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3-10 02:14:19chong+neng

劇場春眠

又是表演藝術的沉寂期。或者,該說是本土表演藝術的沉寂期。

  有朋友問我:「看見報章上有人說,本地表演藝術已去到谷底,真的嗎?」這個問題不好回答,對一般市民來說也欠缺說服力,明明每個月都有演出可看,為什麼又說是「谷底」?這正是行內人看,與行外人看的分別,即使每天我們都看到劇院演出的消息與廣告,但真正由本地藝團主辦的卻很少,大多數節目都是政府補貼主辦的「鉅製」,今年澳門藝術節推遲至五月舉行,冷清的感覺更明顯。當然,對一般觀眾而言,走進劇場,主要是欣賞節目的,重點是節目合不合自己心意,而節目的來源,對他們來說並不重要;然而,作為劇界的一份子或一個關心本土劇場發展的觀眾,卻不得不感到唏噓。說「十分興盛」肯定說不過去,然而說是「谷底」又對一些努力與環境抗衡,為觀眾提供消費主導以外的劇場創作的團體不公。



  十二月份本地劇場活動頻頻,演出與演出不是撞期,就是之間不過相隔幾天,幕後搶人手幕前搶觀眾,大家還以為澳門劇場很好景,差點要請個議員在澳聞版上大談澳門劇場人手短缺;然而,年假過後,本地劇場卻彷彿齊齊「春眠」。看見這情況,我發現盡管投入劇場活動的青年人,以及劇院中的觀眾都愈來愈多,然而本地劇場生態的發展卻有點沿地踏步;而造成這個被稱作「谷底」現象的兩個外因一個內因:沒有黑盒子劇場、沒有長遠的藝文資助政策、民間藝團欠缺主動性,正是一直沒有解決過的問題。對於黑盒子劇場需求,近十年已有無數業內外人士提出過,然而,有關方面仍安於文化中心那個堂皇的硬體設施的現狀,令人失望了好多年;藝文資助政策仍在欠缺透明度的審批下分餅仔,每年一度資助單一項目的方式,已經無法讓藝團作長遠規劃,審批結果公佈日期之飄忽,更令每個藝團每年初都「動彈不得」,文化部門去年九月就要求藝團提交年度報告,然而到本文執筆之日,仍有很多團體表示因為未知資助審批結果,所以不知道今年的活動如何開展?然而,如果藝團本身有一個較長遠的計劃,就不會讓這個沉寂期年復一年地發生。

(原載澳門日報.新園地.眾藝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