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3 12:59:38夢的精靈

善待每個告白

 

     身為六年級生,我們那個年代的學生時期最常見的告白方式便是「情書」。當然也有不擅文字的的男生會選擇勇敢的正面表白。

     喬和童這些西元2000年後出生的孩子是在科技進步飛快的時代裡成長,所以社群媒體、簡訊和電話已成了最快速的溝通管道,連email都懶得發的她們,很難想像能有收情書這件事。喬喬甚至很羨慕這種老派 (Old School) 的告白法,覺得特別浪漫。想當初老公也是一紙書信傳情到台灣,只是我多繞了些彎才意識到自己的心意。

     專科和大學時期,我陸續遇上形形色色的男孩用不同方式向自己或明或暗的表白,也有人展開所謂的追求「攻勢」。由於我本身性格低調,對於大肆宣揚或昭告天下者只能消極躲避;而請人轉達或親自遞信者則釋放善意但沒感覺就一律不給予機會。至於鼓起勇氣當面問我的若沒有太直白,我願與之成為朋友;而直白者我也只能委婉明確表明自己尚未有此想法的立場。

     也許是有精神潔癖,我在感情上有諸多堅持,比如:無論這人對自己多好,即使內心感動,沒感覺就不給予對方希望,我相信這是對自己,也是對別人負責,畢竟只有毫無雜質的愛才能長長久久。也許在某些人看來我顯得不近人情,但我問心無愧。除了不願浪費別人的感情和青春外,我更是真心祝福他們能夠找到那個頻率相同之人。

     如今,童進入青少年時期,而喬也正式於八月滿18歲成年。她們陸續經歷情竇初開,會遇到怎樣的人或面對何種方式的表白無法預知,但我知道這個鼓起勇氣做出也許是人生中第一次告白的男孩,一定要溫柔以待。我告訴兩個女兒:「如果有一天,某人向妳告白了,即使不喜歡也一定要珍惜這份真心,千萬不要踐踏。只有妳的溫柔善待,才能讓他被拒絕後,依然能滿懷希望地在下一次鼓起勇氣再對心儀的對象表白。」

     喬喬從小學高年級就開始有男生對她示好,這六年來經歷過被戀、暗戀,曖昧情愫下的情緒起伏領略過對她有不尊重舉止的男生,去年甚至還遇到男方被她婉拒後不斷試圖在朋友圈裡反覆情緒勒索喬的情形。無論如何,她一直有做到「善待每個告白」這件事。而我也樂意當她的軍師,傾聽她的遭遇和處境後分析並給予意見,由她自行消化決定。

     即使我能分享過來人經驗,提供她處理方法,讓她知道有時候果斷不予理會是最簡單的解決方式。但畢竟我們個性想法皆有所不同,心地柔軟的她無法做到置之不理。於是,分析前因後果提供建議後由她自行選擇並面對結果,再從中累積經驗並學習解決問題是最有效直接的。

     如今她有了正式交往的對象,我們除了適時提醒她一切循序漸進外,也提供她如何從細微處觀察一個男子的品行和人格,並簡要點出用心感受彼此是否為三觀相近之人的重要性,畢竟價值觀和生活習慣都是靠著相處時間的積累才能看出差距。而為人父母,此時該做的就是慢慢放手,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能自行在戀愛中學習成長,為自己的每個決定負責。

   童的性格比較晚熟,到現在8年級了還像個小朋友。沒想到她比姊姊更勇猛,在小學畢業典禮前決定用Minecraft來告訴班上某個一起玩的男生她喜歡他。巧合的是這個男生知道後不可置信地回覆:「天啊!我設鬧鐘打算下午3點鐘告訴你我喜歡妳的。」後來甚至還用Minecraft 做了一朵玫瑰花送童呢。

     記得那之後我對童說:「如果我是妳,我不會說。反正畢業後各自到不同中學,既然沒打算交往,又何必說出來呢?保持現狀不是挺好的,說出來不會更尷尬嗎?」

     童當時回答我:「就是因為之後上不同學校,反正見不到面,把這件事說出來後就不會堵在心裡了。不管結果如何,至少沒有遺憾啊。」

     先不談兩代面對感情的處理方式和想法的不同,我有點小驚訝的是,喬竟也贊成童的做法。無論對否,兩個女兒的果敢態度的確有值得我們去了解或學習的地方。畢竟在我們那個年代,身處保守的東方社會,女生多半是矜持被動的一方。喬和童有幸在澳洲這個西方國家出生成長,也幸運的在墨爾本這開放社會和多元文化的城市裡生活,其思考模式既跳脫了東方文化的束縛,也沒有被傳統框架綑綁。與此同時,我和老公仍希望能透過開放的溝通交流,讓她們不侷限於自己女權高漲的認知中,同時能理解東方傳統社會的思維。

     總之,我慶幸自己年輕時經歷過不同面貌的被戀與暗戀,更見識過各種男生被拒後的種種反應。感情路上雖沒有小說般跌宕起伏,但面對愛情,我的態度始終堅定、柔軟卻果斷,從不拖泥帶水。擁有這樣的性格以及這些人生閱歷讓我可以簡單地拿出自身的經驗和女兒們分享。面對愛情,也許我們會有不同的反應和處理方式,但能夠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不先入為主,敞開心房和孩子們暢所欲言,細聊彼此真實的想法是很難能可貴的,於是我特別珍惜。

     在善待每個告白的觀念確立之後,孩子一旦有了男朋友,接下來我們要面臨的,將會是更多男女交往哲學和兩性平等關係建立的經驗交流啦。

寫於20229242:23pm at Greensborough Home

上一篇:聽聽孩子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