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8-19 23:14:19功課中的歐貓

我們的未來在哪裡?

記得歐貓在十二年前入伍當兵時,因為覺得經濟不景氣,所以選擇在部隊裡多待了2年,比同儕晚2年後退伍想找個電子業的工程師做,憑著學校的金字招牌應徵了幾家公司,僥倖都得到面談回函,不過,起薪沒一家超過3萬。想不到,現在大學畢業理工科系的新鮮人起薪還是和我當時沒兩樣,甚至還略縮水了,而物價幾年來已經翻了不知幾翻(最標準的例子是12年前我唸書不用辦助學貸款,現在即使是唸國立大學,不用辦貸款的學子已經少之又少了)。在”大有為”政府的領導下,台灣已經走了十幾年空轉的經濟零長成路程,除了物價連年猛噴,薪資卻以蝸牛的速度成長。再看到以下幾則聯合報的一系列報導,實在讓歐貓感觸良多。在外有全球能源帶頭上漲,新興市場崛起和台灣競爭;內有台灣出生率下降,人口老化,失業率上升,產業外移,薪資幾乎零成長等不利因素下,台灣的未來光明究竟在哪裡?而我們又如何得以自保呢?這一切都讓歐貓在夜闌人靜時,擲”鍵盤”浩歎且唏噓不已!

家庭儲蓄沉淪》年存逾18萬 列入上層社會        2006/08/18 聯合新聞網

行政院主計處昨天公布九十四年家庭收支調查,一年儲蓄超過十八萬元,就列入上層社會。十年前上層家庭至少每年儲蓄超過廿五萬元,但十年後儲蓄門檻降低了,一家人存錢金額每年若超過十八萬元,儲蓄金額就已超過六成家庭。

主計處將台灣家庭按所得高低分為五等分,去年可支配所得最低的底層存不到錢,還得動用以往的儲蓄或借支度日;次底層家庭去年只存下三萬九千多元;中間一組家庭去年存九萬元;上層家庭存十八萬一千多元;最上層的家庭存下六十五萬多元。

要怎麼才能多存一點錢呢?主計處官員指出,從數字上觀察,「省」是省不了多少,還是得靠「賺」才行,一家人能多一份工作、多一份收入,才增加節餘、達到增加儲蓄目的。

官員指出,底層和最上層可支配所得約差五倍,底層去年一家平均可支配所得是廿九萬多元,最上層是一百七十九萬多元,最高為最低的六點零四倍,前年是六點零三倍,變化不大;但是消費支出差不到一倍,底層平均每人消費支出十五萬多元,最上層不過廿六萬多元。

主計處指出,底層和上層家庭工資的差距也不算大,主要差在家庭內的就業人口數,底層社會家庭賺錢的人平均不到一個人,但最上層家庭大多是雙薪家庭。當然民眾也可以檢視自己是否花得太多,通常是檢討購物和娛樂等非必要消費項目。去年國人平均一個人一個月的消費支出是一萬七千元,花在衣著鞋襪上其實只有五百八十元,花在娛樂上(含教育)是兩千兩百元。

家庭儲蓄沉淪》台灣人 錢越存越少           2006/08/18 聯合新聞網

行政院主計處昨天公布九十四年家庭收支調查,去年八成家庭的儲蓄向下沉淪了。家庭存得少不是因為花得多,而是所得成長不夠快。全球景氣已回升到高點,但是台灣家庭的財富累積速度沒有跟著景氣回升,家庭每年儲蓄的金額近幾年不斷下降,而且已出現「失速」現象。

主計處統計,去年中產階級每戶家庭儲蓄金額降到九萬元,這是十年前「次底層」的儲蓄水準。民國八十二年次底層每戶儲蓄金額是八萬兩千多元,如果扣除物價因素,現在中產階級不過是十年前的「次底層」。

近年來儲蓄金額不增反減。八十二年的中產階級家庭可以儲蓄十五萬多元,八十四年時是十二萬七千多元;九十四年只剩九萬餘元,儲蓄金額僅十二年前的六成。去年台灣家庭每戶消費支出七十萬元,成長率僅百分之一點二二,還跟不上物價上漲,顯示國人消費上是節制的。

近十年來,各所得組經濟地位沈淪的速度令人震驚,以儲蓄金額觀察財富累積速度,現在的中產階級不過是十年前的次底層,顯示中產階級逐步減少;次底層與十年前的底層相去不遠;至於底層,已淪為貧民。

