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29 20:10:00nana

20191104 Day10 漢口龍王廟,寶通寺登洪山寶塔,登黃鶴樓

3年前造訪武漢時因為友人在耳旁說假樓假樓….nana沒有登樓。但nana讀了 一篇文章,概念整個被扭轉。歷代名樓都是毀了又建,建了又毀,難道因為隋朝的黃鶴樓燒毀,唐朝重建了黃鶴樓,所以崔顥, 李白嫌唐朝樓是假樓,就不登樓了,就不寫詩了……,如果抱著這種狹隘的觀念,那來的流傳千古的詩作讓我們後人可以詠嘆呢?

 

前日從甲魚餐廳打滴回飯店的路上,聽師父說起漢江接長江這一段交會處,如果水質狀況清晰的情況,可以看到乾淨的漢江水注入到混濁的長江,友人亮提問說記得以前有個龍王廟。 Nana回飯店百度查了一下,竟然就在飯店旁邊真有個龍王廟,決定早上第一站退房前就共用單車先騎過去。

  

騎不到2分鐘,一座3層樓高仿唐建築的龍王廟近在眼前,這裡就是漢江與長江的交匯處。據百度記載,龍王廟始建於明洪武年間,曾經為長江3大廟之一,到了1930年代國民政府建路拆了,31年就發大水,漢口整整淹了2個月,3萬多人喪命。

  

Nana一股氣直接爬上頂樓,遠眺漢水入長江交匯之勝景,兩江四岸盡收眼底,心情大好,雖然天氣霧茫茫,並沒有看見清水入濁水的景象。現在這間龍王廟是一處市民休閒的公園,當地人在此拉二胡,健身,小孩們戲耍之處,但從網站上有抓到龍王廟碼頭及漢水入長江段的老照片,見到江上那艘艘舳艫千里的船隻,可以想見當時漢口那繁華,那忙碌,那光輝的一頁。

龍王廟碼頭的百年老照片《漢口竹枝詞》記載,龍王廟碼頭始建於清乾隆四年(1739年),繁華的水運碼頭,是著名的「漢口八碼頭」之一,商賈雲集,香火鼎盛。

 

(摘自網路) 乾淨漢水入長江濁水           

 

老照片 龍王廟碼頭       老照片 長江與漢水交界處

考量明日離開武漢,nana今日退房準備搬到步行街的錦江之星,離捷運站走路5分鐘的地方。將行李寄在櫃檯,上公車前,先到飯店後面蔡林記的那條間探索一下有沒當地美食。騎著共享單車看見一點很普通的店排了一些人,nana停下腳步探頭探腦。燒賣?? 那麼多人吃,到底是怎樣的呢? 

   

現做現包,還有大碗茶免費喝,nana點了最低量的1兩(4個),本以為重油會油膩膩的,但並沒有,有的是胡椒香,香菇末,肉末搭著類似粉蒸肉的蒸肉粉,竟意外的好吃,怪不得人潮不斷。一位老伯伯,聽到nana從台灣來,拉著nana講了好些話,他每天早上坐公車坐40分鐘來吃,再坐公車回去,希望兩岸統一……這就不多說了。果然尋訪平民美食,總有驚喜,這間嚴氏重油燒賣(RMB8),nana喜歡。

吃完燒賣,退了房,nana跳上公車前往寶通禪寺(門票RMB10)。因為身為皇家寺院,所以廟牆是明黃色的,這一抹明黃色好美,可不是尋常廟宇可以漆的顏色。

以下是維基百科摘錄:

寶通寺,又名寶通禪寺,位於武漢市武昌區洪山南麓,為武漢四大佛教叢林之一。1959年被列為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被列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寶通禪寺始建於南朝劉宋年間,初名東山寺,後唐貞觀(627年-649年)年間易名彌陀寺,南宋端平年間(1234一1236年),荊湖制置使孟珙為防範金兵南侵,上奏理宗皇帝頒髮帶金,下詔將隨州大洪山幽濟禪寺遷此,改東山為洪山,賜寺名為崇寧萬壽撣寺。元末萬壽禪寺毀於戰火,此後幾經毀壞,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定名寶通禪寺。

