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13 20:00:00太皮

清明時節雨紛紛


清明時節雨紛紛

太皮

每逢大時大節,打開社交網絡,總能見到朋友分享應景post:聖誕吃大餐,中秋食月餅,端午看龍舟,新年燒炮仗。唯獨清明節,甚少見有人分享掃墓或拜祭的事,至於更高層次的對先人的思念,更不會看到。由此可見,社交網絡確是用來炫耀的地方,畢竟掃墓或思親並不會令觀者覺得“被比下去”。

當然個人圈子有限,且不是人人作興分享,不能因看不到,而否定某些事物的存在。我自己就是一個有去“拜山”但沒有分享的人。這裡的“山”是骨灰龕,位於蓮峰山下思親園,祖父連同早逝祖母的骨灰放在那裡已三十年。

“拜山”有時是件很“屈機”的事:人多的時候要“爭”供桌,插在香爐裡的香燭未燃個幾分鐘就被工作人員拔除,一大班人擠在化寶爐前身水身汗灰頭土臉。為避開高峰時段,我們每年都會一大早去拜祭,今次好幸運,由於人還不多,工作人員手下留情,香燭得以盡情燃點。

某些宗教的信徒反感中國傳統燒衣紙,認為不環保且迷信。對比起來,西人的追思節似乎斯文和莊重得多,而看過電影《玩轉極樂園》,知道墨西哥的亡靈節(與追思節同日)糅合萬聖節,用歡樂的形式懷念祖先好像也頗有“普世價值”。亡靈節傳說,一個亡靈若沒有親人在家中擺出祭壇和照片,就不能於亡靈節當天回到陽間,至於最後一個記得亡靈的親人也去世了的話,那麼亡靈在陰間也會灰飛煙滅。

雖然老土,但華人保存燒衣紙的習俗也是寄託思念,在經歷無數次求神拜佛祈福看相仍然願望落空的前提下,始終一廂情願的相信那些粗製濫造的天文數字冥鈔和紙紮的金銀財寶名錶iPad能送到先人手裡,希望他們儘管在陽間經歷磨難,在陰間則得以享福。母親會以火是否旺、燒的過程是否順利,以及灰燼是否夠紅來判斷祖父母開心的程度,好像正與親人交流一樣。

清明拜祭時燒衣紙是俗了一點,且看來十分愚蠢,有其他宗教寄託或毫不感性的人,看着笑話也理所當然。有趣的是,中國人也相信輪迴,以此為前提的話,若果先人是好人,應該早就投胎轉世或上天堂享福,若是個壞人,那麼則應落在刀山火海的煉獄中受苦,“寄”多少金銀財寶也未必夠賄賂判官。因此,燒衣紙這種有一點“二律背反”涵意的行為,體現的更是對先人的懷念與尊重。

大部分工人、農民階級出身,又不信西方宗教的人,除用傳統農業社會中敬神信鬼的方式拜祭先人,也沒有其他替代途徑或想不出更好法子去表達懷念之情(甚麼“網上掃墓”和“艷舞掃墓”都不知所謂),傳統未必好,但保存也不見得是壞事,萬一先人像亡靈節那套一樣,被遺忘了就會消失呢?與亡靈節一樣,掃墓、燒衣紙,反映的也是先人仍然存在於後人心中。

有人說,喪事是做給活人看的,“拜山”一樣,也許有一點塵世的規範在裡頭,要人知道自己是個孝子賢孫,要子女將來也能盡孝。這成分即使存在也不會佔大份量,畢竟中國人社會,唯一能夠放下算計的也只有家人。另一方面,既然用敬神信鬼的方式拜祭先人,自不免也會用此方式寄望先人保佑。信念是好奇怪的東西,你有好的願望並堅持追求,可能就會成真,那也許是你本身能力,但我們不會跟先人(或上帝)去爭那個功勞。

古典詩文描寫的清明節多頗有詩意,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最出名,而古時清明還連着“寒食”這個名字十分唯美的節日,所謂“近寒食雨草萋萋”、“今年又苦雨”,一場雨應能提升清明的詩意,洗去一點塵俗。只是近年清明節都是大好天氣,中央氣象台的衛星雲圖顯示今個清明更是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是晴空一片呢。

中國有儀式感的節日已越來越少,希望明年清明下一場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