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8-20 17:06:28五行茶

〈百五六〉遠行千里(其之六):從南勢到潭子(中)

進了銅鑼市區,這裡比我想像中熱鬧太多,
趕快就近找了間早餐店將早就餓癟的肚子填飽,
算一算,已經超過十六個小時沒好好進食了,
所以一口氣就點了比平常量多的份,
也顧不及形象,狼吞虎嚥的吃著……
我猜那樣子可能不太好看吧,
因為連老闆娘都忍不住多看我幾眼,說:

「先生,你這樣吃,會噎到啦!」

「洩洩,嘔沒問題」

這時口齒不清的我兩頰塞滿食物,活像是隻大號的黃金鼠。

或許也因感到過份滿足的緣故,整個血液都跑到胃腸了,
而頭腦一缺乏血液運轉的結果,一度帳棚還忘了帶走,
最糗的是走了兩條街才想起來,連忙趕回去拿,還好沒掉。

有些飽意,而苗栗的太陽不到八點就已經很大了,
索性走到離省道旁邊不遠的銅鑼車站休息一下,也不壞。

銅鑼車站不大,但是前面的廣場倒很有規模,
中間立一個寫著「銅鑼」二字的大圓球,老實說不是很有特色,
對我來說,簡單而樸素的銅鑼火車站,反而更吸引我些。
一進銅鑼火車站的候車室,
我的眼光就被這三排倚牆的木製長椅吸引住了,
真是懷念啊!我多久沒看過這種椅子了?
我一直覺得這種木製長椅比後來的藍白塑膠椅,
以及一個一個的單色塑膠椅來的舒服,
因為這種長椅一條一條釘出的椅背,
有一種微妙的弧度,可以讓人的背部自然而舒服的倚靠上去,
加上木頭溫潤的感覺,以及上面一定有的斑斑刻痕,
那坐起來的感覺硬是比塑膠來的不同……讓人懷念。

只是,我有多久沒看過這種長椅了?

稍稍有點失望的是,
這椅子為了配合銅鑼車站整個米黃的塗裝,
也如同香山那樣,塗上了一層厚厚的黃色水泥漆,
算我私心,這椅子應該要保持咖啡的原色,那才夠味啊!

不過坐在長椅,靠著旁邊有些痕跡的水泥置物桌,
往窗外望去,看著長廊交錯的黃色水泥柱,
被太陽拉出長長的影子,那感覺,也挺不賴的!

車站牆上有著一個不知道是誰寫的七言古詩,
以銅鑼整個鄉為主要的描寫主題,
一句一句寫那邊產什麼、那邊有什麼……
老實說,以我這個學中文的微薄眼光來看,
這詩是絕對談不上什麼文學價值的,
但是那股愛鄉懷土的感情和用心,卻很難得。

我?我是絕對寫不出這種東西,我得攤手承認。
在火車站好好休了一陣,
一回省道,看看指示的路標:「三義:三公里」,
三公里?那還OK,於是便繼續往下一個目標「三義」前進,
從銅鑼越往南走,跟車站一比,感覺就很不熱鬧了,
景色也只剩下省道旁邊的鐵路,以及鐵路再過去的高速公路,
中間交雜著一些農地,沒什麼路樹,景觀也蠻單調的……

而且好熱!

我不知道為什麼在銅鑼這邊的太陽感覺特別大,
才走到省道和外環道的交界,
汗流浹背不說,怎麼走,怎麼渴,
不到一公里,我在火車站買的水就已經要見底了,
本來還想繼續撐到三義的,想說不超過兩公里就到,
只是,看到了新的路標,火氣就上來了……

「三義:五公里」

剛剛看是三公里,走了一公里多成了五公里,
雖然說我文組的數學本來就不好,
不過再怎麼算也不應該是五公里這個數字吧!
真不曉得公路局計算里程的標準是哪一種,
總不會說在銅鑼市區用公里算,這邊用英里算吧?

強忍住不知那邊升起來的怒火,
在這邊的檳榔攤補充了一下水分,
帶著光著屁股,活蹦亂跳孫子的老阿媽,
聽完我要往下繼續走遍台灣的傻事,
就把我的空水壺加滿了她泡好的老人茶。

「到三義前都不太熱鬧了,怕你沒水,這個比開水解渴!」

她笑了一笑,把水壺遞給我,親切的囑咐了一下,
於是我接受了她的好意,揮手向她道別。

這一路,真的受到很多人的幫忙啊……

在往前走,經過一間規模不小的樟木工廠,
工廠裡面堆著大大小小切割好的木塊,
然後機器喀啦喀啦的不停運轉,
我不知道樟樹加工的程序,
但那種空氣中瀰漫的樟樹香味很讓人難忘。

轉過了幾個彎,要四十分鐘後,又看到了新的路標:

「三義:五公里」

那一瞬間真的火氣大到超想殺人的,
明明又走了要兩公里,
結果里程一點都沒少,路越走,反而越長,
我是走辛酸的嗎?整人也不是這樣子吧!
真的不是我要抱怨公路局,
這一路走來,我真的發現路標除了地名之外,
沒幾個公里數是「真實可信」的,
標邊界不標市區,這樣的落差,我還可以接受,
只是沒幾步路,路標的公里數自己會長回來是怎樣?
中油有浮動油價,公路局有浮動里程嗎?

