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6-02 00:28:02藍塚
個人教育觀的反省
教育是十分重要的,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的國家,都很重視教育,因為教育是影響國家興衰的主要因素,要有良好的國民必須先有良好的教育,這是不容置疑的。本文先闡述筆者個人的教育觀,其次就筆者的教育觀、任教學校及香港教育改革的情況加以評論。
一. 個人的教育觀
筆者會從三方面來闡釋自己的教育觀,分別是教育的目的、內容和方法。筆者認為教育的目的是發揮學生的潛能,還有建設一個美滿的社會。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的特殊能力,教育是幫助個人找出自己優勝的地方,好讓人們加以發揮使用。此外,筆者所謂的「美滿社會」,並不是指教育單是為了讓人衣食豐足,當然衣食豐足十分重要,但只是滿足人的慾望,這不是教育的最終和真正的目的。教育是為了培育人成為一個有高尚品德人格的人,當每人都是有品德的,那麼美好的社會便指日可待。
教育內容方面,當以啟發學生的德性為中心,所以學校裡應有品德教育課,其他的科目也應滲透品德情意的教育。學校應有多元化的課程,好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潛能,如有鍛鍊思考的科目,有關於美學的科目,有語文的科目等。另外,教育內容應按照學生的能力和需要而改變,而不是一成不變的。
教育的方法,也應是多元化的,不只是局限於教師在課堂上喋喋不休,而是培養學生主動地去學習,教學應以啟導的方法為主,而不是灌輸的方法。
二. 評論
筆者的教育目的,是發揮學生的潛能,和培養人的德性。理想主義(Idealism)的教育哲學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潛能,而教育的本質是啟發學生的心智,也是發揮學生內在潛能的過程。自然主義提出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的個性潛能得到充分的發展。而 實在論(Realism)也提出把個人的潛能發展得最好是最快樂的。
理想主義(Idealism)進一步題出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文雅人,所謂文雅人是指追求真理的人,這與筆者的提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育個人的品德不謀而合。此外,中國儒家思想也有相類的自法。孔子掀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君子,而君子是具有一定道德標準的理想人格,君子必須是才德兼備的,所謂才是懂得治國之道,而德是指有好的道德修養。
然而筆者所言的教育目的,有所缺失。教育的目的不獨只是道德層面的,也要顧及現實生活的需要。實用主義(Pragmatism)提出教育是為了解決社會上的疑難,也為了令社會不停的進步,認為學習是有用的才學。理想主義(Idealism)指出教育是為了令國家得以正常運作,還有自由主義(Liberalism)中也有提及教育是為了建立民主的社會,讓人認識自己對於國家社會的責任。筆者並沒有考慮教育對於社會的作用。
筆者所任教的學校,定立的教育目標是發展學生的潛能,所以學校設立了不同組別如成長關顧組、學生潛能發展組,以配合學校實踐這個目標。學校大部份的經費都用來發展各式各樣的課外活動,讓同學參加,並且有各種的課程讓同學在課餘之外學習。正如上述所言,西方的學者對於發展學生的潛能甚為重視,也視之為教育的目的之一。其實中國的學者也有相近的看法,古代的中國人學習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樂是藝術、射和御是運動、數是數學,這也算是多方面的學習,發揮學生不同的特質。
然而學校只是片面發展學生個人潛能,所以忽略了學生德育的培育。在學校裡不乏學生雖然在運動表現出色,但卻滿口粗言穢語,對老師不禮貌。德育雖然也是學校教育的目標之一,學校也設有德育課,但由於制度推行的時候過於偏頗,以致道德教育這個目的被人所輕視。
