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16 00:18:49踐實山人

「佛門內外」:十二月學術書推薦書目



阿部正雄,《佛教》,台北:麥田,2003, ISBN 986-7782-82-8

 

阿部正雄的學思根植於禪宗和淨土真宗,他被歸入京都學派系統,長期以來致力於禪學與西方思想的對話。這部書只有約150頁,卻能從廣闊的佛教傳統,勾勒出清晰與明朗的佛教派別與結構。書中書寫立場分明,立足於大乘空宗,對各教相進行判釋;不見艱澀的辭彙,試圖從宗教哲學角度來審議佛教的意義,堪可稱是一本佛教與哲學對話的小書。

 

洪金蓮,《太虛大師:佛教現代化之研究》,台北:法鼓文化,1999ISBN 957-598-051-4

 

晚清之際,西學正興,外來知識與宗教撼動中國知識界,梁啟超撰〈論佛教與群治之關係〉,欲重整佛教正信之面貌,汲之為中國社會倫理之資源。民國初年,佛教再次陷入困頓,太虛大師的佛教改革,不限於理論文字的清整,而是開啟民間思想觀念的轉化,致力於僧團制度改革、僧伽教育的普及,以及正信佛教的社會落實方法等。此等事蹟在這本傳記式的著作中,皆有所討論。

 

楊惠南,《龍樹與中觀哲學》,台北:東大,2007年(二版),ISBN 957-19-2791-0

 

龍樹是印度大乘佛教的重要發揚者,後來其弟子繼承其學說遂形成了所謂的「中觀學」。龍樹擁有嚴密的思想體系,其論「空」背後蘊含層次分明的論證,因此要理解他的《中論》實非易事。此書之優點主要提供了理解龍樹「空」論的思想脈絡,並且詳論了龍樹的辯證法,依循其層層否定的邏輯思維,在破解中獲得解惑。

 

藍日昌,《佛教宗派觀念發展的研究》,台北:新文豐,2010ISBN 978-957-17-2117-0

 

今人一般認為「宗派意識萌芽於唐代中後期,但定論則在宋代」,而宋代亦是道統觀念高漲時期,二者之間有交互影響處。作者進一步指出,宗派之形成,乃今人建構與推論之所成,反駁隋唐是宗派佛教開始的觀點。此書試圖釐清宗派觀念的演變過程、學派與宗派之差異、宗派成立的內外條件,以及隋唐至南宋間的判教理論、祖統與道統的討論,以便重構隋唐時期的佛教本質,進一步確立宗派思想定於南宋晚年之說。

 

陳玉女,《明代佛門內外僧俗交涉的場域》,台北:稻鄉,2010ISBN 978-986-6913-54-9

 

此書關懷的焦點是明代佛教的世俗化與社會化問題。從明太祖開國以來實行的佛教三經講習政策,論及明中葉以後佛教的經世致用,並對嘉興藏刊刻、叢林規約、寺產的經營,甚至是佛門的醫療服務與經懺的社會教化,都有詳盡的論述。佛門內外,僧俗往來,雙方如何在交涉中找到自我的定位,建立對佛教的信心;理念與落實方法之間,又該如何拿捏,是古今皆關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