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2 16:06:40eve

一時的獲勝未必就是成功 如何養成持續終生的長勝心態

<長勝心態:贏家不是一時得勝,卻輸掉人生!成功是慢慢存、可持續終生的行動 >

The Long Win: The Search for a Better Way to Succeed

作者:凱絲.畢曉普

  畢曉普帶領讀者從更長期、全面的角度認識成功,你可以學到:

  ■「自我導向」vs「精通導向」

  「自我導向」(ego orientation)者習慣和他人比較,確定自己是否勝出,用排名與獎章定義這個世界。「精通導向」(mastery orientation)者則每天努力提升自己,與自己比較,減少外求。

  ■專注於「排名」的教育是劃錯重點

  狹隘的教育重視「贏過他人」,只學考試科目,忽視教育的全面性發展,諸如學習批判性思維、自我控制、如何和他人合作與協作、發揮創意等等。

  ■致勝陷阱

  贏家的頭銜、獎盃、財富,都仰賴和他人比較,以及觀眾是否追捧。渴望比別人好,而不是把事情做好,讓贏家陷入致勝陷阱,無法專注於精進所長與長期貢獻。

  ■不惜一切求勝的企業文化有毒

  企業文化若以達標優先,將會催生各種有毒行為,以及充滿恐懼的工作環境,甚至導致企業災難,包括安隆作假帳事件、福斯汽車廢氣排放醜聞等。

  ■以長勝心態存出成功

  長勝思維幫助心態與心智模式持續成長進步,改變與調整行為,建立更有意義的關係,以便創造合作機會,合力實現自己無法獨力達成的目標。

  ■比賽的重點是「表現」,而不是「結果」

  能讓比賽精彩的心理狀態,是置身於當下、熱愛你正在做的事、不在乎勝負的心理狀態。這能大幅增加你的幸福感、優化你的表現。

  從質疑自己對致勝與成功的既定想法做起,尋找更好的方法,建立起「長勝心態」的思考、行動、人際關係,進而協助我們達到個人以及所屬群體最高水平,看清是什麼阻礙發展;怎麼做可以積極改變周遭的世界,以及提高實現自我與成功的機率。

長勝思維--三C:想清楚、持續學習、建立連結

長勝思維的靈感來自於故事、研究結果以及我自身的親身經驗。我借鏡了心理學、人類學、組織機關的研究,並結合自己的親身經驗,包括奧運選手的資歷、國際外交談判的利害關係、乃至領導團隊與董事會內部的內行人視野,以上種種激勵我不斷學習,了解什麼才能協助我們個人以及我們所屬群體達到最高水平,看清什麼阻礙了我們的發展;我們怎麼做可以積極改變周遭的世界,以及提高實現自我與成功的機率。長勝能更深層次地調整我們的思想、行動、人際關係。

 有三個關鍵領域,簡稱3C:

 

想清楚(clarity),清楚知道什麼東西對自己重要,採取更廣泛與更長期的視野定義成功的樣貌,以及邁向成功路上我們希望累積什麼樣的經驗。成功不只是短期的指標與結果。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指的是更廣泛地找出我們生活的「為什麼」,清楚我們生活的目的與使命,分析我們希望對周遭世界發揮什麼影響力。

 

.對於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養成持之以恆、不斷學習的態度(continue learning)成功係建立在個人不斷成長,而非由呈現在外的結果定義(這麼做的好處是讓我們有機會將表現在外的結果做到最好)。再者,這會讓我們專注於做事的方式與態度(how),以免將太多的重心放在職場以及家庭該做的事(what),事情是做不完的,清單上落落長的待辦事項、要實現的成就,往往支配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但學會在how與what之間取得平衡,可確保我們持續成長與精進,即便失敗也不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主動建立連結(connection),不論做什麼事,務必把建立關係視為首要之務。這可將注意力放在我們日常遇到的人(who):同事、合作夥伴、朋友、網絡裡的人、尚未建立關係但未來可能合作或協作的人。如何積極地建立與他人的連結,擺脫一味地與他人比較、你爭我奪零和遊戲的生活態度?

