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1-15 20:39:15抓青蛙的野猴子

洲仔濕地蛙類初探


洲仔濕地目前發現有蛙類4科7種,約佔台灣31種蛙類的23﹪,其中貢德氏赤蛙及虎皮蛙為保育類野生動物,目前野外數量稀少,應特別注意。洲仔濕地目前亦發現外來種的牛蛙,由於牛蛙的補食能力強,常造成原生蛙種的威脅,因此如何避免外來種進入洲仔濕地,已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兩棲類簡介

蟾蜍科
黑眶蟾蜍
本種為平地最常見的蟾蜍,其皮膚表面有許多黑色疣狀突起,眼睛周圍有黑色角質形成眼眶,為其命名特徵。民間俗諺「蟾蜍膨風」,其實是蟾蜍將身體鼓足氣,使身體變膨大以嚇唬敵人的方式。蟾蜍眼後有一對明顯鰓線,具有神經毒,平時補抓時如被毒液噴到,應立即以大量清水沖洗。蟾蜍可入中藥,不過也曾有誤食而造成人員死亡的案例。

樹蟾科
中國樹蟾
本種體背為墨綠色至深咖啡色,眼部有黑色的眼鼻線,為其最大的特徵,趾端膨大為吸盤,體型與樹蛙類似,不過因為其骨骼結構比較像蟾蜍,因此稱為樹蟾。雨季其間,可以在洲仔濕地靠近住宅區的樹林裡聽到其鳴唱。

赤蛙科
澤蛙
田野間常見蛙種,背面有許多不規則短棒狀突起,有些個體背部中央有一條白線貫穿吻端到肛門,稱為背中線。全身灰色至褐色,叫聲響亮,本種是平原地區分不最廣泛的一種蛙類。

貢德氏赤蛙
體型大型的一種赤蛙,體色為褐色至深褐色,腹部白色雜有黑色班點,性情隱密不易發現,不過叫聲宏亮類似犬吠,可以依據叫聲分辨物種。洲仔濕地從三月份起就可以聽到其似狗叫聲的鳴叫。本種野外並不常見,因數量逐漸稀少,目前為農委會公告之保育類野生動物。

虎皮蛙
即一般所食用之『田雞』,體型大型,背部為褐色至橄欖綠且有棒狀突起,全身散布許多黑色班點。本種野外族群因面臨捕食壓力、環境破壞、污染等問題,目前亦為保育類野生動物。在洲仔濕地水域及周邊的排水溝均有發現的紀錄。

牛蛙
本種為外來種,主要是由養殖場逸出或是寵物交易外流所致。體型壯碩,因叫聲類似牛哞而得名,其蝌蚪與成蛙皆為肉食性,對台灣原生種蛙類的生存,已造成威脅。洲仔濕地的牛蛙疑似人為放養所致。

狹口蛙科
小雨蛙
體型成三角形,體長只有一至二公分左右,全身棕色至褐色,背部有一塔狀斑紋,有些個體具有白色背中線。叫聲為宏亮之『嘎-嘎-嘎…..』連續音。本種為平地常見之狹口蛙科。


結論:
洲仔濕地的蛙類生態,以平原埤塘型的種類為主,若以生物種類來說,尚顯不足,原因可能與長期農藥污染、周邊棲地破壞及人為干擾大有關。在洲仔濕地生態環境逐漸成形之後,降地對蛙類生存的危機,如果可以持續進行觀察,應可發現更多的種類,不過,目前發現有牛蛙的放養,因此牛蛙的出現是否對原生蛙種的生存會產生影響,亦需持續的監測與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