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08 17:45:36三十行動

必輸的西灣湖夜市


必輸的西灣湖夜市  
文/張海軍  

  《西灣湖廣場綜合旅遊項目》計劃,意在西灣湖設置長期持續營運的室外茶座、特色餐廳、戶外表演場地、美食攤位、售賣文創及特色產品、環湖綠道、釣魚區等等。說白了,就是夜市,至少民署一度稱為夜市,坊間亦簡稱之。乍看之下,似乎政府打算打造個旅客市民同樂、旅遊發展與文創藝術兼備的環境。而坊間不少聲音以休閒淨土作為反對意見的主論點,從而形成「居民休閒VS經濟發展」,形成角力,但筆者認為該方案由始輸到終,連經濟發展都談不上!

  數據輸在不科學。港府預計興建迪士尼,能在未來三十至四十年為香港帶來約一千五百億港元的淨收益。而澳門政府預計是次項目收益有……。不知?正是不知!今次政府雖然做了「兩大次」民意諮詢,亦有環評報告,但作為支持夜市方案的重要理據──經濟效益評估,卻完全欠奉。項目對整體經濟作用?不知!多元產業發展幫助程度?不知!稅收?不知!文創發展?不知!啥都不知,必蝕投資。顯然方案的科學性不足。同時,政府理應提供美食節、康公夜市及塔石藝墟等活動的收支情況,作為未來規劃「夜市」的參考,遺憾地,數據無影也無縱。

  例子輸在不吸取教訓。政府過去曾表示有美食節作為參考,但兩者是否有可比性?美食節一年一度,為期廿多天;夜市項目終年運作,沒有美食節的特殊時效性,吸引力遜色不少。連人如潮湧的美食節都須靠政府資助方可營運,說明一般情況下,檔攤難以自負盈虧,除非政府過去的資助只是助長暴利。到底是硬推項目蝕補貼,還是官商勾結、「掠水」心切?還望政府二選認其一。前車之鑑除了美食節外,還有過去「長期營運」的南灣酒吧街,簡直是完美的錯誤示範。如果夜市真設,正好實證歷史最大的教訓是政府永遠不懂吸取歷史教訓。

  成因輸在不了解。定點夜市本來就是自發而生為主,是先有需求而帶來供應的產物。鮮有硬性設置的成功例子,在成因上也看不到夜市能成功的原因。屆時的西灣夜市很可能只是半冷不熱的「四不像」,耗了環境花了錢,卻成為另一個「愚民碼頭」。由是觀之,為設而設,不如不設。

  當然不等於有經濟效益就應設,如果西灣設夜市帶來的利益,足以令政府再締造出一個猶如現時西灣湖的休憩空間,同時為文創產業和中小微企帶來機遇。那我倒會支持。但奈何目前方案虛有其表。西灣湖弄夜市的話,民意、土地、經濟都是三輸,那不如懸崖勒馬。單是實行西灣湖項目中的環境綠化、並在安全前提下開放釣魚區、優化休憩設備,已經足矣。

2013年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