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2-12 13:58:35果子離
水溝如何測量小說的寬度?
寫作也是一樣,各種藝術形式,每有新的風格、手法,即令不被視為洪水猛獸,也不免引來有心人士關問,或憂心忠告,或好心勸止,或熱心指點。當然全心擁戴的也不少。
回頭讀《如何測量水溝的寬度》,多少緣於好奇,想知道當初評論者如何看待黃凡這篇同名小說。
<如何測量水溝的寬度>刊於1985年11月24日《聯合副刊》。當時《聯副》邀多名小說家,以新穎的風格飆寫,以實驗的筆法炫技,並邀評論者會評。打頭陣的就是黃凡這篇後設小說(metafiction)。
很明顯的,兵分二路。蔡源煌不愧學院中人,勤讀西洋小說,見怪不怪,早已見證傅敖斯( John Fowles )的後設大師功力,從《捕蝶人》(”The Collector”,另譯《蝴蝶春夢》)到《法國中尉的女人》( “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 ),相比之下,黃凡還在學步階段。蔡源煌於<欣見後設小說>一文說黃凡這篇「在處理現實與幻想的揉合與衝突時,比起西方的後設小說,要顯得稚拙多了。」
蔡源煌以「欣見」的態度,歡迎作家引進後設小說,也用「頂可愛的」來形容黃凡。這四個字中肯寬容,多了幾分期待,幾分欣悅。比起「死守著寫實主義的墳塚」的作家,勇於嘗試的黃凡的確可愛得多。
然而,就算不死守墳塚,不抱殘守缺,張開雙臂迎納各種實驗風格,也未必能看出其中神髓。同樣在會評中,我們看到司馬中原,就憂心忡忡的指出:「這篇作品的第二段,是成長後的現實時空,但和回憶時空比映,心態語型見不出參差;...如果以樸拙的筆意,童稚的語言去寫,使其『自然成境』,豈不更佳?」
依傳統小說的寫法,老弱婦孺賢智愚不肖各有各的腔調,不可能說話同一種口吻,這是寫小說的ABC,但後設小說不能這樣ABC,否則乾脆白紙一張,棄筆投降,不用寫了。後設小說中的作者明目張膽的(有時候作者在故事中不惜現身)一再提醒讀者,你們所讀到的,是我這名作者所寫的,主角人物全憑我差使,故事情節全是我安排,為的是打斷讀者的投入,提示讀者,小說是虛構的,閱讀和書寫同時存在,進而質疑:所謂寫實風格,是否有絕對的真實和信賴?如果沒有,小說家又該如何描述任何事物。
於是,一旦如司馬中原所建議的,改用童稚語言,<如何測量水溝的寬度>這篇小說便毀了。
另一位會評者季紅質問:「有否請作者解惑之處呢?有的。小說中那麼多的後設語言是否全屬必要呢?是否有負面的影響,譬如讓讀者分心旁鶩呢?」企圖調動讀者參與寫作遊戲的後設小說,不就是要讀者分心嗎?就是要讓讀者心有旁鶩。不怕你分心,就怕你死心,死心塌地的認定小說只能像過去那樣寫作和閱讀。
初次碰到後設小說這種「關於什麼是小說的小說」,難免頭疼。現在習慣自然,不會有人質疑卡爾維諾的《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是否有負面的影響,譬如讓讀者分心旁鶩呢?」反能充分享受閱讀的樂趣。而後來更多奇奇怪怪的小說出現,不管是本土自製或舶來仿造,令人眼花撩亂,目不暇給,像《如何測量水溝的寬度》這樣的書,像聯副當年那樣的專題設計,大概就不易出現了。
《如何測量水溝的寬度》1987年5月1日由「聯合文學」出版,應已絕版。除了黃凡一作,另收錄蔡源煌<錯誤>、張大春<走路人>、夏行<奔赴落日而顯現狼>、辛其氏<青色的月牙>等小說。<如何測量水溝的寬度>諸會評最值得推介的,當屬張大春。高手過招,即使門派不同,看對手畫拳秀腿,無不了然。張大春理論、創作兼備,他談論<如何測量水溝的寬度>自不流俗,有必要全文抄錄,作為參考:
抱持「小說應該如何如何」的傳統批評家可能對「如何測量水溝的寬
度」有不知如何測量之感。它看起來散漫──無論情節推陳、主題指
涉或敘述方式,都顯得即興而零亂,雖然充滿黃凡作品中一貫的機智
和嘲諷,卻不免東鱗西爪,難成片段。
然而,解脫傳統的小說結構觀之後,我們卻發現深一層的義旨。作者
藉由一個測量空間的命題來貫穿他測探時間的嘗試,小說中的主角是
「先知」?還是「妄想狂」?他「忠於」記憶?還是「創造」歷史?
