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06 13:18:58葫隆先生

馬菁岐博士與認識五行養生法

作者簡介:

    馬菁岐博士 美國加州東方醫學博士,亦是香港註冊中醫,曾任香港衛生署中醫管理委員會中藥組委員。曾接受多間媒體訪問,包括《蘋果日報》、《東方日報》、《東周刊》、《快周刊》、《醫.藥.人》等。馬博士是一位殿堂星級中醫,曾為不少名人明星政客診症。其教授的養生法備受不少名人紅星推崇,當中包括周潤發、黃柏高、劉嘉玲、梁朝偉、曾志偉等,而黃柏高及梁朝偉更是馬博士養生班的學生。

    馬博士把中醫和教學結合,教學四十年。平時除看症外,也會開班授徒,學生遍及三十多個國家。近年來馬博士除致力中醫教學外,也致力製藥,希望把中醫中藥深遠推廣。

    現職銜包括香港、加拿大及美國養生學會永遠會長、黃氏養生藥堂董事長、香港中國國醫學院名譽學土、上海中國國醫研究院院士、美國加州、瑪利蘭州政府註冊針灸師,以及澳洲礦物療法學會會士 。

    都市人的生活很少留意到自己身體的實況,就算身體過勞也不懂怎樣補救。假如要了解自己的身體,便應認識什麼是「五行」,才能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木、火、土、金、水,稱之為「五行」。人體的各部分,分別屬於五行中的其中一行。在天氣寒冷的冬天,吃補身的食品,可以增加精神,相反,夏天吃得太補,便會出汗及不適。由此觀之,保健養生不單只是吃一些進補食品便可,我們必先要有五行的知識,才能懂得配合天氣和身體需要,煲燉適合的湯水。我們應該從觀察身體上的表徵,例如,觀察到脾氣差,便要留意心肝是否正常,而大便不順,便要留意大腸是否正常等。希望通過書本,令大家認識五行與人體的關係,煲煮相應的五行養生湯水,為自己作出針對性的調理。養生其實很簡單,大家只要認識五行與人體的關係,以「五行」為主題,配合季節和身體需要,便能自己懂得調理自己的身體,達致養生保健之效。

認識五行養生法

    五行學說是中醫學的基礎理論之一。五行學說是依據自然現象的演化過程,所發展出來的一套理論,運用五行的各種特性,以木、火、土、金、水為中心,把自然界的各種現象和人體的臟器組織配合,把握它們之間的規律性,並且學習如何養生,這樣就必會成為一個健康的人。

五行相生規律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又能生火。

     原來的意思是木本身又能燃燒起火,故木能生火;一切物體被火燒後成為灰燼,化為土,故火能生土;所有金屬都是從土地或礦石中提煉出來,故能生金;在挖到礦藏(金屬)時常有地下水會流出來,故金能生水;一切樹木或植物都必須有水分才能生長,故水能生木 ,過程循環不息。

五行相剋規律

    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金剋木。

    原來的意思是樹木都生長在土地上面,會把土壤鑽開,使土地受到損失,故木能剋土;土壤能把水分吸收,故土能剋水;水能使正在燃燒著的火熄滅,故能水剋火;金屬被火加熱後會熔解,故火能剋金;金屬可造成斧頭砍伐樹木,故金能剋木。

五行學說與人體的關係

    五行相生相剋的理論,其實可以套用在人體內臟之間的關係,因人體內部臟器之間也存在著互助或克制的關係。

相生關係

    人體內臟之間有著互助的關係。健康的肝臟可以造血給心臟,當有好的血氣,有利脾胃功能。當脾胃的吸收能力好,大腸消化功能隨之而提升,有助肺氣的充足。當肺氣足夠,機能亦能提升,推動大腸蠕動,腸臟暢通,排泄功能正常,使腎臟功能健康。當腎臟有充足水分,便有利肝臟製造健康的血液。

相剋關

    若肝臟功能不佳,會阻礙血液流通,影響思想及心情。當人感到心情差時,會感到食欲不振,當脾胃不佳,會影響人體對水分的吸引,引致腎水不足,影響腎臟機能。若腎臟不健康,會引致血氣不足,當三焦沒有足夠的血氣,同樣對心臟有所影響,同時,血氣不足,令肺部沒有足夠的氧氣,人便會容易感到眩暈,肝臟亦沒有足夠的氧氣製造充足血液流注身體各個器官。

    雖然人體的五臟六腑有著相生相剋的關係,但是在五行相生的關係中,任何一行都存在「母子」關係,稱為「母子論」。母屬陰,子屬陽,「陰不足,先補陽」,例如肝(膽)關係中,若肝不足,要先補膽,這樣便有助增強肝功能,如此類推。

註:「三焦」指上、中、下三焦,是氣在體內運行的樞紐。

養生基本法:

飲食份量養生法

想養成健康的體格,在早午晚三餐的飲食份量需要特別注意:早餐6分飽、午餐7分飽、晚餐5分飽。

◎絕不能吃足10分飽,因吃得太飽,胃部的食物法有足夠的空間移動,會影響到胃部消化功能的正常運作,而載滿食物的胃部會壓著脾、肝、膽、小腸、大腸等器官,對其他器官亦造成不良影響。

調補臟腑養生法

    根據時辰與臟腑流注的關係,其實每個臟腑在不同時辰的盛衷各有不同,只要懂得對應適當時間給臟腑作出調補和休息,是更有效的養生方法。

時辰與臟腑流注休息圖

養生功

    手臂前後到手臂及手掌的部位,分佈了有利大腸、小腸、三焦、肺、心及心包的經脈。陰經在掌心的一面,有肺、心及心包的經脈,只要從下而上拍打,每隻手各做四次此動作;陽經在掌背的一面,大腸、小腸及三焦的經脈,只要從下而上拍打,每隻手各做四次此動作。

馬博士的養生之道

【起得早   睡得好   七分飽   常跑跑

    多笑笑   莫煩惱   天天忙   永不老】

擷自 馬菁岐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