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6-30 21:14:51尼可拉賽

唱片是盜版??正版??

今天P2P軟體業者勝利了。

提供平台,不負責監督在平台上的各種流通檔案是否違法是勝訴因素。

剛剛看了新聞,IFPI說今天是台灣音樂界的黑暗日。

前不久美國才宣布相似的案件為敗訴,兩國判別差異極大。這讓我有興趣
思考這問題。

以前沒有光碟CD時代,遊戲用的是磁片,音樂聽的是錄音帶。

當時也有盜版的問題,但是自行用對拷的錄音帶(大型錄音機都有,AB錄音)
錄出來品質奇差無比。而有些工廠出品的盜版錄音帶,聲音好多了,但品質
也很不穩定。

因此,買正版是我認為解決的方式。但當時正版錄音帶『光南大批發』賣的最
便宜的大概是140~150元左右。
CD普遍之後,唱片價格突然高漲起來,台幣3XX起跳比比皆是。

除了物價波動,單就數字概念來看,本來140元的東西突然升到300元以上
,除了具有『良好』的經濟實力的人外,任誰都會頓一下:300元?

唱片業這幾年來越蕭條,跟音樂數位化有關。MP3的普及更是殺傷力。

但在這成為殺傷力前提是-音樂CD有沒有吸引力?

就跟名牌包包、手錶一樣,仿冒品有沒有價值,能不能取代正版?

名牌包包是名牌,但一定有比一般地攤貨好用?不見得吧。

手錶數萬元甚至幾十萬一只,時間有沒有比幾百塊的準到哪去?不見得吧?

但是為何名牌如LV,仿冒品誰要?真正名表,假貨誰要?

說穿了,這裡頭一定有它的價值。

例如:整體的設計感,質料的選擇,與象徵性的凸顯等等。

但CD呢?有什麼價值?音樂CD本質應該是什麼?

錄音帶的音樂水準變成CD,價格就翻了翻?

本來吸引力就在那種檔位,今天提高成本,吸引力會更高嗎?

更何況還有各種誘因。
我要強調的是,如果音樂唱片品質好,價位合理,盜版的人數一定會減低。

MP3是一種破壞性的檔案格式,音質絕對沒有正版唱片優秀,樂迷犯不著去忍受
這種先天的瑕疵,就算耳朵聽不出來也罷。

那最大問題在哪?我個人以為,在於唱片水準低落!

一張專輯要籌備多久?每張都號稱嘔心瀝血之作,但真正使我有這種感覺的
有多少張?用不著高格調,只求旋律動聽,有幾首?一兩首的專輯多的是。

這種音樂水準,要我花300元以上,花得下去嗎?抱歉,我花不下去,我只能
乞求早點出精選集,讓我覺得花錢花的合理。

現在歌手能唱的有幾人?許多CD更標榜創作型歌手。

要創作型歌手幹嘛?現在好像能作上幾首歌幾首詞,就能說創作歌手。
能創作的人,就一定會唱嗎?

舉個例子,早期非常紅的歌手王傑在他發行的幾十張專輯裡,自己創作
的歌曲有多少?一大堆吧,但當時誰會去標榜創作型歌手來轉移他獨特
的嗓音?

創作與演唱本來就是兩碼的事情,能唱的不多,能創作的也是少,能唱又能
創作的少之又少。

偏偏台灣演藝圈好像有非常多的完人:長的帥長的美,歌唱的好,又會創作......

那國際音樂獎應該每年多的是台灣人得獎才是。

唱片公司一昧把唱片滑落的因素歸咎於盜版,卻不太能去思考,為何CD唱片
的誘因降低是本身水準過於低落,造成『不可取代性』幾乎喪失。

我曾經聽了某些專輯,覺得好聽,一鼓作氣把全部正版都買下來,不管他人
眼光中的唱片是流行速食音樂還是要傳頌千古的經典之作,只單純覺得
音樂風格吸引我。

聽音樂,本來就是舒服就好,音樂評論我從來不太注意,因為我只是平凡
人士,不是什麼音樂賞析專家,而像我這樣的消費者,應該佔絕大多數。

公司推出一位歌手或唱片時,有沒有曾捫心自問,這張專輯裡面有幾首好聽?
這聲音我欣不欣賞?想必很難。

多數應該都是以魅力取向,在眾多新人中不是尋找下一位費玉清,下一位
林志炫,下一位鄧麗君、蔡幸娟,而是尋找下一位魅力偶像。

凡事都走魅力路線,是危險的,因為魅力不知道會在哪消失,當魅力消失時,
音樂本身就會非常醒目的接受眾人的審視。

當魅力不再,音樂永遠都在那低層次,價位又不斷攀高(因為都用在填歌手
的大荷包、過度鋪張的包裝行銷),叫消費者怎忍心拿自己的血汗錢去
買噪音來傷害自己的聽覺神經呢?

盜版絕對無理,但唱片的水準與售價才是主因!

若非爹不疼,娘不愛,奶奶沒有教,學校放棄我,我怎會那麼容易變成
社會敗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