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03 20:00:00太皮

金錢錯覺 ( 三之三)“網購”——新的金錢錯覺


“網購”——新的金錢錯覺
太 皮

後來人民幣升值,大概令我意識到它已不是“代金券”,隨着自己對理財觀念的改變,人民幣不再是無牙老虎,在我心裡,它也真真正正地“升值”了。但根深蒂固的觀念隨時蠢蠢欲動,揣着人民幣,總會闊佬上身,有時也會忘了其與澳門元的匯率差距而多用了錢。

如果說人民幣在我心目中曾是“代金券”,那麼,港元就像籌碼。十多年前,有段日子很不爭氣地玩過一陣子老虎機,賭場和角子機中心用的都是港元,那時,見到港元就好像都是用來賭錢似的。五百元可吃十多二十餐午飯,但在角子機中心,五百元變了按幾十下按鍵的快感,將紙幣插進紙鈔口去時好像一點都不心痛似的——儘管那紙鈔口有一股力吸啜紙幣,暗示那些錢不會輕易吐出來。


當然,這是慘痛回憶,離開角子機中心那迷幻的環境,港元還是港元,畢竟與人民幣不同,港元一直以來都比澳門元貴三個百分點啊!而且港元在澳門地位超然,由手機到汽車到樓宇交易都用它標價,故此,其給我的錯覺沒那麼嚴重。

其實還有一種錯覺是“網購”。說網購前先說說信用卡消費,有些人對信用卡有錯覺,好像“碌卡”不用還錢一樣,但“借錢梗要還”,這方面我沒錯覺,謹慎消費,準時還錢。不過,“碌卡”搭上網購,我自制力就有所偏差了。

網購時整個交易過程都沒實物沾手,由選購貨品到完成交易,都以鍵盤和滑鼠操作,對比起現場摸着實物左思右想,我們會對網上經過美化的圖片有過於美麗的想像。

由在錢包中掏一二千元感到肉赤,到“碌卡”簽單時稍有心理負擔,再到網購時只需按下滑鼠左鍵,花錢的負面感竟消失一大截。 “網購”現在是我最大的“金錢錯覺”,未到嚴峻地步,有點苗頭,要不要嚴陣以待?(金錢錯覺 · 三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