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05 23:30:52雞翼
轉載:《道德高地的虛妄(二)》中大學生報粗口標題風波
對中七生來說,文章應該不難理解。但要作出真正的反駁,則需要真正大學生的水準了。(「真正的反駁」不是指有理據support的中化、歷史論文式反駁。)
真大學生:有學識,像此文作者。但不一定有正確的思維。
假大學生:半桶水,只懂走shortcut的人。
有大學生身份,不代表有大學生的質素。
人會長大。由相信世上一切也非黑即白、世上有「絕對正確」,進化到不斷強調世上沒有「絕對正確」,用「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來否定「絕對正確」的存在,再進化到可以同時接受有「絕對正確」與沒有「絕對正確」。
像這位作者,就以「世上沒有「絕對正確」」,只有約定俗成的「主觀正確」來support自己的歪理。
轉載:(續)
從這裏出發,首先,我們希望描敘出這種典型標籤以外的風景,我們認為︰我們的文化層級的背景不能決定我們的語言作風,這情形並非那種「在美國長大的人就講美國話,在澳門長大就講澳門話」那種決定論式的例子;我們,無論是曾經負笈遠洋的大律師,還是新移民來港的邊緣勞工,無論被標籤成高級或低下的人,都有選擇語言作風的能力與自由。無論擁有教育資源的多寡,每一個人都可以既講粗口,又以所謂純潔的格調發言或寫作——說話謙遜優雅的「低下階層」無處不在,一若有時爛口爛到七彩的大學生或《中大學生報》編輯四散於「高等學府」之中——,暴力的標籤與個別的表述風格之間,有一決定性之距離。
第二,以此反省角度,檢視某些認為「大學生應知書識禮、斯文大方,不應該講粗口」的觀點,我們便可明白,這些觀點正正就是上文所指出的、極其危險的標籤系統之下的產物。我們不獨拒絕認同此一僵化的理解方式,更希望指出這種理解方式的其中一個微妙的癥結在於︰此一標籤系統也許肇因於種種複雜的、不易辯清的歷史發展,但呆在文化層級低處的「低下階層」,其實是極難反抗此標籤系統之壓迫的——一方面「低下階層」因為受教育機會較少而擁有較少資源去解拆其中問題,另一方面,就算「低下階層」可以越過此有限教育機會的障礙,意圖去影響社會,亦會因為典型標籤的貶抑而事倍工半;而考慮到我們大學生的身份、部分公眾對此身份的暴力的期望——如前述的「知書識禮、斯文大方」、整個暴力格式的困頓,在本報以至日常生活中以所謂粗口發言或書寫,實在是對此不動如山的文化層級、標籤系統及其暴力的,勉力為之的反抗與批判。
低俗粗鄙?——其二︰性與禁忌
承上,第二個粗口會被部分人反射性地理解為粗鄙的理由是︰這些字彙的本義都是與一些禁忌如性、排洩物等有關。性與禁忌帶給人的粗鄙低俗的印象,就此烙印在粗口之上。
關於性或排洩物為什麼會發展成禁忌,或其牽繫的危機,因篇幅關係,容許我們於此處不贅。然而,我們亦希望至少提出兩種態度︰首先,與「禁忌/禁忌以外」相連的「負面/正面」判準,頗有可質疑處,本報認為我們決不應馴順地全盤接受。第二,那怕我們最終選擇接受,也應用盡努力去維護別人拒絕接受這種判準的自由;而千萬不能以人云亦云、眾志成城的強大氛圍向特立獨行的小眾施壓。
關於第二種態度,持懷疑論者或會發問︰一旦有人假借行使這種所謂自由之名,而行放肆撒野之實(例如當眾便溺/造愛),將他人感受拋諸腦後,那我們的社會秩序如何得維繫?我們如何安靜地生活下去?我們願意指出的是,此處所指之自由與我們甘之如貽的出版、言論、結社、信仰等自由一樣,是須與其他大家珍視的價值——例如對別人痛苦的同情——同時操作的。可是反過來說,這也絕非意味每有人對踰越禁忌的行止「表示反感」時,挑戰禁忌之舉便得被停止。