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07 01:10:11→☆ 魅格格 ★←

母親拉橫幅支持同性戀:曾想找“小姐”把兒子掰直。(2017.05.06)

原標題:【紅星深度】這群拉橫幅支持同性戀兒女的母親絕望過掙扎過曾想找"小姐"把兒子掰直
  4月底,六位兒女的母親舉著橫幅,在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內拉起橫幅,一些學生在橫幅上簽字,表示支持。
2
 "同志"媽媽和志願者們在學校拉橫幅(後排左一為倩君媽媽,左二為菊子媽媽)受訪者供圖 [保存到相冊]

  這幾位母親的兒女是同性戀者,“同志”是民間對這個群體的一種稱呼,她們的這次行為是對之前有學生反對同性戀的回應。

  這群同性戀者的父母,經歷過生與死的猶豫,淚水的浸潤,最終歷經修行般的煎熬,才得以面對、接受這個現實。

  他們選擇尊重和理解子女的選擇,也希望社會能多一些包容。

  反對與反擊

  “同志兒女,爸媽支持你”

  4月16日,華中科技大學兩名女生在校內拉起橫幅:“維護中華民族傳統倫理,捍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抵制西方腐朽思想侵蝕,讓同性戀遠離大學校園。”

兩名女生拉起反對同性戀橫幅圖據網絡
2
兩名女生拉起反對同性戀橫幅圖據網絡

  4月中旬,家住武漢市漢陽區的倩君率先在網上看到這些反對同性戀的照片。她也曾是同性戀的反對者,直到有一天,她發現自己的兒子也是同性戀,在經歷了生與死的思考之後,她決定接納兒子的同性戀身份。

  與她有著同樣經歷的“同志”媽媽並不在少數。她們有自發的民間組織,用於互相理解、勸慰和慰藉。

  倩君把那張反對同性戀的照片發到了“同志”媽媽群裡,立刻引發了一陣“聲討”,於是幾位“同志”媽媽決定站出來“以牙還牙”,這個本來不願拋頭露面的群體,這一次卻出奇地意見一致和主動。

  “同志兒女,爸媽支持你,愛你,愛你,愛你。”幾天后,來自武漢三鎮的10名“同志”母親和親屬,專程來到武漢華中科技大學籃球場,拉橫幅和彩旗,高喊口號,以示抗議。

  得知照片中反對同性戀的是華中科技大學的兩名研究生,這幾位母親找到學校黨委宣傳部、學工部和信訪部門維穩辦。據稱,她們得到了比較滿意的答复:學校已經在4月17日就在處理這個事情,兩個當事學生的輔導員也在積極聯繫她們。

  晚飯時間,“同志”媽媽們在華中科大操場旁邊拉出橫幅,這些媽媽描述稱,“很多學生排著隊在上面簽名,表示支持,我們預備的3只馬克筆根本不夠用。有的學生過來說,媽媽你們真棒,給你們點贊。”

  一個同性戀者母親的自白

  “我差點跳下49樓”

  同性戀的親人站出來支持同性戀,其實也是支持他們自己。很長一段時間,他們很難接受子女是同性戀的事實,經歷了非常痛苦的掙扎之後,他們開始接受、理解。

  而這一觀念的轉變談何容易。

  得知子女是同性戀,他們的精神世界曾經崩塌過,再站起來,有人用了幾個月,有人用了十幾年。

  站在49樓住宅的窗戶邊,倩君復雜地一笑,說:“我差點從這裡跳下去。”

1
 "同志"媽媽倩君受訪者供圖 [保存到相冊]

  2015年4月,那時她的兒子讀大二,給兒子打掃房間時,她發現了一封情書。情書夾在日記本里,以前這本日記本上有一個小鎖,但那天沒有。她發現,情書的落款是一個很男性化的名字,名字前面寫著“愛你的人”。

  倩君描述,內容很曖昧,“每次聯繫不到你的時候,我都一下子抽一包煙。”信裡還規劃好以後一起去瑞士。她斷定,寫信的人是個男生。

  當時,她腦袋裡一片嗡嗡聲,一分鐘也沒多想,就給兒子打電話,但兒子掛斷了電話,此後三個月沒有回家。

  那時,她切斷了兒子的經濟來源,哭紅了眼睛。三個月裡,她過得很恍惚,每天睡兩三個小時,瘦了二十斤。

  三個月後,兒子終於回家。倩君做了一桌好菜,兩人一起吃飯的時候,她才提起這事,問兒子:“你到底是不是同性戀?”兒子放下筷子,抬頭的時候,已經淚流滿面,他說:“媽媽,我是。”

  她還是不願相信,連續發問:“你為什麼要成為同性戀,是不是別人脅迫你?”兒子說,不是的,我是天生的。

  希望徹底崩塌,倩君一下子控制不住了,她一把拽起兒子,從餐桌拖到客廳的按摩椅上,兒子跪下來抱著她的腳,被她重重踹開。她近乎失控,踹開兒子就跑到陽台上。她對兒子說:“既然你是同性戀,我無法面對這個社會,也無法面對親朋好友,我只有跳樓。”

