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19 20:11:43IDF 10004真是太酷了!

F-16系列

F-16 Fighting Falcon 戰隼

性能諸元如下:
全長:15.03m
翼展:9.45m
全高:5.09m
翼面積:27.87平方公尺
最大平飛速度:2.05Mach
最大起飛重量:17010kg
發動機型號:
A/B型:F100-PW-220E渦扇發動機
C/D型:F100-PW-229渦扇發動機(Block 52)
軍用推力:
A/B型:6600kg
C/D型:8170kg
後燃推力:
A/B型:10886kg
C/D型:13200kg
最大外載重量:5443kg
固定武裝:M61A1 20mm機砲*1

發展沿革:
美國空軍在越南戰場大量使用的F-4幽靈式戰機,雖擁有先進的航電系統及中程空對空飛彈,但由於飛行性能不靈活,在面對「頭腦」簡單但卻操控靈活的MiG-21和MiG-17時,卻吃盡苦頭。美軍深深記取此一輕忽纏鬥性能的教訓。1970年代初,美國空軍提出新式戰輕型戰機需求,該型戰機必須具有非常靈活的空戰纏鬥性能,高推重比,以對抗俄制MiG-21戰機;價格也要低廉以利大量生產,已與同期發展的另一重型戰機(即後來的F-15)作高低性能搭配。

當時共有2家廠商參與該輕型戰機的競標,即通用動力公司(GD)的YF-16及諾斯洛普公司(Northrop)的YF-17;2架飛機的性能階相當優異,競爭亦非常激烈。然因YF-16的單價及操作成本較低,且YF-16的F100發動機的發展較YF-17的J101發動機成熟、可靠,並已裝在F-15戰機上,經過實際的驗證,美國國防部在1975年宣布YF-16得標,並大量生產F-16A戰機。

F-16A/B OCU(操作性能提升)
改良早期出廠F-16A/B型戰機的雷達、軟體及射控系統,使其具有發射AIM-7(麻雀飛彈)中程空對空飛彈及空對地飛彈的能力,並可攜掛ALQ-131電戰莢艙;此外1990年以後出廠的F-16A/B型戰機,除具OCU改良外,尚換裝F100-PW-220E發動機,環型雷射慣性導航系統、AN/ALR-69雷達預警接收器,成為後期生產F-16A/B型戰機的標準配備。

F-16A/B ADF(空防戰機)
為強化美國空中國民兵F-16A/B戰機 (Block 15)的性能,將機上的APG-66雷達作進一步改良,使其可以發射導控AIM-120先進中程空對空飛彈(AMRAAM),並強化對小型目標的偵測能力;另外還改良了機上的敵我識別器及電子反反制設備,也可選擇加裝衛星定位系統(GPS)。

F-16A/B MLU(壽限中期提升)
為提升北歐4國(荷蘭、比利時、丹麥、挪威共計430架)及美國(130架)的F-16A/B型戰機(Block 10/15)的性能,用以延長服役年限至2020年,從1990年起,五國共同規劃F-16A/B的MLU(Mid-Life Upgrade),而我國在1992年向美國採購150架F-16A/B型戰機,並加入了MLU計畫。
MLU改良計畫著重於F-16A/B型戰機的航電系統,主要包含:
1.換裝一具APG-66(V2A)多功能雷達,偵測搜索距離由APG-66的148Km增加為185Km。
2.使用一具模組化任務電腦(MMC),取代原來機上抬頭顯示器、射控及管理系統的三具電腦。
3.F-16A/B MLU的座艙配置與F-16C/D十分類似,使用一具具有25度視野的廣角抬頭顯示器、2具彩色多功能顯示器、手置節流閥及操縱桿(HOTAS)。
4.MLU其他的航電系統還包括:儀降系統(ILS)、戰術導航儀(TACAN)、UHF/VHF空用無線電機、MIL-STD-1553匯流排、AN/ALR-69(或是AN/ALR-56M)雷達預警接收器、AN/ALE-47干擾片/熱焰彈撒布器等;並可掛載前視紅外線系統(FLIR)莢艙及AN/ALQ-131(或是AN/ALQ-184)電戰莢艙。其他可供選用的先進航電設備包括:全球定位系統(GPS)、雷射慣性導航系統、微波降落系統(MLS)、先進敵我識別器(AIFF)、改良數據資料傳輸系統、數位地形系統 (DTS)、夜視鏡等。
而我國向美國購買的150架F-16A/B型戰機(120架單座,30架雙座),則裝設一具F100-PW-200E發動機,最大後燃推力為10866Kg,目前配署在花蓮及嘉義兩空軍基地。

F-16XL(F-16E)
早在1974年,生產型F-16A/B的發展工作剛結束,通用動力公司就著手F-16後繼機種的研發工作。其目的是要一種既能滿足空軍增強對地攻擊的要求,又要保持F-16原有的優異的空戰能力,並在結構和設備上保持最大的通用性。經論證後通用動力提出改進重點是:在掛外部副油箱的情況下,增加有效載籌和航程;通過提高飛行速度、減小雷達反射面積、增加攜帶空地武器時的機動性提高生存性;改善包括高攻角飛行條件下的操縱品質和乘座品質,以及改善可靠性和維修性。

