香港「雨傘革命」的公民課室等,罷課的學生在一種共同學習的環境中,了解自覺自主自決的價值,以及主體選擇的權利和機會。無論是中學生或大學生也好,許多時候他們的機會是一種「被安排的選擇」,是沒有機會參與到選擇項目的決策當中。這也是為何對賀照緹的話深有感觸,對於青年們的社會實踐,需要提供相關的條件和機會,寬容不等於縱容,呵護不等於盲目維護,容忍也不是無條件的接納,而是在共同學習民主、自由、公平等價值前提下,提供平等的學習機會,避免代際間的經驗壓迫。
重塑大學生的主體意識
「大學生」究竟是怎樣的一種身份?該具有怎樣的主體意識?當我們頻頻訝異於香港中學生組織「學民思潮」的成熟思想和行動能力時,該如何思考大學生的自我認知,它究竟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之上?所追求的時代價值是什麼?
未邁入社會的大學生,或許還保持純真的想像,較不受現實條件約束的獨立心靈和思想。他們或許是賀照緹口中的小雞或雞蛋,但也代表社會的一股力量,但是否具有持續面對社會試煉的能力,也是一個自我身份追尋的過程──如何成為發光的身影,而非隨勢擺動的影子。
http://www.pfirereview.com/201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