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24 13:27:15FB :彭可欣

音樂欣賞23現代的爵士樂

現代的爵士樂 

 

    

1900起,進入現代,這時有個大人物,畫了一種女人。

用一種不像女人的女人,巔覆了前面古典社會的意識型態。

這個不簡單的人物就是:畢卡索。


          亞維農的少女

 

畢卡索的立體派,更深入潛意識,更為抽象。

畫女人,不代表女人,說不像可是又看得出是女人,到底想怎樣?

 

現在,我們就用來同時期出場的爵士樂來想想看。

想想看,現代和古典到底哪裡不一樣?

 

其實要講爵士樂,應該要拉出來單獨講。

因為它的源頭,也是非洲的巫師。

不過,今天只從意識型態來比較,我們抓幾個爵士樂的特質來講:

 

第一:出身平民。

相較之下,古典樂-出身貴族。

大家回想一下:

當君士坦丁大帝把基督教列為國教時,音樂是屬教會。

馬丁路德之後,變宮庭。屬上流社會。

貝多芬之後,變中產級階。一層一層往下移。

而到了爵士樂呢?就到了,農民翻身的時候了。

 

 湯姆克魯斯和妮可基嫚,演過一部電影:“遠離家園。”

                                     
        遠離的是歐洲的家園,到美國去開拓新天地。

當歐洲佃農,不滿歐洲地主的壓榨時,就逃到美國,騎馬搶地,自己當地主。

然後買下非洲黑奴,當佃農。當然黑奴被壓榨,一樣會反彈。

而黑奴發起脾起來可不得了。這就是爵士樂誕生的時代背景。

 

第二:切分音。

 

什麼叫切分音呢?

比如說:我們數四拍1234

正常來說13是重拍。1234。這是正常的古典用法。

但爵士就唱反調,改24為重音。1234,就變成1234

你打起有一點一擺一擺的感覺,沒錯!

故意的,這就是爵士樂的精髓,會搖擺。

而這只是牛刀小試,這種狀況對爵士樂來說,還算太正常。

爵士樂手通常為了故意製造搖擺的手段,會隨時改變拍子和重音點。

不平均地演奏一連串音符,不按牌理出牌。

故爵士樂,基本上沒辦法記譜(跟國樂很像)。

因為演奏的人,隨時得調整重拍的長短。

所以記譜也只能記個大概。

而一個爵士演奏者,必須要擺脫記譜的限制,才能真正抓到爵士樂的節奏感。

 

 

古典樂是你看譜彈,一個音都不能改,要全部一樣才對。

而爵士樂看譜彈,要彈的跟譜不一樣,才叫對!

如果你看一個高手在彈爵士樂,他的譜看起來都像小星星一樣簡單。

可是他彈出來的卻一點都不簡單。沒有一次會跟小星星原曲一樣。

 

當年莫札特變小星星時,還把十二次變法全寫下來了。

主題加變奏共十三張譜,你只要照著譜彈,有練就會,時間的問題而已。

而爵士樂呢?只有四行譜,你要看著白的彈成黑的。

你說哪一個簡單?

 

就像畢卡索的畫,畫不像女人的女人,可是你還是看得出來那是女人。

但問題是:你又不能只當那是女人。

你要去思考,這女人在想什麼?這女人要表達的是什麼?

立體派注重的是將視覺與經驗的聯想。

 

什麼叫視覺與經驗的聯想?

用爵士樂譜的說法就是說:

你要看著有點像女人骨頭的譜,彈出這女人在想什麼?

而不同的人彈,這女人就會長的不一樣。

這種精神叫:抽象主義。

後來陸續演變成,未來派和簡極主義。

簡極主義就是說:你看到的東西愈來愈簡單,但是要想的愈來愈多。

 

 

封那答作品

 

就像有一種畫:只有三條線。這樣也叫畫?

可是它很有名耶。會紅的東西總是有原因。

因為它給了你自由發揮的空間。

一張塗得滿滿的紙,你就沒有地方,填上自己的顏色。

而一張只有三條線的紙,你可以在三條線的範圍裡,自由發揮。

   
        這是二十世紀,對自由度的要求。

每個人都開始要求,有自己的空間。

但這個空間也要有幾條線來畫清界線。

 

記得我們上禮拜搭船到美國時,遇到的那位海上鋼琴師嗎?


        他一輩子沒下過船,有一次他為了想見一個女孩,打算下船。

可是才下一半,他就楞住了。結果,他回頭,之後,再也沒下過船。

為什麼?

在電影的最後他跟他的好友說:

 

大城市,看不到盡頭,盡頭在哪裡?請告訴我?

不是眼前景物,阻止我,而是沒看見的景物,明白嗎?

困擾我的,是盡頭在哪裡?世界的盡頭?

拿鋼琴來說,第一個音,最後一個音,鋼琴上有88個琴鍵,

琴鍵有限,琴藝無限。琴鍵創造出來的音樂無限,我喜歡,我能接受..