很多言論本身就會惹人反感,而這些反感很多時都遠比觸碰禁忌所帶來的反感為大(如討論到一些信念問題),但我們都堅持所謂的言論自由——一方面我們認為不斷的討論是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我們認為人人都是平等的,每人都有表達、以及自己的一套表達方式表達的權利。我們無意將這自由無限制的放大,最終的判斷就如這裏上述提過的閱讀寫作的判斷方案類似︰如何處理挑戰禁忌的自由(批判的鋒利)和信奉禁忌者之感受中間的張力(內化的、感官的脆弱),牽涉到個別情境的各種個別元素——但要指出的是表達的自由在具體的考慮中佔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比重。
因此,今次「撚」字事件為例簡單說明︰我們認為,挑戰這種禁忌的自由,不必為了相對輕微的反感而犧性;值得考慮的環境元素如下︰
(一)中大總流動人口約二萬,《中大學生報》的印數約三千,派發位置為中大本部,預設讀者主要是中大同學,其次為工友老師和職員。
(二)粗口在年青人日常生活的使用情況普遍,而「撚」字則幾乎可說是最被廣泛利用的粗口字。
(三)在日常生活中完全不接受粗口的大學生為數不多,當中有一部分是「我唔介意你講甚至我想你講但我自己並唔係太識講」,剩下來自然也有對粗口反感的朋友,但反感程度往往只屬輕微,頂多只會偶然呻句,「乜你咁架!」。更重要的是,這種「反感」意味的是奇怪、鄙夷或不屑而非困惱與痛苦——可能比一次習作被打上低分的苦惱還要輕微。
(四)在公開發表的文化表述中寫作/閱讀粗口已有不少先例,大家從來不以為意的港產電影至少有《籠民》和《春光乍洩》;十年前的中大更有《小門報》《西門報》等蔚然成風的獨立出版浪潮,如果粗口真是顧名思義地粗野,則這些刊物之辛辣文風幾可謂無堅不摧。而與之相較的話,本報的「撚」字及其作者屈機本人,簡直班門弄斧,連提鞋也不配。
(五)性在本地社會中依舊是禁忌,例如我們不會在繁忙時間的地鐵車廂內放聲討論自己或誰誰誰的自慰頻率或性交體位,例如無愛情關係的異性朋友間絕少會談及一己的性徵(如乳房的形狀或包皮的長短)——但也不是所有性的內容都與公共討論絕緣,例如初夜年齡、避孕方法的效率、今晚阿邊個會去阿邊個到「訓」等等,年青人對此尤其不介意。
(六)在公開發表的文化表述中寫作及閱讀性已有不少先例,例如《蘋果》《東方》《太陽》均有色情專頁,小說專欄信箱廣告照片彼彼皆是。
(七)更重要的是,在該涉事文章的語境下,本報在題目中加插一個「撚」字幾乎完全沒有引發性的情味。
從上面七點說來,這次本報發表的作品以「撚」字為題一事,其實也許連踰越禁忌都談不上,更遑論對別人造成傷害了。
語義的流動
有些人或許會回應,那些粗口字詞很久以前的大部份用法都是負面的——如辱罵,本義都是不雅的——如陽具,所以它們就是粗鄙。這種缺乏對語境考慮的想法固然站不住腳,但即使只關心其本義,此理解也頗有問題。隨著時移勢易,字詞會因具體應用而豐富了其意義(如界、gap),甚至該字詞的普遍用法及解釋亦會隨之而變化。如「風流」的日常解釋已是濫情濫慾,拈花惹草,不再意味「如風之飄,如水之流」的出塵氣質;「鹹濕」現已作好色甚至猥褻解,不再是指鹹與濕的食品(如話梅!);「十下十下」現今亦不再解作「柒」,「大鑊」的「鑊」亦不再指強姦(原義資料出於一位網友)。而「撚」字所指涉的粗口字——以至所有港用粵語粗口詞彙——,今天之引申義所觸及的範圍,亦遠遠超過了陽具的原義了(部分闡釋可參見本文首節)。忽略這些改變而執意視原初之用法為唯一合法的用法,實在是否認一個字詞的語義會隨時間改變此一確鑿事實。
本報認為,真正的粗鄙、低俗乃決定於文章本身。如果有讀者提出了合理充實的理據舉證本報文章嘩眾取寵、觀點沒有批判性、盲目向主流靠攏、力求政治正確等等,並因此而批評本報低俗的話,本報絕對會欣然接受。
結語
