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22 23:49:48麥克雞塊

Charlotte Perriand 與 台灣椅轎


看到最近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推出一系列竹製的家具、燈具,讓我突然想到法國女設計師 Charlotte Perriand(夏洛特‧佩里安,1903 - 1999),左圖右邊戴眼鏡的是建築師 Le Corbusier 柯比意,中後方是柯氏的堂弟 Pierre Jeanneret(皮爾‧尚涅雷)

上圖的躺椅是1940年,Perriand 應日本商工部邀請,赴日擔任顧問時設計的竹編版 LC4


這是2008年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及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委託德國設計師Konstantin Grcic,利用43根台灣孟宗竹,由台灣竹藝家陳高明先生手工打造的懸背椅【Chair-43】。

時隔70年,同樣利用傳統竹藝演繹新型式,同樣請外來和尚來念經,大家的想法竟是出奇地類似。

1903年,早中國女建築師 林徽音一年出生的 Perriand,帶著時代新女性的自信與氣魄,藝術學校一畢業便跑到 Le Corbusier(柯比意)的工作室找工作,當時應該沒有履歷表作品集這些花樣,柯氏一見是個年輕女孩,當場便以:『我們這裡不做花邊抱枕!』給請了出去

說柯氏有性別歧視或許太言重,因為即便被視為現代主義啟蒙的 Bauhaus 包浩斯學校(1919年成立),當中雖然有一半的女性學生,但大多仍研習當時視為較適合女性的織品設計,同時期1924年林徽音女士隨夫婿梁思成先生一同赴美學習建築,也同樣被建築系拒於門外,只得轉念美術,由此可見當時即便已接受女性擔任設計工作,但仍將女性定位在”軟性”設計這一塊,加上 Perriand 畢業於傳統的藝術學校,也無怪乎柯氏會先入為主認為Perriand 只是個女繡花工。

直到幾個月後,柯比意的堂弟 Pierre Jeanneret 帶柯氏參觀 Perriand 自行設計改裝的工作室,柯氏倒也拉的下臉,當下道歉,延攬 Perriand 到工作室,這一合作便是十年(1927-1937),基本上,柯氏的家具都在這段時間內被設計出來。

在這張有名的宣傳照中,橫陳在 LC4 躺椅上的這位小姐便是 Perriand,小露美腿的正妹配上牆上的剪影,朦朧中帶有一絲神秘感,冷硬的鋼管家具頓時溫暖了起來,浪漫的法國人果然還是有一套啊。

1940年,透過曾同在柯比意工作室工作的日本設計師 坂倉準三 的引薦,Perriand 來到日本擔任設計顧問,從設計先進國來到仍十分傳統的日本,Perriand 並未抱持著凌駕指導的心態,反而積極深入日本鄉間了解傳統民藝,而這段期間,擔任 Perriand 助理的正是麥克上一篇介紹的日本設計師 柳 宗理,相信這樣的經驗對柳 宗理後來的設計之路必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在日本擔任指導員的 Perriand ,主動要求將她跑遍日本鄉間拍攝的照片及蒐集到的民藝集結整理後在東京及大阪的高島屋百貨進行為期一年的展覽,如果說,柳 宗悅是第一個開始發掘倡導民藝之美的日本人,Perriand 無疑就是第一個開始懂得重視日本在地文化的西方設計師,有趣的是,不管是在日本或是台灣,這樣的自覺經常都要透過外人的加持,才會開始得到本地人普遍的認可,不管是40年代的日本或是台灣,或是70年後的台灣,似乎都是如此。


            1941年 Perriand 在高島屋百貨展覽

從文獻資料上,得知 Perriand 對台灣竹藝大為讚賞,長 大作一書中也提到展品中包含台灣製的兒童矮凳,但始終得不到當時的影像資料佐證,偶然機會裡,麥克看到當時展覽的照片,咦,長桌前的一排矮凳可不是台灣竹凳嗎?再一比對,正是台灣俗稱的椅轎。

椅轎在日據時代外銷日本,Perriand 極喜歡這個設計,不僅把它放在展覽中,後來也把它帶回法國。

正放可做矮凳,倒放則可作兒童椅的椅轎(下圖中的卡哇依真人示範照來自奇摩拍賣,請搜尋關鍵字:椅轎),兩個版本稍有不同,桌面換成可讓小孩遊戲,訓練手部肌肉的活動竹環,以前的人其實還蠻有概念的,再來,為了應付難搞的日本客戶(開規格的正是柳 宗理的老爸柳 宗悅),銷日版的作工明顯比較幼路。


1942年,Perriand 離開日本至當時日法共治的越南,根據網友(註一)的指點,Perriand 曾四次路經台灣,但因日據時代的台灣並不開放外國人士入境,所以也就僅止於過境,這是題外話了。

上個世紀法國設計師與福爾摩沙曾經有過的小小交集,70年後兩相對照,歷史的緣分竟是如此有趣,下次各位在 Cassina 看到 Perriand 的設計家具時,不必怨嘆荷包淺薄,設計師家具高不可攀,奇摩拍賣上千多元的台灣椅轎可是 Perriand 眼中的優良好設計呢!