我在階梯上看見那些街道,成千上萬,太多變數,無止無盡,

你難道不怕崩潰?你如何取捨?

如何從中選擇出一個女人,一棟房子,一塊屬於自己的土地,

...一種死法。

 

這是海上鋼琴師的生命哲學“從有限裡創造無限。”

就是這句話,“從有限裡創造無限。”

 

法國大革命之後,浪漫樂派帶來了自由。但自由也帶來了問題。

問題是:界線在哪裡?

 

太自由的結果,就是一團混亂。

於是從爵士樂和抽象繪畫中,我們知道這個時代的人,在找出一個平衡點。

在限制與自由之間的平衡點。

抽象畫中三條線的限制和空白的自由。

而爵士樂如何表現這種東西?

 

爵士音樂裡有一種曲式叫:“藍調十二小節”。

它是一個固定的框框,就12個小節重複跑。

裡面固定排好和弦,就是紙上的三條線。

比如說:現在我們有三個人一起演奏。

第一次我們都彈紙上的那個女人,

第二次我開始彈我自己的女人,另外二個人就只彈那個和弦,像紙上的三條線,他們襯在下面當框框。我在這個範圍內的上空可以隨意自由發揮。我玩一回,換你,我就去當底色。等一下換他,我們倆個人當他的底色。就這樣,在這個框框裡我們可以無限玩下去。然後,我也可以欣賞你怎麼玩,你也可以欣賞我怎麼玩。

 

了解這種背景,我們去聽爵士樂,才有進入的管道。

否則你不知道遊戲規則就玩不起。

不懂遊戲規則的人就會覺得很奇怪,好像很不正常,

怎麼都不一樣、亂七八糟?懂得人就在裡面玩的很爽。

這個界線很清楚,原因也很簡單。

所以,喜歡爵士樂的人都很瘋狂,不懂得人就離得很遠。

而有些想懂又不知道怎麼懂的人,就是卡在這個門檻。

其實並不難,只是12小節而已,進去了你就會玩。

你去看一個人懂不懂爵士樂?其實很好分。

不懂得人,聽到不一樣的地方,就不聽,受不了,轉頭聊天。

懂的人,聽到不一樣的地方,才會注意聽。

他喜歡的是爵士樂提供的自由空間,他是在欣賞別人的不一樣。

這種東西也同時帶出二十世紀的意識型態,

大家都開始懂得欣賞每個人的獨特性,其實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音樂,這個時代是在認同每個人的獨一無二。

這同時也塑造了爵士樂的第三個特質:即興。

 

第三:即興

  

  即興是爵士樂延伸浪漫樂派自由精神的更進一步;

再加上古典音樂時期的精神:變。

即興=自由+變

 

 

莫札特把一個東西變成了十二種版本,而爵士樂把這種精神發揮到極緻,

就是不玩重複的遊戲。

爵士樂高手過招,一出手便知有沒有?

這一出手,指的就是即興的本事。

即興,是爵士樂最基本的演奏方法。

切分音,架出爵士樂基本的骨幹,而即興是填入的內容物。

即興,是一種馬上反應的意思。沒有預演、沒有練習的機會。要求的是原創性。

即使同一首歌,同一個人彈第二次都會不一樣。

如果你彈了一樣的東西,人家就不想聽了。

爵士樂迷愛到小酒館裡聽現場演奏,就是因為即興的魅力。

你都不知道你會聽到什麼?那種冒險、刺激的精神很吸引人,

也讓爵士樂的演奏者在每次表演時都充滿了挑戰性。

所以有一種說法是,爵士樂只存在音樂中,不存在樂譜中。

但這玩法玩下去是很瘋狂的,所以爵士樂幾乎都出一些怪怪的人,

你都搞不太清楚他們腦袋裝什麼?

 

這樣說好了,如果我希望你現在馬上就把“你現在的心情”表達出來,

你有沒有辦法說清楚?

叫你用文字說出來就已經夠難的了,更何況是用樂器?

而當你在聽查理帕克飆一串上上下下的音符時,你會被他一直吸上去,

停不下來,所有的人都會跟不上他的速度。

聽他的音樂,你要坐得住是很困難的。

你會不由自主的站起來,身體往前傾,嘴巴張得大大的。

看海上鋼琴師時,就有一幕:他在飆音樂時,

在場聽的人假髮掉的掉、煙灰忘了熄掉在褲當、流口水的流口水。

你聽這種音樂時,直覺反應就是:這個人瘋了!

這些爵士大師在演奏時,都是魂然忘我的!

根本不經思考,再經過腦袋思考太慢了!

直覺ㄅㄧㄤ出來!馬上就要!不能停!

那種感覺,如果你玩過,你就會更清楚。

那其實是連你自己都不知道會彈出什麼的情況!