真是夠了!越講越氣,不說也罷!
應該是過一個叫竹圍的地方時,
正好旁邊有座土地公廟,廟前有株大榕樹,
茂密的樹蔭非常適合乘涼歇息,
而我也乘休息的時候,由樹下拍了一張這樣的照片。

對我來說,在旅途中,我很喜歡拍建築物,
不管是歷史性或是藝術性,那都是人類的心血結晶,
而自然風光的話,我喜歡拍雲,喜歡拍影子,尤其是樹,
我是非常喜歡從樹下去獵取鏡頭的,
因為從樹木頂端灑下的光影,
在微風中因枝葉交錯的舞動而篩下的那一刻,
那幅景色總可以讓我神迷而陶醉……

忘記是哪個詩人說的:

「我從未看過一首詩美麗如一棵樹……
 愚騃如我者能寫詩,但只有上帝能造樹。」

我沒有虔誠而特定的信仰,但我是十足十認同這句話的。
越往三義,猶如檳榔攤阿婆說的,真的沒什麼人,
不過比起銅鑼,這裡風景好多了,
一邊是山,所以路旁的樹還挺茂盛的,走起來還算清涼,
一邊是小溪,隔著溪的對岸是鐵路,後面又是連綿的山,
因此每當火車從山前、河邊奔馳而過,
那感覺也很不錯,雖然很想用鏡頭拍下,
不過我的動作太慢,往往拿出相機時,車子就跑的老遠,
二來自動對焦的相機也跟不上火車速度,沒辦法獵到滿意的瞬間。

只得作罷。

沒辦法,我技術太差了,
不過拍拍路邊五顏六色的小花倒是沒問題,
像這張應該在三義雙草湖附近拍的,
雖然那一大片野生的雜草感覺很不整齊,
但其中紫紅、淡紅、粉白交錯的花朵,
搖曳在風中,也頗有情致,對吧?
走到三義火車站的時候,已經是十一點的事了,
看看三義市區還要走上一陣,而且還得一路爬坡,
加上時間也差不多,就乾脆在車站口的便利商店就近解決,
拿著買好的涼麵和飲料,就進三義車站用餐了。

三義車站很新,很大,
不過整個設計很呆板,咖啡色,又一路疊成三層,
很容易讓人聯想起不是很衛生的東西 XD ,
如果跟車站牆上的老三義車站比起來,
我認為後者可以跟勝興車站一樣吸引更多的觀光熱潮。
——畢竟它們都是同期留下來唯二的山線木造車站。

當然,要三義還沒拆掉的話啦……
三義本來不叫三義,而叫「三叉河」,
意思是這裡是三條小溪流匯聚的地方,
也因為交通方便,所以「三叉河」人口也逐漸增加,
在一九零三年,日本政府設了木造火車站「三叉河驛」,
後來隨地方簡稱「三叉」而改為為「三叉驛」,
光復之後,不知為什麼「三叉」改成了「三義」,
這兩個有什麼意義上的關連?我不知道,
我猜可能是因為「叉」跟「義」的簡寫很像的原因吧?

據說,在一九三五年中部曾經發生大地震,
當時山線所有的木造站房幾乎全部倒塌,
所以後來的造橋、苗栗、銅鑼、泰安……
全都是一九三六以後改建的水泥站房,
而當時僅存的木造站房,就是勝興和三義兩個而已。

但具有歷史意義的三義車站撐過了地震,
卻撐不過人為的顢頇舉動,
鐵路局在一九九五年八月以車站更新之由,
偷偷將要百年的三義舊火車站夷成平地,
重新興建起新車站……

寫到這裡,我只能停下筆,然後,悄悄嘆一口氣。

或許也因為這樣,後來當一九九八年廢站的勝興,
面臨到鐵路局打算完全拆除的同樣命運時,
這次卻在地方強烈的要求下,得以完整保全了下來,
而默默無聞的勝興,反而變成現在舊山線必遊的景點之一。

現在還聽說,
這條一度廢棄的舊山線還打算部分復駛,
要用觀光列車的名義重振觀光,
這樣,就忍不住讓人更惋惜三義舊車站的拆除。

不過,也無從挽回起了。

新三義車站其實也沒那樣糟,至少整個站房很寬敞,
有足夠的空間放置三義人最自豪的木雕,
這些充滿藝術巧思的作品,
成為這間車站最引人駐足流連的地方,
不過不知道是什麼原因,當我五月到的時候,
裡面的因桐花節創作出的木雕作品,
還是寫著二零零六年,而不是二零零七,
這我不清楚是今年還沒辦,還是不辦了……

但這並不減損這些藝術品的價值。
比如這個佇立在剪票口的「車站雙調情」,
就簡單沿著木頭原有的紋路,雕塑出生動的人形,
這種風格感覺有點類似朱銘的太極,
其中坐著的以手持雕刻刀,刻著小小的木雕作品,
另一個高大站立的持著,將刻好的作品要拿去車站叫賣,
兩個人偶簡單的動作,卻將三義人謀生的回憶全匯集進去了,
也難怪會讓這兩尊放在車站最顯明的地方了。
當然,裡面的作品真的還不少,
但我個人最喜歡的,是這個稱為「延續」的作品,
這裡由於篇幅不夠(只能放十張圖),
所以只好將局部的放大圖放上來,
在桐花上手持花瓣的小胖童,
那種神情和笑顏是很有感染力的,
給人一種說不出的祥和感覺,
看著看著,忍不住嘴角也微微的上揚起來……

好了,休息妥當,要往日後最難忘的三義魔鬼上坡出發了。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