1958年全市僧尼集中時,武昌各寺廟的佛像、文物都集中於寶通寺,當中最珍貴的是鐵佛寺唐代天寶年間鑄造的3尊(兩大一小)鐵佛,還有宋代孟珙所鑄鐵鐘。文化大革命中寺廟受到損害最大,佛像被毀,寺廟被他單位佔用,僧人被迫還俗,3尊鐵佛全部被毀,唯鐵鐘猶存。雄踞山門的1對明初精雕石獅也被砸破,後經精工粘補,始復原如初。1988年寺廟重開。

現存建築多為光緒年間重建,是歷代的皇家寺院,同時也是武漢現存最古老的寺院。寺內有洪山八景(東岩、雲扃、懷樽、翠屏、棲霞、獅子峰、仙人石、壽泉),並珍藏著珍貴文物,如宋代古鐘為湖北現存佛教文物中最古老的大型冶煉法器,另有密宗日式建築的法界宮,內有飛來巨石,神韻十足。 寺後的洪山南坡上有洪山寶塔和洪山摩崖石刻,均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現存廟內建築多為清代重建,這對明代石獅子可是精工黏補恢復的,nana仔細的瞧著,也沒瞧出個端睨,可見精工師傅的功力了得。Nana誠心的各殿宇給各位菩薩們頂禮跪拜。佛像皆莊嚴肅穆,但還是感覺各殿堂似乎修的太完美了。

廟堂依著山勢而建,越爬越高,來到一座法界宮,大門深鎖不得其門而入,倒是這外觀非常奇特非中土所有,原來是武漢地區唯一的佛教密宗建築物。附近有菜園,靠近一看所種的菜苔原來也是進貢品,專供皇帝使用,1700年的歷史。到是nana怎麼在湖北多日都沒有吃到呢?

以下摘錄百度對於法界宮的簡介:  

1924年,寶通寺住持持松法師建佛教密宗的壇城——法界宮。法界宮是持松回國後仿唐朝密宗金剛部“五曼荼羅”形式建造,殿內為了修習密法,原設木質密宗壇城,雕刻樓空,玲成別致,可惜早廢。現屋面覆以黃琉璃瓦,並以五亭結頂,藉以表示東西南北中五佛方位。各亭均為鏤空大屋脊,飛簷蟠爪,富有民族特色。殿前廊柱,刻有法輪十字羯摩杵,殿基四周刻有雙層蓮瓣,殿前階下為三孔拱橋,橋外雙亭侍立,殿亭相映,景色別致。這是武漢地區唯一的佛教密宗建築物,它獨特的設計,成為研究建築學的參考資料。

爬到近洪山之巔,重頭戲就是登洪山寶塔了,登塔門票(RMB 2),nana只能說現在古塔願意讓人登塔已經讓人淚流滿面,更何況洪山寶塔始建於元代(1280年)的塔,但也因為是磚石疊成,才能歷久不衰,如果是木塔,早就封塔不讓攀登了。

   

以下摘錄百度對於洪山寶塔的簡介: 

洪山寶塔於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年)動工,至元二十八年竣工,歷時十一年建成。塔為七級八方,磚石疊成,身高十三丈三尺,基寬十一丈二尺,頂高一丈三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塔已損壞不堪。1953年對洪山寶塔進行了全面維修,上下內外,整修一新。