  幸好,兒子一把抱住了她。

  讓步與接受

  曾想用非常手段改變兒子的性取向

  被兒子抱了回來,她一刻也不想看到兒子,獨自坐在武漢的長江邊哭了兩個小時。

  之前,倩君對同性戀的認識是“噁心”。

  2009年,在澳大利亞旅遊,是她第一次接觸到同性戀群體。當時在悉尼的街頭,同性戀者舉行遊行,她看到他們之間親密的舉止,覺得“好噁心”。

  此後一周,他們夫妻倆都沒有出門,靠紅糖水和稀飯活著。

  他們在網上翻看關於同性戀的信息,倩君被一些負面信息嚇倒,最怕兒子會得艾滋病。

  和很多“同志”媽媽一樣,起初,倩君也幻想著可以改變孩子的性取向。她甚至想,花點錢找個性工作者讓兒子體驗一下,但她最終沒有這麼做。她還想讓兒子出國,讓他在國內消失,這樣能瞞住身邊的人,也不至於丟自己的臉,可兒子並不願意。

  最終,她選擇接受。

  菊子也是出現在華中科技大學的10名“同志”媽媽之一。

  她想過更多的方法想把兒子“掰直”(指從同性戀者變為異性戀者),她覺得,同性戀肯定是學壞了,學壞了就能治。心理醫生引導孩子說出這些年的經歷和感覺,菊子媽媽在一旁聽著,哭得停不下來。

  她發現自己天天和兒子待在一起,卻一點也沒察覺到,她覺得自己是個不稱職的媽媽。如今回憶起來,她連連嘆氣,不斷重複地說:“兒子太苦了。”

  正規的渠道沒有辦法解決,她猶如“病”急亂投醫,甚至聽信算命的人給兒子改名字,但被兒子拒絕了。她開始做出“讓步”,把希望降低為傳宗接代,讓兒子找個女孩結婚生子,哪怕之後離婚也行。

  但兒子始終非常堅定,他對母親說:如果你有一個女兒,但你的女兒被別人這樣騙了,結婚生孩子又離婚,你會怎麼辦?

  改變不了兒子

  就改變自己

  菊子無法改變兒子的性取向,只能嘗試改變自己。

  這一段歷程是異常艱辛的。兩年來,兒子總是陪在她身邊,下班回來就拉著她去看電影逛街,給她看關於“同志”的科普網站和小冊子,和她一起看有關同性戀題材的電影。

  後來,她經常以兒子的例子,勸說其他的“同志”孩子:“告訴父母你們'出櫃'(指公開自己的同性戀身份)後,不能扔下一顆炸彈就不管了,把父母鎖在櫃子裡。”

  倩君也主動嘗試改變。

  她經常在網上搜索相關信息,找到同性戀親友會的熱線後,她當即撥過去。與其他同性戀者的父母通話後,她感覺不再孤單,但情緒仍一次又一次地爆發,撕心裂肺。

  他們都試圖尋找更多的同命人,互相安撫,不再孤單。

  “同性戀親友會”就是一個自發成的民間組織,向社會宣傳同性戀知識,促進“同志”和“同志”親友之間的理解溝通。倩君也是在這裡,慢慢感覺好一點。

  倩君45歲生日的前一天,她無意搜到《天佑鮑比》這部電影:一位母親不能接受兒子鮑比的同性戀傾向,導致兒子自殺,母親悲痛過後投身了同性戀公益事業。一看完,倩君趕緊給兒子打電話,她怕兒子也因此消失。

  第二天,倩君生日,兒子把借錢買的蛋糕放在她的床頭,說:“媽媽,今天是你的生日,你什麼都不要想。”

  倩君再也忍不住,一家三口抱在一起,失聲痛哭。

  那天,她和丈夫接受了兒子同性戀的身份,她對兒子說:“不管你是同性戀還是異性戀,爸爸媽媽都是你堅強的後盾。”

  用淚與血換來

  一聲“謝謝媽媽”

  倩君稱,她接納了兒子的性取向後,兒子和她的關係也得到改善。

  以前,兒子回到家直接進臥室,幾乎不和父母交流,甚至對父母進入他的房間都很不滿。“現在兒子會坐在沙發上和我們聊天;看到房間被打掃乾​​淨,​​會誇獎我,給我一個擁抱;我在廚房做飯,他會說媽媽你辛苦了。”倩君說起這些的時候,不時會笑笑,說感覺“好暖”。

  她在微信裡收藏了一條視頻,是去年和同志親友會一起去大草原旅遊拍攝的。兒子被一群人喊著“男神”,拿著話筒,有點緊張地說:“她沒有因為我是同性戀很討厭我,反而變得更愛我了,我覺得很幸福,謝謝媽媽。”

1
 倩君和她的兒子受訪者供圖 [保存到相冊]

  兒子當時深深地一鞠躬,把這位母親的心徹底融化了。

  現在,兒子在一家寺廟皈依佛門,倩君和丈夫也經常去看兒子,順便做義工。

  另外一位母親菊子本打算給兒子買新房結婚,但目前她的想法是,去老年大學學攝影,讓自己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這樣包容的心態,都是用淚和血煉成的。

  他們認為,子女既然做出了這樣的選擇,做父母的就應該尊重和接受,他們也希望更多人能理解同性戀者的選擇。

  “同志兒女,爸媽支持你,愛你,愛你,愛你。”

  這是他們拉起的另外一條橫幅,上面用最簡單直接的三個“愛你”,道盡了為人父母的不易。

  (文內受訪者均為化名)

    紅星新聞記者丨王毅實習生黃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