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9 01:16:07neilmat2

為什麼每次孩子出狀況,我都是最後一個知道?心理師:因為這類怙

應徵酒店

夜深了,正要就寢前,我的臉書粉絲專頁上泛起一則訊息,點開來看:「教員,可以和你聊一下嗎?」

網路的另一頭,是一位高中生。他說他情感降低已久,常瀕臨失控邊緣,嚴重時乃至想拿刀子割本身的手。這一年來,他對很多工作都意興衰退,課業成就嚴重掉隊,也不太喜好與同儕互動。他很憎惡這樣的本身,但卻沒門徑讓自己振作起來。

「還有誰知道你的狀態呢?」我問。「沒有,但我的同窗可能有發現……」「你肯定很疾苦吧!」我先做些同理。我通常不會在網路上與乞助者深切討論個人的困擾,這樣的場域不合適,也不符合專業倫理,我能做的通常是保持與轉介資本。我說:「我希望你可以去找身旁的大人談談,你需要被協助。」

「我不知道能夠找誰?」他告知我,這世界上沒有人可以或許理解他。我想到,他是個學生,於是我說:「你可以去找黉舍的指點教員幫手,他們會很樂意和你會商你的問題的。」我不忘補上一句:「我曩昔也是學校的教導先生,我也輔助過良多像你一樣困擾的同窗。」接下來,我看到的一串文字是:「不成能,我再也不要踏進輔導室了!」

我很不解。本來,國中時,他也曾因為情緒不穩,在同學的伴隨下,自動到輔導室乞助,後果指點先生聯系家長,讓他被家長大罵,從此認定輔導室基本幫不上忙,還會令他遭到傷害。我想,這個中,必然有什麼誤解—我不清晰當時的情境脈絡是什麼,更沒法做評議。不外,可以肯定的是,今朝他沒法信賴想匡助他的師長,更弗成能自動前去求助。

自動乞助的後果是:說出來會被罵

其實,有許多孩子遇到難解的窘境時,平常選擇默默承受,而舛誤外乞助,直到問題愈發嚴重,而不能不說,或被師長發現,才有機遇取得協助,但常常已處在危機狀況。

此刻,身為師長,經常會問困擾中的孩子:「為什麼不早點說?」,或「為什麼不主動乞助?」只是,這個問題,也許該由大人本身去回答—是什麼讓孩子不肯意主動乞助?

想一想,當孩子年幼時,碰到任何問題,都邑馬上呼叫招呼爸爸、媽媽,「自動乞助」時刻上演在糊口中。曾幾什麽時候,當孩子進入黉舍肄業後,特別是到了青少年期,有問題卻盡可能不要向大人說。這之間的巨大改變,問題在哪裡?

在心理諮商或漫談裡,通常需要評估個案的撐持系統。我常會問個案:「你的困擾還有誰知道?」「有誰是你可以接洽的對象?」青少年孩子常常告知我:「沒有。」他們不克不及向怙恃說,不能告知黉舍老師,而同窗又幫不上忙。我進一步追問:「為什麼不克不及說?」「因為一定會被罵!」「你怎麼知道說了就會被罵?」「因為之前就曾被罵過了!」

遇到堅苦不克不及說,因為不想被視為麻煩人物

本來,很多孩子都曾在求助的過程中,被否認、被诘問诘責過。如果自動乞助需要付出更大的價格,那麼,他們寧可憋在心底不說,本身默默承受就好。

回憶一下,你必然曾在孩童期間碰到傷風、身體不舒服,怙恃一方面焦心地要帶你去就診,另一方面數落著你:「不曉得賜顧幫襯本身」「這麼大了還要怙恃操心」「就是會添麻煩而已」。

當你最脆弱時,巴望的是大人的暖和眷註,但卻得到的是攻讦求全譴責。或許大人沒有歹意,但就是這些看似眇乎小哉的回應,窮年累月,讓孩子知道:「當我遭受難題時,會被大人責怪!」

為了不被視為麻煩人物,碰到堅苦也不克不及說。於是,孩子學到了,遭遇困境時,能忍則忍,能不說就不說。非得乞助時,也毫不告知大人,而是轉向同儕透露心聲,或在網路上尋覓解方,不准確的資訊卻可能讓問題越演越烈,直至一發弗成整理,而怙恃常常是最後一個才知道。

簡單而言,他們沒法信得過大人。人吃過一次虧,就不會再上當了。若是孩子預期本身未受協助前,會先遭到傷害,又怎麼願意主動追求協助呢?

(圖/愛心理 供給)


本文出自: https://www.storm.mg/lifestyle/210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