總括來說,本報對於社會一般上對於粗口字的評價相當質疑——這根本上就是迷思。硬要去指控粗口字本身必然包羅了「侮辱性、不尊重、性騷擾」這種種惡質,根本就忽略了將字詞的本義結合語境去理解文句語義的必要;將涉及禁忌的東西一棒打成負面、將粗口以不證自明的語調講成粗鄙低俗之物,更是相當野蠻的理解方式——後者還隱含著貶抑「低下階層」的想法,默許將典型標籤黏貼在低下階層的暴力。
岔開一筆要提的是︰有反對聲音說《中大學生報》的同學仔私下無論講幾多粗口都可以,但用中大同學的錢,在《中大學生報》上刊登,就是「代表」中大同學,就是強姦民意,就是污蔑校譽,就是不對(!),云云。我們希望回應的是︰本報一直以來也有不少應該批評、值得反省的地方,例如脫期,例如校對粗疏,例如反應遲鈍,例如文章或版面乏善可陳,例如表述介面十年如一日;但今次「粗口」事件,可卻自問是有料到的(!)。那怕是從最建制的角度來論證,我們今年春天得到千八位同學的支持,對我們及我們的政綱投下信任一票。因此,我們的政綱從千八張選票中得到了最起碼的建制基礎,而我們在政綱上寫上甚麼諾言呢?「……『思』則是指批判性思考,『三思』即指反覆……批判……」、「析解文化現象……批判因循已久的固有觀念,破除迷思……」、「甚至毫無保留的接受了這些文化……我們希望透過分析,批判……」。本報在此事上的發言與討論——關於以粗口書寫的批判意義請參見前段——,正正就是兌現了一份合法的、有「代表性」的政綱上的期許。今次,算對得住學生報三十多年豐富鋒利的批判傳統,算對得住曾給予我們支持的同學啊。
其實,這場粗口論爭關係到的範疇幅員遼闊,且枝節複雜,本文即使字數長逾四千,亦不過水過鴨背,遺缺與未善之處不勝煩舉;部分刊登在報章上的所謂回應之局限更不問可知。若有朋友仔想繼續傾、狂傾、怒傾、齋傾,可逕上范克廉樓會室或與我們電聯(阿報社︰2603-6404/阿魚︰2603-6404)。
最後,希望大家不會因為此事而忽略了該篇文章的內容︰對代議政制的種種質疑與擁護的思辯。若然因為題目有爭議性而最終使人忘記了題目以下的正文——大概沒有比這更遺憾的事了。
真大學生:有學識,像此文作者。但不一定有正確的思維。
假大學生:半桶水,只懂走shortcut的人。
有大學生身份,不代表有大學生的質素。
人會長大。由相信世上一切也非黑即白、世上有「絕對正確」,進化到不斷強調世上沒有「絕對正確」,用「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來否定「絕對正確」的存在,再進化到可以同時接受有「絕對正確」與沒有「絕對正確」。
像這位作者,就以「世上沒有「絕對正確」」,只有約定俗成的「主觀正確」來support自己的歪理。
轉載:(續)
從這裏出發,首先,我們希望描敘出這種典型標籤以外的風景,我們認為︰我們的文化層級的背景不能決定我們的語言作風,這情形並非那種「在美國長大的人就講美國話,在澳門長大就講澳門話」那種決定論式的例子;我們,無論是曾經負笈遠洋的大律師,還是新移民來港的邊緣勞工,無論被標籤成高級或低下的人,都有選擇語言作風的能力與自由。無論擁有教育資源的多寡,每一個人都可以既講粗口,又以所謂純潔的格調發言或寫作——說話謙遜優雅的「低下階層」無處不在,一若有時爛口爛到七彩的大學生或《中大學生報》編輯四散於「高等學府」之中——,暴力的標籤與個別的表述風格之間,有一決定性之距離。
第二,以此反省角度,檢視某些認為「大學生應知書識禮、斯文大方,不應該講粗口」的觀點,我們便可明白,這些觀點正正就是上文所指出的、極其危險的標籤系統之下的產物。我們不獨拒絕認同此一僵化的理解方式,更希望指出這種理解方式的其中一個微妙的癥結在於︰此一標籤系統也許肇因於種種複雜的、不易辯清的歷史發展,但呆在文化層級低處的「低下階層」,其實是極難反抗此標籤系統之壓迫的——一方面「低下階層」因為受教育機會較少而擁有較少資源去解拆其中問題,另一方面,就算「低下階層」可以越過此有限教育機會的障礙,意圖去影響社會,亦會因為典型標籤的貶抑而事倍工半;而考慮到我們大學生的身份、部分公眾對此身份的暴力的期望——如前述的「知書識禮、斯文大方」、整個暴力格式的困頓,在本報以至日常生活中以所謂粗口發言或書寫,實在是對此不動如山的文化層級、標籤系統及其暴力的,勉力為之的反抗與批判。