據志書記載:原建時每層週邊均有木質飛簷和護欄,塔下周圍為磚木結構的圍廊,每層八角墜以風鈴,設計之精巧,工程之浩大,實為鄂中第一。後來在多年的風雨浸蝕中累加修補。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又進行了大規模的重修工程,至十三年(1874年)才完工,為了長久保留,將原木質飛簷改為石據,易木欄為鐵欄,塔下圍廊改為八方石階。塔頂照原樣增高五尺,且用文筆峰式鑄銅一萬三千斤結頂,以求永固。十年動亂中,洪山寶塔無人保護又遭新的破壞,寶塔條石有些脫落,各窗鐵欄大部鏽損,一萬三千斤銅塔尖瀕於倒塌。

寶塔位於武昌洪山南坡、寶通禪寺東北面。始建於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是為紀念開山祖師靈濟慈忍大師所建,又名靈濟塔。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塔隨寺改名為寶通塔。因坐落洪山,後人又稱洪山寶塔。該塔七層八面,為磚石仿木結構,通高44.1米,基寬37.3米,頂寬4.3米,沿塔基圓門內石階盤旋而上,可直達頂層,有“數峰天外塔上塔”之譽。登塔遠眺,兩山對峙,二水分流,三鎮英姿盡收眼底。現寶塔已為管理部門修繕一新,被列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入塔有一法師在售票,nana購票後開始登塔,塔階非常的陡峭,隨時要注意高度,塔內天花不很對稱,會有突出之處,一稍不注意,頭就會撞到。陡峭的台階nana只能手腳並用,爬起來相當吃力,才上到第一級,已經是氣喘吁吁。牆面的漆面剝落將nana的全身都沾滿了白色的漆粉末,來登塔的遊客須做好狼狽不堪的心理準備。

   

隨著攀爬塔級越來越高,視野越來越開闊,nana網上找了洪山寶塔的老照片,清朝的武漢洪山一帶不似岸口邊的繁華,還是挺荒涼的,對照現在的繁榮的都市叢林,天際線的景觀雖然不同,但登塔頂後可以遠眺的視野,俯瞰景觀的胸懷,讓人心情大好的想仰天長嘯的感觸,相信nana與古人是一樣的。

       

塔內空間不大,尤其是想攀在塔邊眺望景色的小陽台僅能容納一人,在塔頂nana就讓位往下走了,下塔也是有點難度,很多時間都是屁股一級一級的下,感覺比較安全。途中有遊客問還有幾層才到頂,nana都會鼓勵著說快到了,加油! Nana建議來到武漢一遊的一定要來登塔一觀。

   

2019nana從寶塔眺望           老照片  記錄著100年前從洪山寶塔眺望  

離開寶通禪寺前,別忘了看看寶通寺有名的摩崖石刻。

下一站nana前往黃鶴樓,3年前造訪時因為友人在耳旁說假樓假樓….nana沒有登樓。但nana讀了 一篇文章,概念整個被扭轉。歷代名樓都是毀了又建,建了又毀,難道因為隋朝的黃鶴樓燒毀了,唐朝重建了黃鶴樓,所以崔顥, 李白嫌唐朝樓是假樓,就不登樓了,就不寫詩了……,如果抱著這種狹隘的觀念,那來的流傳千古的詩作供我們後人可以詠嘆呢? 

 

《黃鶴樓》.作者 : 崔顥 (西元704-754年) , 唐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作者 : 李白(西元701-762年),唐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Nana在江西南昌登滕王閣的經驗很好,南昌市政府將滕王閣真正打造成了主題樓,展示了很豐富的文物藏品,對滕王閣的介紹,從民間蒐集的斷湯匙,斷碗,花瓶…等等演繹了滕王閣身為當地地標的輝煌歷史。3D動畫生動的描繪了歷代滕王閣的建築的演變,更是讓人驚豔,豐富的文化資產,並沒有因為滕王閣是後來重建的失色。反而讓自認文青的nana一逛就是一個下午,捨不得走,看著日落滕王閣要關門被趕才依依不捨離開。Nana沒寫登滕王閣的遊記,實在該打屁股。待補寫後擇日發表。

