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11 19:17:31Margaret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的由來

農曆五月五日是端午節,也叫「端午」、「端陽」或「端五節」,「端」即「初」,即是指初五這天,「五」字與「午」相通,如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這也就是端午節名稱的由來。端午節可說是現存的重要節慶中,歷史最悠久,也是民間的重大節日之一,與春節、中秋節並列為一年中最重要的三個節慶。

端午節的由來
  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有許多種不同的說法,較主要的說法有以下兩種:

  最普遍的說法,認為端午節的由來,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屈原是戰國時代楚國傑出的政治家和詩人,極為楚懷王所信任,受任命為左徒,後因士大夫忌嫉其才,而遭到陷害,楚懷王聽信讒言,把屈原驅逐出國。屈原自此終日鬱鬱寡歡,憂國憂民,乃於五月初五這天,於汨羅江投河自盡,以死相諫。當地的百姓被屈原所感動,紛紛駕船搜索,打撈他的屍體。大家敲鑼打鼓的嚇走魚蝦,並用竹葉包著糯米的飯糰投進江中,希望將魚蝦餵飽,免得牠們咬食屈原的屍體。村民拋進水裏的飯團,就演變成現在粽子。而村民每年的五月初五到汨羅江划艇紀念屈原,則演變成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都有熱鬧非凡的龍舟競賽。

  屈原是名詩人,他的詩歌《離騷》、《九章》、《九歌》、《天問》等都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名篇佳著。後人於是訂定端午節為「詩人節」,以感念其崇高的人格及文學上的成就。傳統習俗的扒龍舟和吃粽子也是對屈原的一種尊重的表現。而這習俗可追溯至南北朝時期,據載當時就有划龍舟、包粽子的習俗,可見端午節是一個相當古老的節日。

  另一種說法,認為端午節可能是源自古代驅除瘟疫的習俗。早在戰國時代,人們視五月為「惡月」,而五月初五更為「惡日」,《四民月令》記載:「是月也,陰陽爭,血氣散。」事實上,每年五月已接近夏天,炎夏暑熱,天氣濕悶,潮濕多雨,細菌滋長,毒蟲滋生,瘟疫疾病流行,且人的體質也較差,易生病,所以古人通過端午的種種習俗及方法,來驅除瘟疫,如插艾蒲、飲雄黃酒、帶香包等,以求送走惡運,驅邪求安。後來演變成端午節的主要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