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08 23:52:39王建明郭泓志 Go! Go!

組織蛋白乙烯化修正會調控染色質結構

真核生物(eukarytotes,包含動物、植物)的去氧核醣核酸(DNA)是以染色質的方式存在。染色質包含了組織蛋白(histone)、DNA和一些附著在染色質上的黏附蛋白質。構成染色質的基本單位是核體(nucleosome),核體由八個組織蛋白所構成,包含H2A、H2B、H3和H4各兩個。DNA像絲線一樣地纏繞在這些組織蛋白上面,八個組織蛋白在組合成像小球一般的核體。核體就像一條線(DNA)上的許多小珠子一樣,串成一整條珠子串,稱為染色質(chromatin)。染色質可以進一步摺疊成直徑約30奈米(30 nm)的粗體。當這條由DNA和組織蛋白等蛋白構成的染色質,更進一步壓縮後,便會成為非常緊密的粗條,這便是顯微下看得見的染色體 (chromosome)。DNA上帶著遺傳密碼,這些遺傳密碼分成無數個群組,分別決定身體上的許多特徵和機能的調控,這些一群一群的遺傳密碼便稱為基因(gene)。真核生物體內的基因表現,是當細胞接受到某一類的訊息後,DNA某一片段便根據指令透過聚合脢(RNA polymerase)轉錄 (transcribe)為訊息核醣核酸(messenger RNA),即mRNA。mRNA帶著由DNA轉錄而來的遺傳密碼。mRNA再藉由核醣體(ribosome)和核醣體核醣核酸(ribosome RNA,rRNA),利用傳遞者核醣核酸(transfer RNA、tRNA)為原料,將遺傳密碼轉譯(translation)為蛋白質。蛋白質由胺基酸(amino acid)所構成,每個胺基酸由三個遺傳密碼(codon)決定,被產生的一長串胺基酸,再摺疊成一些立體結構,成為有功能作用的蛋白質。

由於在染色質中,DNA被層層的組織蛋白所包圍,因此當要表現某一段DNA內的基因時,必須先「打開」這些組織蛋白,也就是先改變染色質該部分的形狀結構,讓裡面的DNA能夠和聚合脢等蛋白質接觸結合,這樣才能轉錄遺傳密碼,也才能表現基因。一但基因表現結束,便要再度關閉該段組織蛋白,以免基因過量表現,而產生諸如癌症等的疾病。由於若能解開如何「關閉」和「開啟」染色質的謎,便能對基因的表現與調控有更深入的瞭解,因此這個問題一直是分子生物學家急於解開的謎題。最近的研究顯示,組織蛋白末端(tail)胺基酸的修改可能是一個關鍵。組織蛋白若被乙烯化(acetylation),便會促成染色質的「打開」,若被甲基化(methylation),就會促成染色質的「關閉」。當核體內的組織蛋白被乙烯化超過六個,便會妨害DNA形成更粗的30奈米的結構,也就是較易被打開而表現基因。而H4尾端第14到第23位置的胺基酸的狀態對於形成更粗結構有決定性的影響,特別是H4這些位置上的離氨酸 (lysine)的乙烯化與否更是關鍵,這個位置稱為H4-K16。

今年二月分,麻省大學醫學院的Craig Peterson領導的研究團隊中的博士後研究員Michael Shogran-Knaak等人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發表,透過其三年前發展出的技術:化學接合技術(native chemical ligation strategy),製造修正過的H4組織蛋白。他們將H4組織蛋白的N端(胺基端)的第1到22個胺基酸,接上乙烯化的離氨酸和硫酯 (thioester) C端(碳酸根端),再接上將精氨酸(arginine)至換成半胱氨酸(cysteine)的H4組織蛋白的C端尾巴(第23到102位置的胺基酸),這樣便產生乙烯化離氨酸H4組織蛋白(acetylation of histone H4 on lysine 16),簡稱H4-K16Ac。這些研究者發現,H4-K16Ac的乙烯化,會阻撓DNA形成更粗更緊密的30 nm的結構,也就是更利於基因表現。一般而言,在溶液中添加鎂(magnesium),會促進染色質中的DNA和核體組成更緊密的研究。但是H4- K16Ac的乙烯化,卻會使得DNA和核體,即使添加鎂,依然會保持成串滿小珠的長線狀,而無法進一步摺疊包裹成30 nm的粗體。DNA形成更粗更緊密的結構是需要耗費能量的,其使用的是細胞中最普遍的能量單位ATP(三磷酸腺嘌呤,adenosine triphosphate)。一種稱為ACF的複合酶(Drosophila ISWI-containing 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utilizing chromatin assembly and remodeling enzyme (ACF) complex),會分解ATP,產生能量,並協助DNA和核體(nucleosome)滑動位移,摺疊成更緊密的結構。研究者發現,H4-K16Ac的乙烯化,不但會妨害ATP的利用,也會阻撓ACF複合酶的作用。因此研究者認為,H4-K16Ac乙烯化,對於決定染色質的結構和影響非組織蛋白分子(如 ACF)與染色質間的作用具有極重要的地位。

研究者指出,酵母菌80%的H4都在這個位置(lysine 16)乙烯化,且這些片段的基因大多是「打開」。由於再其他細胞實驗中,lysine 16位置的乙烯化會促進基因的轉錄和表現,而且組織蛋白其他位置的修正,例如H3-S10磷酸化(phosphorylation)、H3 Gcn5p的三乙烯化(triacetylation)或是H4 1-13位置的乙烯化都未能改變染色質的結構,因此這些研究者認為,H4-K16Ac位置的乙烯化可能是獨一無二控制染色質結構和基因表現的位置。由於 H4-K16Ac的乙烯化是可逆的(reversible),因此就像一個開關一樣,細胞對於某個基因是不是要表現,就透過調控H4-K16Ac這個開關:予以乙烯化就能打開染色質結構並促進基因的轉錄和表現,反之,若不乙烯化,則會使染色質形成更緊密的結構,而阻撓複合酶等蛋白接觸DNA,因而抑制該基因的轉錄和表現。一旦對於H4-K16Ac的乙烯化調控有更進一步地瞭解的話,人們將能更有效掌控基因的表現。

褚志斌 (芝加哥大學博士後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