至於作者本人,也慧黠地把讀者從測量空間的命題上趨導入測探時間
的迷宮,而整體的敘述語調更不時地和讀者建構出和他一齊創作(一
齊鑽入寫作當場的「時間之流」)的關係,取巧而機巧;渾沌亦渾成
!這篇小說本身也解脫了傳統小說批評的「度量衡」。
.黃凡<如何測量水溝的寬度>全文:
http://www.taiwanlife.org/ch/article_show.php?sn=4694&cate1_id=21&cate2_id=28&cate3_id=105
2003-12-16 18:19:16
回頭讀《如何測量水溝的寬度》,多少緣於好奇,想知道當初評論者如何看待黃凡這篇同名小說。
<如何測量水溝的寬度>刊於1985年11月24日《聯合副刊》。當時《聯副》邀多名小說家,以新穎的風格飆寫,以實驗的筆法炫技,並邀評論者會評。打頭陣的就是黃凡這篇後設小說(metafiction)。
很明顯的,兵分二路。蔡源煌不愧學院中人,勤讀西洋小說,見怪不怪,早已見證傅敖斯( John Fowles )的後設大師功力,從《捕蝶人》(”The Collector”,另譯《蝴蝶春夢》)到《法國中尉的女人》( “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 ),相比之下,黃凡還在學步階段。蔡源煌於<欣見後設小說>一文說黃凡這篇「在處理現實與幻想的揉合與衝突時,比起西方的後設小說,要顯得稚拙多了。」
蔡源煌以「欣見」的態度,歡迎作家引進後設小說,也用「頂可愛的」來形容黃凡。這四個字中肯寬容,多了幾分期待,幾分欣悅。比起「死守著寫實主義的墳塚」的作家,勇於嘗試的黃凡的確可愛得多。
然而,就算不死守墳塚,不抱殘守缺,張開雙臂迎納各種實驗風格,也未必能看出其中神髓。同樣在會評中,我們看到司馬中原,就憂心忡忡的指出:「這篇作品的第二段,是成長後的現實時空,但和回憶時空比映,心態語型見不出參差;...如果以樸拙的筆意,童稚的語言去寫,使其『自然成境』,豈不更佳?」
依傳統小說的寫法,老弱婦孺賢智愚不肖各有各的腔調,不可能說話同一種口吻,這是寫小說的ABC,但後設小說不能這樣ABC,否則乾脆白紙一張,棄筆投降,不用寫了。後設小說中的作者明目張膽的(有時候作者在故事中不惜現身)一再提醒讀者,你們所讀到的,是我這名作者所寫的,主角人物全憑我差使,故事情節全是我安排,為的是打斷讀者的投入,提示讀者,小說是虛構的,閱讀和書寫同時存在,進而質疑:所謂寫實風格,是否有絕對的真實和信賴?如果沒有,小說家又該如何描述任何事物。
於是,一旦如司馬中原所建議的,改用童稚語言,<如何測量水溝的寬度>這篇小說便毀了。
另一位會評者季紅質問:「有否請作者解惑之處呢?有的。小說中那麼多的後設語言是否全屬必要呢?是否有負面的影響,譬如讓讀者分心旁鶩呢?」企圖調動讀者參與寫作遊戲的後設小說,不就是要讀者分心嗎?就是要讓讀者心有旁鶩。不怕你分心,就怕你死心,死心塌地的認定小說只能像過去那樣寫作和閱讀。
初次碰到後設小說這種「關於什麼是小說的小說」,難免頭疼。現在習慣自然,不會有人質疑卡爾維諾的《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是否有負面的影響,譬如讓讀者分心旁鶩呢?」反能充分享受閱讀的樂趣。而後來更多奇奇怪怪的小說出現,不管是本土自製或舶來仿造,令人眼花撩亂,目不暇給,像《如何測量水溝的寬度》這樣的書,像聯副當年那樣的專題設計,大概就不易出現了。
《如何測量水溝的寬度》1987年5月1日由「聯合文學」出版,應已絕版。除了黃凡一作,另收錄蔡源煌<錯誤>、張大春<走路人>、夏行<奔赴落日而顯現狼>、辛其氏<青色的月牙>等小說。<如何測量水溝的寬度>諸會評最值得推介的,當屬張大春。高手過招,即使門派不同,看對手畫拳秀腿,無不了然。張大春理論、創作兼備,他談論<如何測量水溝的寬度>自不流俗,有必要全文抄錄,作為參考:
抱持「小說應該如何如何」的傳統批評家可能對「如何測量水溝的寬
度」有不知如何測量之感。它看起來散漫──無論情節推陳、主題指
涉或敘述方式,都顯得即興而零亂,雖然充滿黃凡作品中一貫的機智
和嘲諷,卻不免東鱗西爪,難成片段。
然而,解脫傳統的小說結構觀之後,我們卻發現深一層的義旨。作者
藉由一個測量空間的命題來貫穿他測探時間的嘗試,小說中的主角是
「先知」?還是「妄想狂」?他「忠於」記憶?還是「創造」歷史?
至於作者本人,也慧黠地把讀者從測量空間的命題上趨導入測探時間
的迷宮,而整體的敘述語調更不時地和讀者建構出和他一齊創作(一
齊鑽入寫作當場的「時間之流」)的關係,取巧而機巧;渾沌亦渾成
!這篇小說本身也解脫了傳統小說批評的「度量衡」。
.黃凡<如何測量水溝的寬度>全文:
http://www.taiwanlife.org/ch/article_show.php?sn=4694&cate1_id=21&cate2_id=28&cate3_id=105
2003-12-16 18: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