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07 21:20:06Miss Butterfly

生活雜感---林教授效應:天才的特殊思維


網站逛阿逛、晃阿晃
看到這篇文章
老師覺得很有意思
故命名為林教授效應~....

印象中...
林教授也曾說過自己是天才
至於原文是什麼?
可不可考?
還有待本尊來揭曉^++++++++^


--------------------------------------------------------------------------------------------------

天才的特殊思維

石吉屋/文


克雷洛夫說過:「一切真正的天才,都能夠蔑視誹謗;他們天生的特長,使批評家不能信口開河。」他又說:「偉人只在事業上驚天動地,他時常不聲不響地深思熟慮。」


愛因斯坦是許多人非常喜愛的偉大科學家,在他十一、二歲時就非常喜歡閱讀各類圖書,尤其是能引發他思考到內心深處的形而上哲學,更是他的最愛。哲學是最難搞懂的一門益智學科,可見愛因斯坦心智年齡確實比一般人要早熟一、二十歲左右,對於愛因斯坦在科學方面有非常卓越的貢獻,也就不足為奇了。

愛因斯坦受到德國十八世紀哲學家的影響非常深,他出生在德國,雖然他是猶太人,但是他的天資聰穎,加上德國哲學家形而上智慧的啟發,對於他後來科學的哲學思維有著莫大的助益,他說過發人深省的一句話:「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最重要的是不要停止懷疑。」

愛因斯坦的理論奇特而玄妙,往往超越了人們的常識和直觀,顯得那樣不可思議但又美不勝收,具有強烈的心靈震撼力和審美感染力。僅以相對論美侖美奐的神奇觀念和結構之美而言,就足以使人驚心動魄。

愛因斯坦的母親是個有成就的鋼琴家。當他六歲時,母親就教他學習小提琴,七歲生日那年,母親送給他一把真正的小提琴。

但是開始時,一連幾小時機械重覆的弓法和指法練習,根本不是心靈的享受,而是對軀體的懲罰,一度曾使愛因斯坦厭煩。後來,當他真正體會到了莫札特的作品所帶來的歡樂,他才真正激發出練琴的熱誠,十四歲時就已經能登台演奏了。在他的一生中,小提琴一直伴隨著他,拉琴成了他最喜歡的生活方式之一,琴聲中沒有人世的車馬喧囂,充滿了美妙、和諧和崇高的感情。

愛因斯坦小時候不喜歡說話,卻喜歡觀察與思考。有非常強烈的好奇心,而且著迷於發現事物如何運作。

事實上就像所有偉大的科學家,他的意志十分堅決,而且極為頑強,面對吸引他關注的任何挑戰,他永遠準備好持續專注非常久的時間。愛因斯坦很小的時候就培養出不斷反省和沉思默想的能力,他堅持自己並不具有天生的特殊稟賦。誠如泰戈爾所說:「當我們是大為謙卑的時候,便是我們最近於偉大的時候。」

一般人著重在愛因斯坦的數學和邏輯,這也是愛因斯坦成為天才的秘密。但是我們卻忽略了他小時候受到母親來自於音樂的啟發與熱忱,這對於他右腦開發有非常大的幫助。

有一位畫家,要給愛因斯坦畫像。愛因斯坦夫人說:「你如果有辦法讓他同意畫倒是一件難得的事,他是最怕出風頭的。上星期有人在報紙上登了他的照片,捧了他一下,他不舒服了兩三天。」

經畫家反覆請求,他才同意畫像。畫完後,愛因斯坦又反覆叮嚀畫家說:「有一句話你不要忘記,這張畫請不要登在報上,把畫像登在報上,那是唱戲的人要做的事,我是用不著的。」

有關右腦的神奇功能研究,是開始於一九八一年加州理工學院羅傑‧史貝利博士研究右腦獲得諾貝爾獎以後,人們才開始對右腦有所認識。史貝利在分割腦的實驗中發現,左腦與右腦這兩個半球完全以不同的方式在進行思考,他發現左腦用語言進行思考,右腦則是以圖像進行思考;左腦偏向語言、邏輯性的思考,右腦則是影像和心像的思考。

解開右腦祕密的鑰匙在於「潛意識」,右腦和潛意識是有關係的。聯想起日本教育學家七田真博士認為,這個宇宙存在著所謂的「字宙情報」,所謂的字宙情報是指宇宙創始以來有關宇宙的全部記憶,這些記憶(情報)變成波動在宇宙裡亂飛,由於人的腦中也會發出腦波的波動,如果人的腦波和字宙的波動同頻,各種宇宙情報就會進入右腦,而且會輸入到右腦的潛意識中,進而湧現圖像。如果能夠把宇宙情報從潛在意識取出來並轉換到左腦的顯在意識裡,那麼將會成為一個「超能力者」。

根據七田真博士的研究,原來人在誕生之初,右腦的能力還很發達,右腦具備了超越常識那種幾乎可稱為全然未知的天才似的能力,這種能力自古以來就隱藏在人們腦海裡,是一種超越時間、空間,與無限境界相連結的能力,但是因為人類世界是以教導、開啟左腦為主,讓小孩子努力學習語言以及往後生存所必需的知識,久而久之,左腦越來越發達,右腦卻因為少用而日形退化。

至於什麼樣的成人比較容易打開右腦,七田真博士認為,心思專注、純真沒有成見的人,比較容易進入神奇的右腦世界。

至於在現實世界中,只要我們摒除成見,讓心回到最初原始的單純,有一天,你會突然發現,自己變得很有想像力,很多看過一眼的事物,竟然歷歷在目,那麼,恭喜你,你已經打開右腦,變成一個左右腦平衡、思考與創造力並重的全腦人。

愛因斯坦說了很妙的話:「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刨底地追究問題罷了。」又說:「人只能有獻身社會,才能找出那實際上是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郭沫若也說:「既異想天開,又實事求是,這是科學工作者特有的風格,讓我們在無窮的宇宙長河中去探索無窮的真理吧!」

生命是一趟只有去程、沒有回程的單程旅行,時間永遠是我們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之一,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去創造無限的可能性,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高,看得遠,我想這才是深入探索愛因斯坦與其他偉大人物最大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