因此對本此登黃鶴樓也是期待滿滿,登樓後失落感不少,樓內沒有藏品,也沒有對黃鶴樓的歷史做很完整的介紹,各樓的展場僅有一些藝術品的展示,其他空間被燈箱,看板等填滿,主題散亂,給黃鶴樓的主管機關打一個不是很滿意的分數。

 

 

讓nana藉由黃鶴樓內的展示照片,及網站上抓的老照片,好好地介紹介紹黃鶴樓。

黃鶴樓是三國時期東吳修建的,其原址本來在武昌蛇山黃鶴磯頭,“城西臨大江,江南角因磯為樓,名黃鶴樓",設立之初是出於軍事目的。

黃鶴樓三國時期東吳瞭望樓模型 記者周超 翻拍

 

宋朝 宋畫院的黃鶴樓圖 

        

元朝的黃鶴樓                明黃鶴樓 安政文界畫《黃鶴樓雪景圖》

黃鶴樓屢建屢毀,僅明清時代就七建七毀,最後一座清朝同治樓重建於1868年,僅存15年,在1884年被焚毀。當時漢陽門外的居民房屋失火,殃及不遠外的黃鶴樓,名樓頃刻化為灰燼。

   

化為灰燼後的黃鶴樓僅剩下基座。由於建設長江大橋,連僅存的基座也被拆毀了。 

從同治樓被毀,到1985年黃鶴樓重建開放,在長達101年有名無樓的黃鶴樓空窗期,武漢曾有一座奧略樓,為黃鶴樓當了47年「替身」。光緒三十三年(西元1907年)張之洞被調任軍機大臣之後,在湖北的老部下和門生故吏,為了紀念張在湖北統治的政績,在原黃鶴樓故址附近,聚資為他建造風度樓。

 當了47年黃鶴樓替身的奧略樓,1955年建長江大橋時拆除

張之洞根據《晉書·劉弘傳》中“恢宏奧略,鎮綏南海”的語意,親書匾額“奧略樓”三字送鄂,風度樓遂改名為奧略樓。

奧略樓高3層,樓體呈矩形,屋頂前方建小騎樓式簷頂,但因此樓的建築造型與黃鶴樓有某些相似之處,又坐落于黃鶴樓故址附近,故多年來使遊人誤識其為黃鶴樓。該樓于1955年修建長江大橋時拆除。

不管如何,黃鶴樓果然是千古名樓,如織遊客將黃鶴樓頂層的陽台擠的水洩不通,nana一起湊熱鬧擠在觀景台前,黃鶴樓離同治樓後退了1公里,朝著長江方向眺望不似同治樓離長江水那麼近,但長江水往天際流景象依舊,江上煙波依舊,落日餘暉依舊,歷史洪流滾滾向前,這一天的所到之處都讓nana感動。黃鶴樓門票(RMB70)。坐著渡輪回到江漢關。

新舊黃鶴樓位置圖(退了1公里)               老照片記錄著從同治黃鶴樓 遠眺長江

2019 nana從黃鶴樓 遠眺長江

今晚是nana在武漢最後一個晚上,nana房間換到了步行街旁的錦江之星(RMB150),逛著熟悉的夜市,吃著蒸糕(RMB5),去婆婆那裏點了一碗湯圓,還認識了兩個孝感姑娘,去吃了第一天來武漢那間黃蜀郎,nana點了排骨煲(RMB30),但還是雞肉煲好吃,nana騎著共享單車,騎到花樓街時已經半夜12點零5分了,兩間製麵店的伙計還奮力的工作,nana忍不住拍下了他們辛勤的身影。

這就是nana認識的武漢,活力時髦,五光十色,川流不息,辛勤耕耘,期待撥雲見日再次展現生命力的武漢站起來。Nana一定會再回來造訪。

註: 黃鶴樓號稱天下江山第一樓,與岳陽樓(湖南 岳陽)、滕王閣(江西 南昌)並稱江南三大名樓,加上鸛雀樓(山西 永濟)就成為了中國四大名樓。

 

                                                        Nana 2020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