低俗粗鄙?——其二︰性與禁忌
承上,第二個粗口會被部分人反射性地理解為粗鄙的理由是︰這些字彙的本義都是與一些禁忌如性、排洩物等有關。性與禁忌帶給人的粗鄙低俗的印象,就此烙印在粗口之上。
關於性或排洩物為什麼會發展成禁忌,或其牽繫的危機,因篇幅關係,容許我們於此處不贅。然而,我們亦希望至少提出兩種態度︰首先,與「禁忌/禁忌以外」相連的「負面/正面」判準,頗有可質疑處,本報認為我們決不應馴順地全盤接受。第二,那怕我們最終選擇接受,也應用盡努力去維護別人拒絕接受這種判準的自由;而千萬不能以人云亦云、眾志成城的強大氛圍向特立獨行的小眾施壓。
關於第二種態度,持懷疑論者或會發問︰一旦有人假借行使這種所謂自由之名,而行放肆撒野之實(例如當眾便溺/造愛),將他人感受拋諸腦後,那我們的社會秩序如何得維繫?我們如何安靜地生活下去?我們願意指出的是,此處所指之自由與我們甘之如貽的出版、言論、結社、信仰等自由一樣,是須與其他大家珍視的價值——例如對別人痛苦的同情——同時操作的。可是反過來說,這也絕非意味每有人對踰越禁忌的行止「表示反感」時,挑戰禁忌之舉便得被停止。很多言論本身就會惹人反感,而這些反感很多時都遠比觸碰禁忌所帶來的反感為大(如討論到一些信念問題),但我們都堅持所謂的言論自由——一方面我們認為不斷的討論是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我們認為人人都是平等的,每人都有表達、以及自己的一套表達方式表達的權利。我們無意將這自由無限制的放大,最終的判斷就如這裏上述提過的閱讀寫作的判斷方案類似︰如何處理挑戰禁忌的自由(批判的鋒利)和信奉禁忌者之感受中間的張力(內化的、感官的脆弱),牽涉到個別情境的各種個別元素——但要指出的是表達的自由在具體的考慮中佔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比重。
因此,今次「撚」字事件為例簡單說明︰我們認為,挑戰這種禁忌的自由,不必為了相對輕微的反感而犧性;值得考慮的環境元素如下︰
(一)中大總流動人口約二萬,《中大學生報》的印數約三千,派發位置為中大本部,預設讀者主要是中大同學,其次為工友老師和職員。
(二)粗口在年青人日常生活的使用情況普遍,而「撚」字則幾乎可說是最被廣泛利用的粗口字。
(三)在日常生活中完全不接受粗口的大學生為數不多,當中有一部分是「我唔介意你講甚至我想你講但我自己並唔係太識講」,剩下來自然也有對粗口反感的朋友,但反感程度往往只屬輕微,頂多只會偶然呻句,「乜你咁架!」。更重要的是,這種「反感」意味的是奇怪、鄙夷或不屑而非困惱與痛苦——可能比一次習作被打上低分的苦惱還要輕微。
(四)在公開發表的文化表述中寫作/閱讀粗口已有不少先例,大家從來不以為意的港產電影至少有《籠民》和《春光乍洩》;十年前的中大更有《小門報》《西門報》等蔚然成風的獨立出版浪潮,如果粗口真是顧名思義地粗野,則這些刊物之辛辣文風幾可謂無堅不摧。而與之相較的話,本報的「撚」字及其作者屈機本人,簡直班門弄斧,連提鞋也不配。
(五)性在本地社會中依舊是禁忌,例如我們不會在繁忙時間的地鐵車廂內放聲討論自己或誰誰誰的自慰頻率或性交體位,例如無愛情關係的異性朋友間絕少會談及一己的性徵(如乳房的形狀或包皮的長短)——但也不是所有性的內容都與公共討論絕緣,例如初夜年齡、避孕方法的效率、今晚阿邊個會去阿邊個到「訓」等等,年青人對此尤其不介意。