從1975年開始,通用動力和 NASA 蘭利中心共同對 149 種不同主翼進行了長達3600小時的風洞試驗、經反覆篩選後選中了用箭簇形機翼的主翼。試驗表明,這種機翼保持了 F-16 原有的次音速性能,進一步改進超音速和低速大迎角性能,並兼顧了總體性能,增加了機內油箱的容積,機翼下提供了更多的外掛點。箭簇形機翼既有較好的持續機動能力,又有突出的大速度升阻比和巡航效益。在此基礎上通用動力公司又針對增強對地攻擊任務進行了細部設計、通過精細的彎扭和後緣反彎度設計改善次音速升阻比和橫側航向穩定性。由於通用動力預計該方案的增益將十分可觀,於是向美國空軍提出改裝先進技術驗證機,即F-16XL計劃。在該計劃中,通用動力自行投資了0.49億美元用於對機體進行改裝設計和改裝工作,其飛行計劃由美國空軍資助。

1983年3月,通用動力公司從美國空軍租借了兩架 F-16A 開始進行改裝。其中一架(75-0749)裝為裝一台 F100-PW200 發動機的單座型 F-16XL-1,另一架(75-0747)則是裝一台 F110-GE-100 發動機的雙座型 F-16XL-2。結構上的主要更動包括:將基本型的機身在主起落架前後分別加長了 76 和 66 厘米,去掉水平尾翼、用一個面積為61平方公尺的石墨-聚酰胺復合材料蒙皮和鋁支撐結構的變彎曲箭簇形機翼代替原前掠機翼,並取消了後機身腹鰭。垂直尾翼根部安裝了 F-16 出口型才有的減速傘,另外還加強了起落架,使承載能力從 16000kg提高到 22000kg,加強了方向舵、使其鉸鏈力矩承載能力提高了 50%。全機總重從 13000kg增加至 22000kg,機內燃油增加了約2500kg。

F-16C/D型戰機
F-16A/B型自Block15開始,進行3次的「多階段改良計畫」(MSIP),其中MSIP-1加大了F-16的水平尾翼;MSIP-2更新機上航電,增設空中自衛干擾器(ASPJ),並強化了機身結構;MSIP-3則換裝AN/APG-68雷達。而經過MSIP-2/3改良的F-16(Block25以後)已屬另一新機種,因此改稱為F-16C/D型戰機。
F-16C/D型戰機的外型及尺寸與F-16A/B型戰機極為類似,但為了增進對地攻擊能力而大幅強化機身結構,其空重亦由A/B型的7387kg大幅增加為使用F100-PW-229發動機的8273kg或是使用F100-GE-129發動機的8627kg。C/D型較A/B型在垂直尾翼前緣延伸板上,多了自衛干擾器的小型片狀天線(板主補述:或稱刀型天線),此為C/D型與A/B型外觀辨識上的一個小技巧。

F-16N
由F-16C/D型戰機改裝而來的海軍型戰機,用以擔任模擬俄製MiG-29及Su-27先進戰機的假想敵機;F-16N上裝設F110-GE-100發動機及APG-66雷達,機身結構予以加強,以對抗經年累月的高G飛行動作;F-16N取消了M61A1 20mm機砲、AN/ALR-69雷達預警接收器及翼下掛架,以減輕重量,但翼端仍可掛載AIM-9響尾蛇飛彈及空戰演練儀的追蹤莢艙。

F-16 Recce
為F-16系列的戰術偵查機型,可在機身下方掛載一個扁平狀的偵照莢艙,內含偵照相機、紅外線掃描器、GPS、數位資料鏈,F-16 Recce具高速中/低空全天候偵照功能,雖說是戰術偵查機型,不過仍保留F-16大多數武裝及設備。

F-16C/D Block60
Block 60的編號原來1989年是給A/F-16攻擊型留的,A/F-16加強了結構以抵禦7.62MM子彈的射擊,改裝30MM機砲加強火力。這種飛機原本是要替代A-10雷霆2式戰機的,但實戰證明:A-10的生存力是結構加強的F-16所不能比的。以致於A/F-16並未投入生產。
而另一種Block 60在現有Block 50基礎上改進而來的,加裝保型油箱和機翼油箱的Block60航程將大增,外形類似F-16ES。
Block 60在機頭裝備了前視紅外線/雷射搜索/跟蹤系統,取代了Block40~50的莢艙,大大減輕了重量,增強了匿蹤性能。Block 60的航電系統也大為改進:先進雷達、電子反制系統、8個干擾絲/熱焰彈發射器、策略管理系統,中心計算機速度可達1.25億次/秒。Block60可能是最後一代F-16C/D,直到JSF服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