去年台灣有七百廿萬多戶家庭,主計處按家庭可支配所得高低排列,分為五等分,每一等分各有一百四十四萬多戶家庭。一般以所得居中的一組代表「中產階級」,往下稱為「次底層」、「底層」,往上稱「上層」、「最上層」。

在民國八十九年前,台灣各階層家庭儲蓄都是往上提升,貧富差距是各媒體關心的焦點;但近幾年,各階層家庭財富累積的速度都變慢,即使最上層社會也不例外,大家轉而關心沈淪的速度。那麼現在的次底層呢?去年平均每戶儲蓄金額不到四萬元,和十年前的底層社會相去不遠,十年前的底層社會每戶還可以存兩萬多元。

今日的底層社會沈淪到那裡去?已淪為貧民。去年平均每戶接受社會福利補助五萬五千多元,但是入不敷出,收入扣去支出還不夠近兩千元。這是自民國六十三年有家庭收支調查以來,底層社會第三年出現入不敷出現象。

去年可支配所得成長少得可憐,每戶只增加三千多元,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八十九萬多元。主計處指出,薪資占家庭所得約六成,薪水不漲,家庭所得也難漲。薪水漲得慢、物價漲得快,儲蓄當然越來越少。

〔家庭收支調查 去年大家都變窮 貧富差更多〕     2006/08/18 聯合新聞網

去年,所有家庭都變窮了!主計處昨日公布去年度的「家庭收支調查」,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為八九.四六萬元,較前年增加○.四%;如果考慮去年消費者物價上漲二.三%的因素,每戶實質所得比前一年減少,是變窮了。

最低所得家庭 連續兩年下降

而最低所得組的底層家庭,連續兩年非移轉性所得下降,每戶每年僅剩一四•二一萬,比前年還少了二千三百元,已經是連續第二年下降,對社會福利依賴日深。即使計入移轉收入,其可支配所得只增加三百多元。

專家指出,這顯示台灣經濟成長的數字,與底層人口的生活越離越遠。儘管主計處調查,去年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還成長○•四%,但台灣所得最低四成家庭,所得成長率分別只有○•一三%、○•一二%,遠低於總體。

經濟成長果實 流向高科技業

而在貧富差距方面,去年最高所得組與最低所得組的差距倍數是六.○四倍,比前一年小增○.○一個百分點;不過,如果扣除政府給的各種津貼,貧富差距是由七.四一倍擴大為七.四五倍。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江豐富指出,經濟成長的果實都流向高科技業,台灣的中低階層的貧窮程度並無改善。他說,這些人根本「入不敷出」。

主計處表示,去年全年的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為八九萬四五七四元;最高所得組為一七九萬六八八四元,較前一年增加五○八八元,增加率○.二八%;最低所得組為二九萬七六九四元,僅增三八九元,增加率○.一三%。這顯示大家的所得都增加有限,但有錢人增加的所得絕對值與增加率都高於低所得組。

主要養家人口 多數入不敷出

主計處昨天公布的數據顯示,扣除政府的「移轉性收支」影響,包括各種津貼與福利之後,近十年的貧富差距是呈現擴大趨勢,最高所得組與最低所得組的差距倍數,從八十五年的六.一九逐年上升,九十二年到七.三二,去年則是七.四五,窮人和有錢人的差距愈拉愈大。
主計長許璋瑤強調,貧富差距在各個國家,都是明顯往上發展,因為在資本密集時代,高科技產業造成的收入差距愈來愈嚴重,台灣是因為有各項社會福利措施,所得差距才壓下來。台灣的數字這幾年維持在六倍左右;日本的數字是四.八倍,主要就是因為有國民年金制度。他認為這才是減少貧富差距的長期性措施,台灣的福利支出只是短暫因應措施。

專門研究國民所得的江豐富則指出,傳統製造業萎縮,高科技產業高度發展,但因為雇用的人少,錢都集中到這些少數人的手上,經濟成長新創造的國民所得增加,很多流向高科技業去。他研究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壯年人口發現,二十五歲到四十五歲的人,貧窮程度並沒有改善,他們是主要養家的人,但根本就入不敷出。

〔全台億元存款戶 直逼2000人〕           2006/08/18 聯合新聞網

30億現金、擺定存?沒錯,全台億元存款戶估計超過兩千人。

儘管很多人大嘆物價高、花費大,存不到錢,但是,有錢人的財富仍在持續累增,而且,銀行存款戶頭裡一放就是億元以上,依據一家本國大型銀行的統計,單單該行的億元存款戶就有100多位。