(六)在公開發表的文化表述中寫作及閱讀性已有不少先例,例如《蘋果》《東方》《太陽》均有色情專頁,小說專欄信箱廣告照片彼彼皆是。
(七)更重要的是,在該涉事文章的語境下,本報在題目中加插一個「撚」字幾乎完全沒有引發性的情味。
從上面七點說來,這次本報發表的作品以「撚」字為題一事,其實也許連踰越禁忌都談不上,更遑論對別人造成傷害了。
語義的流動
有些人或許會回應,那些粗口字詞很久以前的大部份用法都是負面的——如辱罵,本義都是不雅的——如陽具,所以它們就是粗鄙。這種缺乏對語境考慮的想法固然站不住腳,但即使只關心其本義,此理解也頗有問題。隨著時移勢易,字詞會因具體應用而豐富了其意義(如界、gap),甚至該字詞的普遍用法及解釋亦會隨之而變化。如「風流」的日常解釋已是濫情濫慾,拈花惹草,不再意味「如風之飄,如水之流」的出塵氣質;「鹹濕」現已作好色甚至猥褻解,不再是指鹹與濕的食品(如話梅!);「十下十下」現今亦不再解作「柒」,「大鑊」的「鑊」亦不再指強姦(原義資料出於一位網友)。而「撚」字所指涉的粗口字——以至所有港用粵語粗口詞彙——,今天之引申義所觸及的範圍,亦遠遠超過了陽具的原義了(部分闡釋可參見本文首節)。忽略這些改變而執意視原初之用法為唯一合法的用法,實在是否認一個字詞的語義會隨時間改變此一確鑿事實。
本報認為,真正的粗鄙、低俗乃決定於文章本身。如果有讀者提出了合理充實的理據舉證本報文章嘩眾取寵、觀點沒有批判性、盲目向主流靠攏、力求政治正確等等,並因此而批評本報低俗的話,本報絕對會欣然接受。
結語
總括來說,本報對於社會一般上對於粗口字的評價相當質疑——這根本上就是迷思。硬要去指控粗口字本身必然包羅了「侮辱性、不尊重、性騷擾」這種種惡質,根本就忽略了將字詞的本義結合語境去理解文句語義的必要;將涉及禁忌的東西一棒打成負面、將粗口以不證自明的語調講成粗鄙低俗之物,更是相當野蠻的理解方式——後者還隱含著貶抑「低下階層」的想法,默許將典型標籤黏貼在低下階層的暴力。
岔開一筆要提的是︰有反對聲音說《中大學生報》的同學仔私下無論講幾多粗口都可以,但用中大同學的錢,在《中大學生報》上刊登,就是「代表」中大同學,就是強姦民意,就是污蔑校譽,就是不對(!),云云。我們希望回應的是︰本報一直以來也有不少應該批評、值得反省的地方,例如脫期,例如校對粗疏,例如反應遲鈍,例如文章或版面乏善可陳,例如表述介面十年如一日;但今次「粗口」事件,可卻自問是有料到的(!)。那怕是從最建制的角度來論證,我們今年春天得到千八位同學的支持,對我們及我們的政綱投下信任一票。因此,我們的政綱從千八張選票中得到了最起碼的建制基礎,而我們在政綱上寫上甚麼諾言呢?「……『思』則是指批判性思考,『三思』即指反覆……批判……」、「析解文化現象……批判因循已久的固有觀念,破除迷思……」、「甚至毫無保留的接受了這些文化……我們希望透過分析,批判……」。本報在此事上的發言與討論——關於以粗口書寫的批判意義請參見前段——,正正就是兌現了一份合法的、有「代表性」的政綱上的期許。今次,算對得住學生報三十多年豐富鋒利的批判傳統,算對得住曾給予我們支持的同學啊。
其實,這場粗口論爭關係到的範疇幅員遼闊,且枝節複雜,本文即使字數長逾四千,亦不過水過鴨背,遺缺與未善之處不勝煩舉;部分刊登在報章上的所謂回應之局限更不問可知。若有朋友仔想繼續傾、狂傾、怒傾、齋傾,可逕上范克廉樓會室或與我們電聯(阿報社︰2603-6404/阿魚︰2603-6404)。
最後,希望大家不會因為此事而忽略了該篇文章的內容︰對代議政制的種種質疑與擁護的思辯。若然因為題目有爭議性而最終使人忘記了題目以下的正文——大概沒有比這更遺憾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