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24 12:46:06哲青
【旅人誌】- 漂流到想像的界限之外
![](http://mypaperimg.pchome.com.tw/newroot/n/e/neohsieh/content/20041124/12/1242643785.jpg)
航海,讓我的流浪慾望,得到了如吸血鬼般噬血的滿足。
今年,我從芬蘭搭乘巨輪,一路穿過重重峽灣來到瑞典斯德哥爾摩,看到了斯堪地那維亞的月光在波羅的海翻滾跳躍。
之前,我在玻里尼西亞各個小島之間航行,其中包括幾個名不見經傳的島國,旅行本身很簡單,大部分的時間,我不是操著輕艇航行在絲綢般的藍色海灣,看著岸上如天堂的白色沙灘,就是伴著南太洋的夜風在星空下入眠。
稍早,我在埃及尼羅河的風帆上,見證著古老文明和綠洲帶給沙漠的生命奇蹟。
再往回一點,我從十里洋場的上海,上溯千里到霧都重慶,見證了長江沛然莫之能禦的浩瀚與生命力。
在那之前,搭乘著豪華郵輪從溫哥華出發,經過北美阿拉斯加一路來到俄羅斯極東的庫頁島,那裡有數不清的冰河與鯨魚,再加上二十幾個不可思議的海灣城市。
更早之前,我的船從布宜諾斯艾利斯出發,繞過海潮洶湧的合恩角,到地球最南端的城鎮去看小企鵝換羽毛。
在那之前,我在香港維多利亞遊艇俱樂部搭上帆船,花了九個月的時間橫跨南海、印度洋、紅海、暗潮洶湧的地中海與巨浪濤天的太西洋。
航行,你會感覺活著,充滿了真實和力量;我無法想像,沒有海洋的行星會是怎樣 …
流浪,應該是充滿了水的。
明明有家的人,卻談流浪,未免讓人感覺造做,要不然就是無可救藥的浪漫。
我不知道自己屬於哪一種,最好兩種都不是。
沒有體會過流浪滋味的人,特別嚮往漂泊的自由。中產階級出軌式的流浪,是電影受歡迎的主題。因為知道自己的流浪,隨時可以說停就停,不會凍餓街頭流離失所,變成一文不明的流浪漢,所以說起自我犧牲總有些自盼自憐的矛盾與優越。從《Dogville》中外柔內剛的Nicole Kidman,到《Gangs of New York》裡憤世嫉俗的Leonardo Di Caprio; 或是Tom Cruise逃離家鄉在新大陸開創人生的《Far and Away》,甚至於《Kill Bill》裡四處興風作浪的Uma … 將影像抽絲剝繭過後,背後談的都是追尋與自我放逐。
對我來說,海上的漂流是必需的,對於文明的無奈有著自我治療的奇妙功效,超過了理性的界限,海上航行讓我重拾對距離的敬意。
我曾經不只一次地,向身邊那些對於旅行充滿好奇的朋友強調:如果從台北到Sydney,搭乘空中巴士A-400只要九個小時,就可以到地球的另一端,那麼當年乘著奮進號從溫哥華出發,在太平洋漂流三年才抵達紐西蘭的庫克船長,不是很傻嗎?如果從高雄到Cape Town,只要 747噴射客機三部電影和兩頓熱餐的時間就會抵達,那麼為什麼這兩個城市卻沒有一點點相似的地方?
因為,世界還是很大的。
海上的流浪,讓我保持謙卑。陸上的移動,還是免不了讓人偶爾升起虛榮和妄想,但是身在汪洋之中,你會時時刻刻都清楚地意識到生命的渺小與脆弱,一艘船就是你全部的世界,只能將自己託付給視萬物如芻狗的上蒼。面對隨時有可能會發生的顛沛流離,你只能咬牙忍耐。
或許,身為島國的我們,血液裡本來就流動著漂流的因子,即使在後工業文明的現代,面對大海,我們內心應該還是會激動不已!