 

想清楚、持續學習、建立連結這三C並非列入勾選單的行為選項,也不是要在甘特圖或流程圖中進行專案管理的關鍵績效指標(KPI)。三C是開放、持續進行的主題,協助我們思考、看清自己以及與他人建立連結。這三C幫助我們的心態與心智模式持續成長進步,改變與調整我們的行為,建立更有意義的關係,以便創造合作機會,合力實現自己無法獨力實現的目標。大衛.布魯克斯(David Brooks)在《社會性動物》(The Social Animal)一書中解釋道,成功並非發生在意識層的產物,更多是「情緒、直覺、偏見、渴望、遺傳傾向、性格特徵、社會規範等潛意識領域」在影響我們,我們可以選擇延續或挑戰他們。長勝思維的目的是,當你追求成功時,會擁抱並發展所有可能影響成功的因素。

 

我合作過的每一個組織與單位,這三C都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透過討論、對話、會議、小組討論,我們發現領導人真正想要實現的目標,以及阻礙他們前進的深層問題。這三C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長期的做法,適用於個人、團隊小組乃至組織,亦可協助他們擺脫傳統做事方式的困境。

 

並非所有職場、運動俱樂部或學校已做好準備,承認必須改變處理事情的方式;也並非都支持我們,當我們在發展思考模式、想法、行為、習慣與互動時。儘管現實如此不利,但這些領域幾乎都在我們可掌控的影響範圍內,值得我們嘗試、實踐、開發。

 

實踐三C需要主動的選擇、慎重的行動。敞開心扉尋找生活中的「為什麼」、更熟練且深入地與他人互動連結時,這三C帶給我們的所做與所為樂趣、精進、以及意義。三C結合在一起,可協助我們和自己以及周圍人士建立連結,對抗狹隘、故步自封、短視--為了贏不惜一切代價的致勝觀。

重新定義成功:想清楚什麼對你是重要的,這會影響長勝思維

 觀點:什麼是時間性(timescale)?在不同的時間性裡,成功的特徵是什麼?

 對自己提問是建立觀點的關鍵。與其關注短期目標以及短期內要履行的約定,我們不如考慮這些短期目標能激勵我們追求哪些較長期的目標。與其把注意力集中在我們認為能夠實現夢想的某個風光時刻,例如獎牌落袋、升職、通過考試等等,不如放眼未來,思考這些長期目標對我們以後的生活有何意義。自問:當你成功後,世界會是什麼模樣?其他人會如何體驗你想推動的改變?然後回到今天的現狀。你今天可以做什麼,為自己的長遠發展預作準備?你今天投資哪些東西可能在短期內得不到任何回報,但是對於實現你的目標至關重要?你要如何評估並進一步發展這些領域?新的觀點與見解往往在危機時刻出現。問題是必須持之以恆地培養觀點,以便精進決策、知道拿捏輕重緩急、做出合理回應等等。

 觀點舉足輕重,足以影響我們的思考、行動以及與他人的互動,然而我們有多常思考以及有意識地培養觀點?透過想清楚存在的目的,定義「什麼才重要」,已開始擴大成功與勝利的意義,亦即成功不再限縮於拿第一這麼狹隘的範疇。從我們新增的觀點看待成功,則進一步擴大了成功的範疇。我們已看到一些人的故事,拿到金牌後感到空虛、賺了鉅額的薪資與大筆獎金仍不滿足,顯示在某個時刻完成一個性目標或一次性里程碑,不足以視為有意義的成功。就連有些活動,本質上看似以一次性「輸或贏」為特色,如奧運等,若比賽不能與奪牌那一刻之外的重要事情產生連結,一樣被認為缺乏意義、無法提供滿足感。

https://www.margaheal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