就是順其自然。

爵士樂就是這點過癮,彈的人過癮,聽的人也過癮。

音樂像是自己會出來,你只是一個通道,音符從體內源源不絕的湧出,

你可以說是一種渲洩,也可以說是一種創造,都是。

每個出來的音都是新的,用音樂創造自己,自己也在音樂裡。

而為什麼爵士樂要這樣玩?

 

如果,你以渲洩的角度去想,就容易了解。

前面我們就提過,爵士樂出身平民、奴隸,都是社會中下階層的人。

這樣的人在音樂之外的生活,全是零蛋!

全是受限的,受到不平等待遇,受到岐視和打壓的。

而唯有在音樂裡,是他們唯一自由的時候。

 

有部爵士電影“午夜快車”,


男主角說:

“我只有在演奏小喇叭時是自由的,其他時候都是狗屎。”

 

二十世紀有部暢銷書回應了這句話:“活在當下。”

 

爵士樂,是一種活在當下的音樂。

這個當下指的是“真實的剎那。”

當一個爵士樂手在演奏一首音樂時,他是用自己的生命在搏命演出。

因為對他而言,只有那個時候他是活著的。

其他時候,他都是為別人而活著,當奴隸為別人工作,

生命對他而言如同死亡,活得沒有自己。

而只有在音樂裡,他是為自己而活著。

所以每首爵士樂都是活的,而且也都只活一次。

這種音樂內含很強的生命韌性,源自黑奴爭取自由的精神。

當你聽這種音樂時,都會感覺到那種刺到骨頭裡的激動。

這就是爵士樂的魅力。

 

爵士樂的這種魅力像吸盤,會很自然的把你吸過去,

他用的不是莫札特那種高頻的振動要吸引你的注意。而是用未知吸引你。

未知,是令人害怕的,不知道的東西大家都怕,

但很怪,大家也都喜歡,就像祕密,大家都愛聽。

爵士樂就是用這個未知的神祕感,吸引你的好奇心。

他幹嘛吸引你?當然是要你去注意他,去發現他,去正式一個靈魂的存在。

一個黑人的心聲。這反應出一個當時社會的意識型態:種族岐視。

於是爆發了:南北戰爭。

 

當浪漫主義帶來的個人風格過度強烈時,

自我膨脹之後,是否變得目中無人?

這都是爵士樂可以讓我們思考的空間。

 

現在我們來上點live 的癮頭:

ray charles, jerry lee lewis, fats domino

這三位大師級的藍調靈魂同台競飇,聽聽爵士樂,是怎麼對話的。

 

 

 

用即興的眼光,去看待自己每個新的一天和別人的每一次變化。

當下即是真實剎那,正視眼前的這個自己,

也正視你眼前這個不斷成長而且特別的人,這就是生活中的爵士樂。

 

南北戰爭後,又再一次帶來解放。

於是50年代,搖滾樂誕生。

二十世紀的音樂,都是從爵士樂這個大動脈演變出來的。

60年代之後的音樂,像個大熔爐。

 

當爵士樂與美國鄉材民謠結合,就產生了搖滾樂。代表人物:貓王。

搖滾樂從美國傳回歐洲,帶出了披頭四,即而演化出龐克族。

而美國本土更是千變萬化,搖滾樂的舞蹈又生出扭扭

當搖滾的節奏與爵士的藍調合作時,有了節奏藍調

黑人拿節奏藍調讚美上帝,有了黑人福音歌,就是琥壁戈伯演修女也瘋狂裡唱的那種。

當爵士樂手跟古巴樂手聊天時,於是有了拉丁爵士巴沙諾瓦

70年代電子尖端科技,將電帶入音樂中,製造了重金屬:邦喬飛。

黑人福音歌改重金屬節奏,變饒舌歌

電吉他在下面繼續打,福音歌繼續往上唱,於是叫另類音樂,小紅莓的歌。

直到聲音劃破天際,電壓不穩爆掉!衝過2000界線。重新開始。

新時代音樂誕生。回歸乾淨簡單的音樂。像ANYA那種天賴。

2000年時,葛氐聖歌也復活了一陣子。而巴哈哥哥的鋼琴老師,帕海貝農的卡農曲也因為電影“我的野蠻女友”又被翻箱倒櫃出來流行。

 

新時代音樂繼續往下走,數位技術取代電吉他,

二個結合產出:“沙潑音樂”。這是現在最新的音樂型態。

當現在的人躺在沙潑上聽沙潑音樂,是什麼心態?

很簡單,就是累斃了!

從剛才60年代的融合風開始,你就感覺得出來,結合與演變的頻率有多快!

我們無形中被時代的腳步拖著跑,直到爆掉!這時就需要沙發。

 

這一路聽下來,你就可以發現,凡存在皆有理。

因為有一定的規則在演化,而推動演化的是背後的:意識。

而這個意識是有--改變的力量的。

 

 

 



本文已同步發佈到「音樂派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