有機會的話,你會拋下一切,航向天際線的盡頭嗎?我想 … 我的心中,已經有了答案。
今年,我從芬蘭搭乘巨輪,一路穿過重重峽灣來到瑞典斯德哥爾摩,看到了斯堪地那維亞的月光在波羅的海翻滾跳躍。
之前,我在玻里尼西亞各個小島之間航行,其中包括幾個名不見經傳的島國,旅行本身很簡單,大部分的時間,我不是操著輕艇航行在絲綢般的藍色海灣,看著岸上如天堂的白色沙灘,就是伴著南太洋的夜風在星空下入眠。
稍早,我在埃及尼羅河的風帆上,見證著古老文明和綠洲帶給沙漠的生命奇蹟。
再往回一點,我從十里洋場的上海,上溯千里到霧都重慶,見證了長江沛然莫之能禦的浩瀚與生命力。
在那之前,搭乘著豪華郵輪從溫哥華出發,經過北美阿拉斯加一路來到俄羅斯極東的庫頁島,那裡有數不清的冰河與鯨魚,再加上二十幾個不可思議的海灣城市。
更早之前,我的船從布宜諾斯艾利斯出發,繞過海潮洶湧的合恩角,到地球最南端的城鎮去看小企鵝換羽毛。
在那之前,我在香港維多利亞遊艇俱樂部搭上帆船,花了九個月的時間橫跨南海、印度洋、紅海、暗潮洶湧的地中海與巨浪濤天的太西洋。
航行,你會感覺活著,充滿了真實和力量;我無法想像,沒有海洋的行星會是怎樣 …
流浪,應該是充滿了水的。
明明有家的人,卻談流浪,未免讓人感覺造做,要不然就是無可救藥的浪漫。
我不知道自己屬於哪一種,最好兩種都不是。
沒有體會過流浪滋味的人,特別嚮往漂泊的自由。中產階級出軌式的流浪,是電影受歡迎的主題。因為知道自己的流浪,隨時可以說停就停,不會凍餓街頭流離失所,變成一文不明的流浪漢,所以說起自我犧牲總有些自盼自憐的矛盾與優越。從《Dogville》中外柔內剛的Nicole Kidman,到《Gangs of New York》裡憤世嫉俗的Leonardo Di Caprio; 或是Tom Cruise逃離家鄉在新大陸開創人生的《Far and Away》,甚至於《Kill Bill》裡四處興風作浪的Uma … 將影像抽絲剝繭過後,背後談的都是追尋與自我放逐。
對我來說,海上的漂流是必需的,對於文明的無奈有著自我治療的奇妙功效,超過了理性的界限,海上航行讓我重拾對距離的敬意。
我曾經不只一次地,向身邊那些對於旅行充滿好奇的朋友強調:如果從台北到Sydney,搭乘空中巴士A-400只要九個小時,就可以到地球的另一端,那麼當年乘著奮進號從溫哥華出發,在太平洋漂流三年才抵達紐西蘭的庫克船長,不是很傻嗎?如果從高雄到Cape Town,只要 747噴射客機三部電影和兩頓熱餐的時間就會抵達,那麼為什麼這兩個城市卻沒有一點點相似的地方?
因為,世界還是很大的。
海上的流浪,讓我保持謙卑。陸上的移動,還是免不了讓人偶爾升起虛榮和妄想,但是身在汪洋之中,你會時時刻刻都清楚地意識到生命的渺小與脆弱,一艘船就是你全部的世界,只能將自己託付給視萬物如芻狗的上蒼。面對隨時有可能會發生的顛沛流離,你只能咬牙忍耐。
或許,身為島國的我們,血液裡本來就流動著漂流的因子,即使在後工業文明的現代,面對大海,我們內心應該還是會激動不已!
有機會的話,你會拋下一切,航向天際線的盡頭嗎?我想 … 我的心中,已經有了答案。
(悄悄話)
2025-01-27 20:40:28
(悄悄話)
2024-06-16 15:03:57
(悄悄話)
2023-11-19 15: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