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17 14:35:17FB :彭可欣

音樂欣賞22從浪漫的國民樂派到海上鬥琴

 

浪漫時期 西元1820-1900 交響詩與國民樂派

 

  英雄交響曲唱完。接著,法國大革命。

革命成功,帶來了:自由、平等、博愛。

貝多芬,是第一個自由之身的音樂家。

他終於爭取到了,音樂家可以為自已自由創作。

彈琴說愛都自由時,浪漫樂派就誕生了。

音樂家也解脫了教會和皇宮的經濟約束,可以自立門戶開工作室了。

這表示,中產階級已經抬頭了。

 

這時,法國左岸咖啡館生意最好。

因為藝術家們全聚集在波龐咖啡館,與哲學家們,大談生命的意義。

哲學家笛卡兒,說了句開場白:“我思.故我在。”

 

當一個唸詩的哥德,和一個做音樂的舒伯特;

在咖啡館裡將文學與音樂激出火花時,藝術歌曲就誕生了。

因此,舒伯特就成了藝術歌曲之王。

 

另外,交響曲中,原本大熔爐的情緒,現在一一被解放了。

情感上更細膩、有個性的標題音樂,出現了。

這種由標題去自由聯想的音樂叫:交響詩

 

而同時,為自由而奮門的戰爭,也帶來了民族意識的興起。

各國音樂家為自己的國家寫音樂,交響詩背後的民族意識,稱國民樂派

像柴可夫斯基、蕭邦、李斯特、比才、帕格格尼尼等,都是在各自領域裡,大展長才的高手。而我,身為消費者,站在眾多的樂派前面,雖然有自由的選擇權,但也更加眼花撩亂了。要我從中只選一首出來代表浪漫樂派,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我決定以意識型態的角度去選擇。

 

浪漫樂派,就是一種很有個性的音樂。有個人特色的音樂。

舒曼曾說:“只要聽七、八個小節,你一定大會叫:這就是蕭邦的音樂。”

這句話一針見血的點出了浪漫樂派的特質。

 

如果你聽過一段時間的浪漫派樂作品,你會很容易聽出這首音樂這是誰作的。

這是一個非常有個性的音樂年代。

若你要問:古典音樂裡,誰的音樂最浪漫?

我想,所有的音樂情人,都會說:蕭邦。

 

  夜晚總是比白天浪漫,所以蕭邦最愛做:夜曲

 

現在我們就來聽一曲,由史上最年輕的蕭邦鋼琴大賽得主-李雲迪,

為我們現場演奏:蕭邦-bE大調夜曲-作品9 -第2

FREDERIC CHOPIN Nocturne No.2 in E flat, Op.9 No.2

 

 

 

  

 

這種音樂,有點魂然忘我的感覺,如痴如醉、像夢一樣。

一聽就知道,音樂己經跟政治、經濟無關了。

 

做這種歌的人,都愛喝咖啡。

那個年代的歐洲,是咖啡館在管。

所有藝術創作者全聚集在咖啡館裡,互相榨取靈感。

不同的是,不再像威尼期時期的放縱和紙醉金迷,

而是大談生命、哲學與藝術。

這些都是非常精神層面的東西。

不管音樂還是繪畫、還是文學,所有的藝術和意識型態,

都在咖啡裡產生了重大的轉變。

這個轉變是,由外而內----

從外在的政治、經濟需求,一個翻身,翻到了內在的“潛意識”裡去了。

 

浪漫樂派,在潛意識的開發下,繼續發展出印象派、象徵主義,一路走到1900這條界線。這時候有一本書叫“夢的解析”問世,這個專門談潛意識的人就是:佛洛依德。

 

古典

──────────西元1900──現代線───────────

現代

 

1900這線,叫現代線。

過了這條線就叫:現代。

而這條線以前都被歸類為:古典。

 

 

先喘口氣,複習一下,打開天闢地以來,音樂演化和意識之間的關係:

 

1.古代(巫師)->咒語

 

2.中古世紀(神-政治)->音樂+文學=詩歌、聖歌

 

3.文藝復興(人-經濟)->音樂+芭蕾=宮庭舞

 

4.巴洛克時期(娛樂)->音樂+文學+舞蹈(三和弦)=歌劇(協奏曲)

 

5.古典時期->(變革)弦樂組+木管樂組+銅管樂組+打擊樂組(四部曲)=交響樂

 

6.浪漫時期->(自由)交響樂+民族意識(個性)=國民樂派(交響詩)

 

 

  古典音樂的部分,我們介紹到此。

 

 

進入二十世紀,有四大風格在跑,

三個在歐洲(荀貝格、巴托克、史特拉汶斯基);

一個在美國(爵士樂)。

 

而大動脈在爵士樂。

所以我們即將要從歐洲大陸隨移民潮,坐鐵達尼號渡海到美國去。

 

在海上我們看了一部電影叫:“海上鋼琴師。

這個鋼琴師剛好叫1900,因為他在1900年出生。

等下禮拜,船到了紐奧良,我們就到了爵士樂的故鄉。

 

現在我們先進船艙裡,來欣賞一段 :

海上鋼琴師與爵士高手--最精彩的鬥琴大對決!! 

天堂客,別客氣 ,下注賭吧!

 

鬥琴上半場

       鬥琴下半場  

 

 



本文已同步發佈到「音樂派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