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0 15:26:25→☆ 魅格格 ★←

我見我思-莫讓錯誤認知殺人,愛滋病不是男同志及吸毒者才會患的疾病。(2016.12.16)

「愛滋病」的圖片搜尋結果

我見我思-莫讓錯誤認知殺人

 

為了婚姻平權議題,贊成與反對的兩造各自在近期舉辦了遊行,規模之大,引起社會強烈關注,但歧見鴻溝之深也同樣令人咋舌。不管未來結果如何,若能促使民眾對相關知識及法令充分了解,也不失為公民社會的一大進程。

其實撇開宗教立場不談,反對的一方對同性戀最大的誤解,主要來自對同性戀的病態認知,以及對愛滋病的恐慌。事實上一直到上個世紀70年代以前,全球醫界都還認定同性戀是一種精神疾病。直到1973年,美國精神醫學學會正式決議將同性戀自《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刪除,主由的理由是:「同性戀本質上並不會損害一個人的判斷力、穩定性、可靠性或是整體的社會與職業能力」。並公開呼籲停止對同性戀者的歧視,1975年美國心理學會也發表正式決議,表示贊同美國精神醫學學會於1973年將同性戀去病化的立場。

不過,自從1981年全球首宗愛滋病案例通報開始,同性戀者之間的性行為就一再被渲染為主要傳染塗徑,更加深世人對同性戀者的恐懼與憎恨。直到1984年由約瑟夫‧麥科明克與蘇珊‧費雪賀區所率領的非洲調查隊,以及比利時醫師馮‧德‧皮爾率領的盧安達調查隊聯合於英國《刺胳針》(The Lancet)發表研究報告,將非洲愛滋病蔓延無分男女的現況,才逐漸改變世人對愛滋病的看法。

但由於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長久以來認為愛滋病是男同志及吸毒者才會患的疾病,正常人不會得愛滋病,此觀念深植人心,連帶使得醫療體系漠視這項疾病的防治與研究,到了1996年,愛滋病竟然還成為許多西方國家25~40歲婦女的主要死因。

到了1990年5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終於決議將同性戀自疾病列表中刪除,這一天後來成為國際不再恐同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2011年,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又發表正式決議,呼籲全世界的健康、精神病組織及精神病學家,致力於去除美國境內針對同性戀的刑罰及汙名。

自此,同性戀的汙名及除罪化,辛苦走了將近40年,經過一連串的醫學、心理學的反覆辯證,總算有了一點進步。台灣則一直到2015年,由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發表決議聲明:基於諮商專業及基本人權,支持保障同志人權及婚姻平權。也算一路走來,跟上了世界潮流。

誤解產生反感,反感產生歧視,歧視產生憤怒,憤怒產生對立,對立產生仇恨,仇恨產生傷害,或戰爭。如果不能拋開反感與成見,至少試著了解知識及歷史,莫讓錯誤的認知殺死人。不管是站在贊成或反對的一方,在互相指責之前,請多一些同理心,少一些錯誤訊息的傳遞。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