其中,第一名的個人存款戶,金額超過三十億,第二名也有八億多,至於存款上億的大戶更多。像這種超級大額存款戶,在一銀、華銀、彰銀、土銀、台銀、台企銀、中國商銀、國泰世華銀、台北富邦銀……等,老牌的、大型的銀行裡頭很普遍。

銀行人員說,在有錢人聚集的地區,有些銀行設在當地的分行,就有十幾位存款人,戶頭裡「億來億去」。這些存款戶,年紀從四、五十歲,一直到七十幾歲都有,銀行人員說,對他們來說,安全、保本、存提方便最重要,所以,很多人選擇存在一銀、華銀、土銀、合庫……,這類招牌老、底子雄厚的銀行。

上億元的資金,擺在定存,不是要繳很多稅嗎?銀行人員說,對一些存款大戶而言,反正稅金也是從利息錢去扣,本金不會少、利息依樣有,財富還是持續累增。以存款1億元、利率2%來算,一年光是利息收入200萬,比大多數上班族的年薪高很多。像天母地區有一位大田僑,一存15億、當年利率高,這位阿伯一天就有50萬的利息收入。

另外,也有一些大戶考慮稅的因素,選擇可轉讓定存單、做票券附買回,用20%的稅率、分離課稅,一買也是數億元,銀行人員說,通常,億元存款戶的錢只是閒置資金的一部分,如果再加上其它資產,財富更可觀。

fuger 2006-08-21 17:23:39

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後,並非直接進入上帝所應許流著奶與蜜的迦南地,而是在曠野流浪、受苦四十年,藉此徹底洗滌以色列人的心靈。然而,在曠野流浪的以色列人卻無法忍受這種苦日子,不時向上帝抱怨。在《聖經‧民數記》中,以色列人向上帝埋怨說:「要是我們有肉吃多好呢!在埃及的時候,我們常吃魚,不用花錢;還有黃瓜、西瓜、韭菜、蔥、蒜等好吃的東西。」奴性,在這時的以色列人身上表露無疑。

這樣的奴性,在現今部份臺灣人身上也感受得到。臺灣社會好不容易建立起一個民主的制度,享有充分自由。結果在民進黨政府表現不盡理想之際,社會上紛紛掀起一股緬懷兩蔣時期威權統治的論調。或許有人會說,兩蔣時代,尤其是蔣經國時代是臺灣經濟成長最快速的階段,緬懷那個時代的美好、穩定,以及尊重技術官僚的風氣,並非肯定威權統治。同樣地,我們也可以說,以色列人追念的不過是在埃及的富裕生活,並非懷念當奴隸的時光。但是,這切割的開嗎?

臺灣經濟的起飛,主要受惠於1960年代後期開始,世界主要已開發國家的輕工業消費產品生產漸不敷成本,需大量向國外進口。東亞新興國家順勢搭上這股列車,開啟了約二、三十年消費工業出口的黃金時代。現在臺灣也面臨當年已開發國家所面的的窘境,生產版圖由成本更低廉的中國所接管。可惜的是,臺灣在過去這幾十年的外銷黃金時代,並沒覺醒此種的生產方式終會被取代,而不積極地去思考建立品牌、技術,朝高附加價值的方向去轉型。以致低成本的優勢為中國所奪後,臺灣的產業環境無法立即調整,造成經濟不振的印象。基本上,對於臺灣的經濟,國際環境才是最決定性的因素。

在那個出賣勞力,努力賺錢的時代。除了物質生活上的富裕,臺灣人還得到什麼?心靈的桎梏、人權的剝奪、環境的破壞、文化的摧毀、價值觀的變質……即使今天臺灣已經是一個充分民主、自由的社會,許多的觀念、思考模式還是受這段「黑暗時代」的扭曲極深,未見提升。以色列人出埃及後,在曠野洗滌了四十年才在約書亞的帶領下進入上帝應許的迦南地;臺灣解嚴至今不到二十年、政治民主化至今不到十年,從今日社會的種種怪相顯示,臺灣距離成熟理性的社會,仍有一段努力的路,是一條向前看而不該是向後看的路。

經濟並非一切,若只是為了經濟去緬懷一段不堪回首的過去,甚至以此否定自由民主的價值,不啻是件可悲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