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12 07:50:53mr.what

船山《尚書引義˙益稷》解義

 王夫之(16191692),字而農,別號薑齋,湖南衡陽人,晚年居於石船山,故稱船山先生。其所著《尚書引義六卷,內容主要透過尚書》(按其書中篇目,所根據者乃偽古文本,即十三經注疏本)來發抒己意,尤其是在經世致用之政治思想上多有發揮。今收於嶽麓書社《船山全書》中。船山另有不同於此書闡發哲學思想的《尚書稗疏》,屬文字考證之著作。《尚書引義》書後〈中華本王孝魚點校說明〉云

 

王夫之引申《古文尚書》之義,「借題發揮」他自己的意見。全書分六卷一、二卷論虞夏書,三卷論商書,四、五、六卷論周書。共計四十九篇,每篇各有它的中心論點

 

船山既是明言其書為「引義」,顯然此書不是專門為了注解《尚書》而做,易言之,是要根據《尚書》而引申闡發其一己之意。不過,我們可以先看看《四庫全書總目˙經部˙卷十四˙書類存目二》中對船山此書的評價如何:

 

尚書引義六卷(湖南巡撫採進本),國朝王夫之撰。夫之有《尚書稗疏》,已著錄。此復推論其大義,多取後世事為之糾正。如論《堯典》「欽明」,則以闢王氏「良知」;論《舜典》「元德」,則以闢老氏元旨;論「依永和聲」,斥宋溓、詹同等用九宮填效廟 樂章之陋;論「象以典刑」,攻鍾繇、陳群等言復肉刑之非;論人心、道心,證釋氏明心見性之誤,論聰明、明威,破呂不韋、《月令》、劉向等五行傳之謬;論甲 冑起戎,見秦漢制置之失;論「知之非艱,行之維艱」,詆朱、陸學術之短;論《洪範》九疇,薄蔡氏數學,為無稽;論周公居東,鄙季友避難為無據,議論馳騁,頗根理要。至於「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及「所其無逸」等句,從孔《傳》而非呂、蔡,亦有依據。惟《文侯之命》以為與《詩》錄《小弁》之意同,為孔子有取於平王,至謂高宗諒闇與豐昵同為不惠於義,則其論太創。謂黃帝至帝舜皆以相而紹位,古之命相猶後世之建嗣,又謂虞夏有百揆、商有阿衡,皆相也,至周則六卿各率其屬,周之不置相自文王起,此皆臆斷之辭。他若論微子去紂,恐文王有易置之謀,周公營洛,亦以安商民反側之心,則益涉於權術作用,不可訓矣。

 

這篇〈提要〉中所說的「復推論其大義,多取後世事為之糾正」,即指船山此書據《尚書》原典而引申己義的特色。此外,〈提要〉中也具體地列舉了九項船山於此書中針對時事所發之批判或論述,筆者將其列舉於下

 

論《堯典》「欽明」,則以闢王氏「良知」

 

論《舜典》「元德」,則以闢老氏元旨

 

論「依永和聲」,斥宋溓、詹同等用九宮填效廟樂章之陋

 

論「象以典刑」,攻鍾繇、陳群等言復肉刑之非

 

人心、道心,證釋氏明心見性之誤

 

論「聰明」、「明威」,破呂不韋、《月令》、劉向等五行傳之謬

 

論甲冑起戎,見秦漢以後制置之失

 

論「知之非艱,行之維艱」,詆朱、陸學術之短

 

論《洪範》九疇,薄蔡氏數學,為無稽;論周公居東,鄙季友避難為無據

 

此九項當然只是撰寫提要者舉例而已,但就此九條評論,船山透過典章制度、史傳、學術思想或時事來評論甚而闡發經典價值的特色可說是已非常明顯了!〈提要〉最後給了此書的評價是「議論馳騁,頗根理要」,也就是說在館臣們眼中,此書所論者都頗能抓住《尚書》於歷史及政治哲學上的要點,且有理有據,並不失一定水準。然而因為《四庫》收書有一定的官方標準,是故四庫館臣不能把船山此書收入其中(故此篇〈提要〉乃出自《四庫全書總目˙書類存目二》,所謂「存目」意即只紀錄作者、書名及提要,但不將全書收入)。就筆者查閱《四庫全書》後所知,船山經學方面之著作只有《尚書稗疏》、《詩經稗疏》一類屬於考證文字、名物者收入,透過經典以闡發其自身哲學意義的都不收,這也是個很有趣的現象。蓋因船山視滿清入關為異族統治,其民族精神與性格非常強烈,故自身體系之哲學觀亦有此民族精神之特質,如《噩夢》、《黃書》等,更遑論其據史所闡發之二部專論:《宋論》、《讀通鑑論》,更鮮明地表現其人性觀及歷史觀。

 

在探討船山《尚書引義》對此篇的探討之前,必須先將《虞夏書˙益稷》的文本原貌刊錄於下。此外,我也必須先對它先做個簡要的題解說明:此〈益稷〉篇乃根據偽古文本《尚書》中才獨立為一篇(前已提及,船山之《尚書引義》乃偽古文本),若是今日所見的各本《尚書》譯著,則幾乎都是依據今文本的篇目呈現,故此篇〈益稷〉其實是與〈皋陶謨〉合為一篇。按照吳璵先生之說明

     

自首「曰若」至「思曰贊贊襄曰」為〈皋陶謨〉,自「帝曰來禹」至末謂之〈益稷〉。

 

縮陰 2020-02-26 22:32:24

很讚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