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蔡家村 共膳共耕共學
淡水蔡家村 共膳共耕共學
﹝記者翁聿煌/專題報導﹞
國內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超過一成,但青壯人口為謀生往都市移動,留下老人家孤獨地守著祖產等著凋零,在鄉下及偏遠地區,高齡化較城市更為嚴重,似乎成了鄉村老年人無法改變的命運。
台北縣淡水鎮義山里有個聚落幾乎家家戶戶都姓蔡,「蔡家村」面臨同樣的危機,在村內「祈福保生宮」總幹事蔡瀛帶領下,選擇改變。
祈福保生宮廣場 阿嬤一起包粿
任何訪客中午走進宮前廣場,總能看到老人家三五成群聚集聊天,有時也會看見阿嬤們一起包紅龜粿,不時傳出笑聲。
六十一歲的蔡瀛七年前返鄉,「蔡家村」正因為年輕人口外流,老人家終日無所事事,坐在電視前打瞌睡,節儉的老人家捨不得浪費,早上吃不完的中午吃、中午吃剩的晚上吃,日子一成不變地循環,他既心疼年邁的父母,也感傷整個村子老人們的淒涼晚景。
安養模式獲肯定 抓住老人的胃
蔡瀛於是找里長高木林合作,從社區老人午餐「共膳」開始,逐步擴大到「共耕」、「共學」。他開玩笑說:「這些其實也是在為自己的老年做準備啦!」
蔡瀛說,一開始沒有成本概念,募來的六十萬元經費很快花完,他再向鎮公所和富邦基金會爭取經費,從教訓中汲取經驗,掌握老人的心理、摸索出適合老人的飲食、育樂模式,也為行動不便的長者送餐,老人從抗拒、排斥到嘗試接觸,如今已全然習慣,成為聚落裡老人的生活重心。
這裡的老人安養模式獲得二○○九年台北縣「老人福利觀摩社區」,不少地方政府、社團紛紛來觀摩,鎮長蔡葉偉尤其肯定,還宣布要在鎮內十三個里推廣,其中四里興致勃勃地參加,但沒多久就半途而廢。
升格改制變化多 憂經費沒著落
其他地方無法成功複製蔡家村經驗的原因之一,可能是缺乏像蔡瀛這樣熱心投入、主導的靈魂人物,其二是場地和人力無法配合,義山里有信仰中心祈福保生宮可凝聚向心力,既可提供共餐和才藝研習的場地,也是財務經費周轉支持者。
但是台北縣升格為新北市,蔡瀛很擔心市政府不會延續鎮公所的補助政策,經費無以為繼,蔡家村的傳奇也沒辦法繼續,他期待政府能重視老人福利,繼續挹注人力和經費,讓更多的「蔡家村」變成老人的桃花源。
淡水捷運站房屋,水建案社區,紅樹林捷運站,竹圍捷運站,關渡捷運站,三環三線,海天,尚海,藍海,清淞,海揚,海闊,南加州,海納川,西雅圖,美人嶼,台北灣,台北雪梨,普羅旺斯,春天之旅,歡天喜地,春天悅灣,安泰登峰。服務專線:02-28343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