香港課程議會提出「學會學習」的教育改革,要學生培養自己學習的能力。課程議會提出四個關心項目:德育及公民教育、從閱讀中學習、專題研習和運用資訊科技進行互動學習,以幫助學生發展獨立的學習能力。我們注重的是學生的學習過程,雖然仍然會評估學生的表現,但教育改革下,我們所看重的是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學懂學習的技巧如搜集資料等,為將來的進一步學習做好準備。而教師所擔任的角色,由一個知識傳授者,演變成為一個啟導者。
另一方面,政府也提倡全人教育,要發展學生的德、智、體、群、美,並且提出全方位的學習來幫助全人發展,讓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學習,從而得到在課堂上不能得到的學習經歷。又提出五項的學習經歷:德育及公民教育、智能發展、社會服務、體藝發展與工作有關的經驗。特別是德育及公民教育、社會服務和工作有關的經驗,都需要學生親身經驗。而且提倡老師帶領學生走出課室,體驗真實的情況,需而獲得不同的經驗,豐富人生的知識。
進步主義(Progressivism)提出教育重視學習的過程,而不是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實驗主義(Existentialism)主張學生體會不同的人生經驗,從而肯定自己的存在價值。香港課程的改革集合了進步主義和實驗主義的想法。實用主義(Pragmatism)提出老師的角色是教導學生的學習方法,是指導者的角色,這與現代香港所提倡的教育概念相同,老師不再是教學的主導者,這無疑是給了學生更多的自由去學習。
「終身學習」也是教育改革提出主要項目之一,主張學習是一個連綿不斷的過程,學習不單只局限於過適齡的學童和青少年,人必須要不斷學習,認識新的知識,接受新的事物。這與實用主義中認為學習是終身不斷的過程相同。
在教育改革提出教育以學生為中心,課程必須按照學生的能力和需要來定立,而且必須要照顧學生的差異,不同學生的程度。在自然主義中,也提及老師是要按照學生的情況來教導,顧及學生自然發展的情況。倘若能依此而行,當然是一件好事,但由於香港的師生比例很高,一位老師要教導四十位學生,實在難以照顧每一位學生的需要,小班教學被人一直所忽視,所以即使提出這個教育目的來也難以實行。
雖然我們提出不同的教育目的,但大多是理想化的,由於受到環境的局限,很多教育目標或理想都難以實行。特別是香港現代的教育大多都是功利主義的,教育只是為商界服務,而不是為了培育人材,培育學生的道德似乎大過曲高和寡。
一. 個人的教育觀
筆者會從三方面來闡釋自己的教育觀,分別是教育的目的、內容和方法。筆者認為教育的目的是發揮學生的潛能,還有建設一個美滿的社會。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的特殊能力,教育是幫助個人找出自己優勝的地方,好讓人們加以發揮使用。此外,筆者所謂的「美滿社會」,並不是指教育單是為了讓人衣食豐足,當然衣食豐足十分重要,但只是滿足人的慾望,這不是教育的最終和真正的目的。教育是為了培育人成為一個有高尚品德人格的人,當每人都是有品德的,那麼美好的社會便指日可待。
教育內容方面,當以啟發學生的德性為中心,所以學校裡應有品德教育課,其他的科目也應滲透品德情意的教育。學校應有多元化的課程,好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潛能,如有鍛鍊思考的科目,有關於美學的科目,有語文的科目等。另外,教育內容應按照學生的能力和需要而改變,而不是一成不變的。
教育的方法,也應是多元化的,不只是局限於教師在課堂上喋喋不休,而是培養學生主動地去學習,教學應以啟導的方法為主,而不是灌輸的方法。
二. 評論
筆者的教育目的,是發揮學生的潛能,和培養人的德性。理想主義(Idealism)的教育哲學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潛能,而教育的本質是啟發學生的心智,也是發揮學生內在潛能的過程。自然主義提出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的個性潛能得到充分的發展。而 實在論(Realism)也提出把個人的潛能發展得最好是最快樂的。