註一:感謝網友 王敏穎 Min-Ying  提供關於 Charlotte Perriand 的資料,她撰寫了一個兼具文采與內容的部落格

             如是我聞  http://minyingw.blogspot.com/

   

阿雯 2010-09-15 15:55:29

我七八月才到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竹工坊學習,
也去拜訪陳高明老師的工廠,
看到你寫的文章覺得很棒!

版主回應
謝謝誇獎:) 2010-09-27 00:23:17
關魚 2010-08-26 19:17:13

你好,我是台灣好生活電子報的總編輯關魚。拜讀此篇文章後,欣賞其中的觀點並認為值得推薦給更多讀者,請問是否能授權我網摘到台灣好生活電子報的「藝術文化」單元呢?

網摘方式是只取150字內的文字和一張圖片,讀者要看全篇文字和寫回應,都會連回到此處,網摘範例請見:
http://www.taiwangoodlife.org/storylink/term/46

還請回覆是否同意,謝謝。

版主回應
OK,沒問題 2010-08-31 23:50:57
Jessup 2010-07-12 14:53:05

續上
竹材加工品中,作為嫁娶用具之「鞋(竹敢)」及「檳榔籠」等優良製品甚多,此項技術倘若滅亡,乃世界工藝界之一大損失。因此希望今後訓練徒弟,使此技術永久存留。其他「棧籠」、「箕(竹敢)」也有很多優秀產品,其次使用藺草編製的草履數種,其穿用時的感覺頗佳,造型方面具有卓越的技術,在朝鮮與日本東北地方雖然也有,但其材料來源去不如台灣豐富。我相信將台灣土產品運銷日本,必受觀迎。再其次在台北附近製出之士林刀,亦頗有特色,在日本也必能風行。廚房用具之蒸器乃以亞杉為框,底部乃以竹編成,此種竹材之利用方法,頗為稱讚。最近日本之生活用品漸呈纖弱化。但台灣尚能製出有力頑強之用品,實為值得欽佩,又如房屋正廳的神桿(頂棹下棹)等,無論貧窮家庭,皆有佛堂備設,可與中世紀歐洲之古典媲美,實使我感著驚異。更而民眾化的廉價粗製陶器中的產品也有優秀的製品。在苗栗、南投、鶯歌等地盛行製造陶器,鶯歌產品的秞藥較為粗劣,但從形態上看來仍保有漢代式樣。油壼或溫酒器等,均由漢代脈脈不絕地被傳下來。在日本之造形,已變為纖弱,但台灣的窯場尚保存古昔的方式,我親眼看見在大窯中以人力代替轆轤旋轉而製成圓形的大壼出來,將來應使用這種可寶貴的人力。其他漆器、染織等實亦有很多優秀品,尤其山地的民藝,世界上罕見的原始藝術品,據說最近趨為向弛廢,極可惜的。
為振興台灣之民族工藝,本人建議下列各點:
一、在日本及朝鮮已將傳統的作品作成目錄,以便保存。在台灣也應出此方途,例如:將台南孔子廟或板橋林本源家的庭園列入保護建築物之中而使不被破壞。又山地的織布也有很多卓著的製品,其中重要者一一登錄以俅庇護。
二、應將產於各該鄉土而有價值之製品陳列在各縣市陳列場所,如台東的鄉土館,的確值得讚仰。(筆者按:該館光復後被廢除,過去所陳列之貴重物品都不知去向)
三、舉辦日常生活必需品展覽會,或生活藝術品的展示會。在德國、任何一個小規模的學校都必陳列著鄉土品,以資相互觀摩。
四、台灣應該活用土地之利,實行指導外銷工藝品生產指導。指導方針絕對不可使土地的特色喪失。

版主回應
了解自己的文化很重要,和政治立場無關,Jessup 推薦的部落格上有許多寶貴的資訊,值得大家連過去仔細研讀

http://prokenny.pixnet.net/blog/post/3219016
這裡可以看到關於椅轎的一些資料,根據該部落格格主的推斷
在福建、廣東一帶也有類似的物品
2010-07-14 11:5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