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4 16:33:01柳藏經

佛法中的空性

文/蘭若精舍.柳藏經

空性通常被解釋為「空」或「無常」。它指的是一種超越言語和概念的境界,指出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空虛和缺乏實體的。在佛教中,空性是佛教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強調了一切事物都是短暫的和變幻無常的,並且沒有固定、永恆的本質。它與諸行無常和緣起性空密切相關,可以解釋為「所有現象都是短暫和變幻無常的,並且沒有永恆的自性」。

一切佛法的解說中,只要是提到「空性」、「性空」、「畢竟空」,都歸屬於「相似佛法」。例如:「緣起性空」,便是一個最常見的實例,它像極了佛法,精細解析卻不是,很容易讓習法者陷入空見難以擺脫。

緣起性空的思想,概要而言之謂道:「一切法由於無自性,因此得以隨緣幻現;幻現的一切法,雖然歷歷在目,但卻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當我們真正的信解這個道理之後,則當戲論皆滅盡,與人無諍訟,同時內心了無牽掛。接著,人生僅剩的唯是,行所當行,受所當受,而實無功德執著。」

「緣起無我論」或「緣起(畢竟)空義」是佛教的根本思想。任何團體及個人倘若觀念偏離緣起空義,將不被承認是佛教的一員。

一切之有為法與無為法,畢竟為空,名為畢竟空。佛教講「畢竟空」,「畢竟」就是究極、至極、最終的意思。在佛教裡面,講到空,有所謂的內空、外空、內外空、大空、空空、真實空、有爲空、無爲空、畢竟空、無前後空、不捨離空、佛性空、自相空、一切法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不可得空等,總共有「十八空」。

佛教中的「準提佛母」,又稱為十八手觀音,象徵般若的十八空,這是提示一切眾生,學佛非依據空性智慧成就不可。

畢竟空是佛陀慈悲眾生,深怕眾生執著一切法,而廣說空義,眾生聽佛說空,又執著於空,佛又說空也不可得,因而說非空非有,是空是有中道實相之法。眾生聽佛如是說之後,又執著非空非有、是空是有中道實相之法,佛又慈悲眾生說中道亦不可得。

如是不斷破除眾生對一切諸法的執著,令大地一切眾生,得證無上究竟菩提,是名畢竟空。

這個意思就是說,即使你能空去內六根(內空)、外六境(外空),甚至六根、六境都能空(內外空),也還不夠究竟,還要空了你的「空」的觀念(空空);連「空」的觀念都沒有(大空),於一切都無所著(第一義空),乃至不僅能勘透有為法是因緣和合的假有,本無自性(有為空),就是涅槃的無為法,也能不去執著(無為空);能夠了悟諸法究竟不可得,而不執著於一物,這就叫「畢竟空」。

謂畢竟空為無有遺餘,性空則是本來常爾;畢竟空多為諸佛所行,性空則為菩薩所行。亦即以空破諸法,畢竟不執於一物,三世清淨,為畢竟空;一切諸法自性空,眾緣和合似為有,若離眾緣,其性不可得,是為性空。中觀論疏卷一末釋畢竟空謂,「眾生性邊亦如虛空,其中無生死往來,亦無解脫者。」

以生死本自不生,故無往來;既無生死之往來,生何所滅,故稱為涅槃,故無解脫。所以生死涅槃畢竟皆空,故一切無生。又涅槃本自不生,生死亦本自不生,故稱一切不生。畢竟空者,若有生有不生,則非畢竟空。以一切無生,稱為畢竟空。

空性不僅是佛教中的概念,也是許多東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日本的禪宗和中國的道教。在這些文化中,空性被視為一種解脫,人們通過超越世俗的界限,認識到事物的真實本質,從而達到平靜和內心的自由。

(柳藏經于蘭若精舍202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