理想主義(Idealism)進一步題出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文雅人,所謂文雅人是指追求真理的人,這與筆者的提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育個人的品德不謀而合。此外,中國儒家思想也有相類的自法。孔子掀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君子,而君子是具有一定道德標準的理想人格,君子必須是才德兼備的,所謂才是懂得治國之道,而德是指有好的道德修養。
然而筆者所言的教育目的,有所缺失。教育的目的不獨只是道德層面的,也要顧及現實生活的需要。實用主義(Pragmatism)提出教育是為了解決社會上的疑難,也為了令社會不停的進步,認為學習是有用的才學。理想主義(Idealism)指出教育是為了令國家得以正常運作,還有自由主義(Liberalism)中也有提及教育是為了建立民主的社會,讓人認識自己對於國家社會的責任。筆者並沒有考慮教育對於社會的作用。
筆者所任教的學校,定立的教育目標是發展學生的潛能,所以學校設立了不同組別如成長關顧組、學生潛能發展組,以配合學校實踐這個目標。學校大部份的經費都用來發展各式各樣的課外活動,讓同學參加,並且有各種的課程讓同學在課餘之外學習。正如上述所言,西方的學者對於發展學生的潛能甚為重視,也視之為教育的目的之一。其實中國的學者也有相近的看法,古代的中國人學習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樂是藝術、射和御是運動、數是數學,這也算是多方面的學習,發揮學生不同的特質。
然而學校只是片面發展學生個人潛能,所以忽略了學生德育的培育。在學校裡不乏學生雖然在運動表現出色,但卻滿口粗言穢語,對老師不禮貌。德育雖然也是學校教育的目標之一,學校也設有德育課,但由於制度推行的時候過於偏頗,以致道德教育這個目的被人所輕視。
香港課程議會提出「學會學習」的教育改革,要學生培養自己學習的能力。課程議會提出四個關心項目:德育及公民教育、從閱讀中學習、專題研習和運用資訊科技進行互動學習,以幫助學生發展獨立的學習能力。我們注重的是學生的學習過程,雖然仍然會評估學生的表現,但教育改革下,我們所看重的是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學懂學習的技巧如搜集資料等,為將來的進一步學習做好準備。而教師所擔任的角色,由一個知識傳授者,演變成為一個啟導者。
另一方面,政府也提倡全人教育,要發展學生的德、智、體、群、美,並且提出全方位的學習來幫助全人發展,讓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學習,從而得到在課堂上不能得到的學習經歷。又提出五項的學習經歷:德育及公民教育、智能發展、社會服務、體藝發展與工作有關的經驗。特別是德育及公民教育、社會服務和工作有關的經驗,都需要學生親身經驗。而且提倡老師帶領學生走出課室,體驗真實的情況,需而獲得不同的經驗,豐富人生的知識。
進步主義(Progressivism)提出教育重視學習的過程,而不是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實驗主義(Existentialism)主張學生體會不同的人生經驗,從而肯定自己的存在價值。香港課程的改革集合了進步主義和實驗主義的想法。實用主義(Pragmatism)提出老師的角色是教導學生的學習方法,是指導者的角色,這與現代香港所提倡的教育概念相同,老師不再是教學的主導者,這無疑是給了學生更多的自由去學習。
「終身學習」也是教育改革提出主要項目之一,主張學習是一個連綿不斷的過程,學習不單只局限於過適齡的學童和青少年,人必須要不斷學習,認識新的知識,接受新的事物。這與實用主義中認為學習是終身不斷的過程相同。
在教育改革提出教育以學生為中心,課程必須按照學生的能力和需要來定立,而且必須要照顧學生的差異,不同學生的程度。在自然主義中,也提及老師是要按照學生的情況來教導,顧及學生自然發展的情況。倘若能依此而行,當然是一件好事,但由於香港的師生比例很高,一位老師要教導四十位學生,實在難以照顧每一位學生的需要,小班教學被人一直所忽視,所以即使提出這個教育目的來也難以實行。
雖然我們提出不同的教育目的,但大多是理想化的,由於受到環境的局限,很多教育目標或理想都難以實行。特別是香港現代的教育大多都是功利主義的,教育只是為商界服務,而不是為了培育人材,培育學生的道德似乎大過曲高和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