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07 20:00:00太皮

印度散記(二)•眾神的國度

哈奴曼神像


印度散記(二)•眾神的國度
太皮
(旅遊日期:2017.05.28-2017.06.04)


4.眾神的國度

總有人喜歡站於自己的角度去看事物,又或者只是“一時唔偷雞就做保長”(廣東話諺語,指一個平時做壞事的人,只要某天不做壞事就站於道德高地批評別人)的去批評別人,連旅遊也難逃一劫。

有些人會質疑別人的旅遊方式,對於旅行團走馬看花嗤之以鼻,認為“真正的”旅遊應該這樣那樣。事實上“一樣米養百樣人”,人既然千差萬別,為何又要別人用同一個模式去旅遊呢?


我認為旅遊免不了走馬看花,“深度遊”只不過是走更遠的馬,看更多的花,你只是某一個地方微不足道的過客,又或者正在打亂別人的生活炫耀自己的富貴而已,否則就是在別的地方過生活,而非旅遊了。

在印度這個陌生的國度,對於我這個澳門人來說,幾乎每個畫面都充滿了衝擊,我也不得不承認自己能看的能瞭解的能記住的不是太多,不要說印度教號稱有三億三千萬個神,只是那幾個主神和他們千變萬化的化身,就已搞得我一頭霧水了。


在新德里的首個景點,我參觀了拉克什米那羅延印度教寺廟(The Laxminarayan Temple)。印度教雖然是該國最多人信奉的宗教,但德里經歷多個朝代更迭,曾長期被信奉伊斯蘭教的莫臥兒王朝管治,可見到的伊斯蘭教痕跡不少,著名的印度教建築卻不多。而這個印度教寺廟就是德里地區第一個具規模的,它建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由“聖雄”甘地主持揭幕。

寺廟外觀是米黃色與朱紅色,為一個有三幢塔頂的建築物。在印度,原則上非印度教徒是不能進入印度教寺廟內的,但這個寺廟卻由甘地宣佈開放予任何宗教信仰及任何種姓的人。

寺廟內供奉的是那羅延,也就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毗濕奴的化身,以及他的妻子吉祥天女拉克什米。“拉克什米那羅延”(Lakshmi-Narayana)是毗濕奴崇拜的一種表現形式,其形象是那羅延(毗濕奴)四隻手分執海螺、法杖、蓮花和法輪,身邊的拉克什米則手執蓮花和金錢,一起站在陋室之中。

毗濕奴是守護神,而拉克什米則代表了吉祥和財富,兩者都是印度人喜愛的神祇。印度教認為,每一個靈魂,都是“拉克什米那羅延”的化身。

拉克什米那羅延印度教寺廟

拉克什米那羅延(取自網絡)

拉克什米那羅延(取自網絡)

5.甘尼許與哈奴曼

在拉克什米那羅延印度教廟內,有多組“拉克什米那羅延”神像,大概是出自多位雕塑家手筆,有不同的大小、裝飾和膚色,可能表現的是多種主題吧,但由於內裡不准拍照,我也記不得那許多了。

我只記得,當站在莊嚴的大殿內時,看著那些隱隱透發著神秘氣息的神像,我感到了一陣心靈的悸動,也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動。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十多年前創作的長篇小說《草之狗》中,有一段情節講述一個少女編造了一個故事,那故事的主角就是那羅延(毗濕奴)和拉克什米,想不到十多年後有機會親身拜訪祂們的廟宇,也算是一種緣分。

不過,比起那羅延和拉克什米,我反而對兩側聖殿分別供奉的“象神”甘尼許(Ganesha)和“猴神”哈奴曼(Hanuman)更有興趣。

我最早認識的印度教神祇是甘尼許,估計不少三、四十歲的台港澳男人跟我一樣,皆因祂是街機《街頭霸王(快打旋風)2》人物Dhalsim主場背景的重要元素,從小睇到大。象頭人身、有四條手臂的甘尼許主智慧和消災,也許造型討喜,在印度的受歡迎程度直逼“三相神”梵天、濕婆和毗濕奴。

甘尼許神像


緣色的哈奴曼


幾乎所有甘尼許的雕塑或畫像,都會有一隻老鼠的身影,有時體積龐大作為前者的座駕,有時則是正常體積在其腳下覓食,據說,那老鼠代表了甘尼許必須克服的誘惑和孽障——我不知好歹,想起了中國鬥獸棋,唯一能戰勝大象的就是老鼠……至於猴頭人身的哈奴曼被認為是孫悟空的原型,這也是我知道祂的原因。

在造型上,哈奴曼一般是以肌肉發達的姿態出現,尤其當膚色呈現綠色時(一般是肉色),更顯得威風凜凜,以現代的審美觀念來看,似乎比起《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形象要有型一點。


由於廟內不許拍照,我入廟前被保安員邀請進入一間專門開放予外國人的小室內,讓我將隨身物品和鞋子在儲物櫃中存放好。等我參觀完,他已急不及待迎接我回到小室,還奉上介紹印度教的小冊子,我自然十分“醒水”,給了他一點小費。(待續)

系列遊記中好像沒特別提及的簡塔曼塔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