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9 05:48:34→☆ 魅格格 ★←

你不見得要站在同志這邊,但應該站在護家盟的對立面。(2016.12.16)

你不見得要站在同志這邊,但應該站在護家盟的對立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們國家對於不合格的公民並沒有罰則,也不會剝奪其權利,但護家盟應該感到羞恥,並且注意到:他們小孩的教育並不是最大的問題,他們的教育才是。

文:朱家安

每次哲學演講,只要有討論到社會議題,QA時間就會被問「跟不同立場的人如何有效溝通?」這兩天當然也被問了。

在現場,我還是依照理想上的說法,建議大家把階段性目標設為「讓自己理解對方背後的顧慮和理由」而非「說服對方」。我相信這樣不但有助於討論氣氛,也有助於溝通效果。

這問題是被重複問過幾十次的老問題,我的回答也是老回答。但是今天說明起來比以往困難一些,因為我一面回答,一面想起,前幾天就有人被立場不同的人攻擊:高雄的小蜜蜂——拿傳單在街頭跟路人說明同性婚姻爭議的倡議者——被反同人士甩耳光,在凱達格蘭大道的反同婚遊行裡,反同婚人士的肘擊撞裂了支持方的肋骨。在這些物理攻擊之外,各地的小蜜蜂,或者只是純粹出現在反同婚活動現場的「看起來像是同性戀的人」也傳出遭到言語羞辱。


台灣的同性婚姻爭議已經不只是家庭價值的問題,而是仇恨問題。該被處理的不是同志,而是仇恨同志的大眾。反同婚人士的倡議標語非常正面,歌頌家庭、教育與社會穩定,但他們實際上的表現跟手裡舉著的價值背道而馳。

例如,這幾天常見的反同婚說法之一是:讓同性可以結婚,這麼劇烈的改變不該倉促進行,必須經過充分溝通和討論。

這種說法有一些很明顯的問題:

  • 一方面,其實不管面對什麼政策,你都可以主張「這麼劇烈的改變不該倉促進行,必須經過充分溝通和討論」。這個說法是個萬用說詞,因此也沒有說服力。
  • 另一方面,如果你講求說法的精確,會發現同性婚姻的討論一點也不倉促,早在1986年,性別運動者祁家威就開始為同性婚姻法制化請願,那個時候我都還沒出生。

儘管上述分析已經可以說明「讓同性可以結婚,這麼劇烈的改變不該倉促進行,必須經過充分溝通和討論」這個說法的瑕疵,不過在這裡我想進一步指出:這個說法不但因為有瑕疵而無法成為理由用來反對同性婚姻,而且反而可以提供我們理由去反對護家盟。

萌萌不是合格公民

讓我先從一些大家都可以接受,並且幾乎客觀無爭議的事實開始說明。

首先,護家盟的文宣是由許多不符事實的說法組成的,例如:

  • 同性婚姻之後雙親稱謂會改變
  • 同性婚姻之後近親也可以聯姻
  • 同性婚姻之後很多小孩會變成同性戀

「現在的台灣社會是否已經算是足夠尊重同志?」(護家盟認為是)、「在現在的台灣,同志是否算是不再受到歧視?」(護家盟認為是)在最嚴格的意義下,這些問題或許是很難解決的價值問題。但是,「同性婚姻通過之後雙親稱謂會不會改變?」不是價值問題,而是事實問題,而且還是很簡單的事實問題,比「同性婚姻通過之後台灣婚禮的平均素質會不會增加?」簡單多了。

在台灣,反對同性婚姻的人提出來的說法大多不符事實,而且是在很簡單的層次上不符事實。他們沒有證明同性婚姻不該通過,他們證明的是自己沒有做功課就選邊站。更重要的是,幾年來這個情況一直沒有改變,也就是說,護家盟在參與公共討論時,連最基本的錯誤都不願意修正。如果政府和社會接受護家盟的說法,把他們奠基在對於事實的錯誤認知上的意見納入立法考量,這個社會是在跟無知妥協。

民主社會不該跟無知妥協。如果我們在有好理由可以辨別的情況下,還讓「不奠基在事實上的意見」跟「奠基在事實上的意見」在公共討論上擁有同等份量,這幾乎等於是我們罔顧我們的政治決策的品質。如果我們罔顧政治決策的品質,便辜負了身為公民的政治義務:阻止政府做出不明智的判斷。

此外,民主也不該跟「不願意承認錯誤」的態度妥協。民主社會註定面對不同價值觀的衝突,如果我們不抱有一絲希望,認為這些衝突即便無法多贏,至少也有妥協、調解、讓步的機會,那麼,我們將對民主的未來充滿絕望。然而,如果我們肯定民主討論中妥協、調解、讓步的機會,我們至少必須付出最低限度的誠意:就算我不願意改變我的價值觀來配合別人,至少,當我因為對於事實認知錯誤而和別人有不同看法,我必須願意修正錯誤,來增加共識出現的機會。

護家盟的某些意見非常無知、違反事實(如「我怕我小孩不叫我爸爸,所以同志不能結婚」)這讓它們不該在社會上具有值得考慮的份量。護家盟缺乏最低限度的誠意,這讓他們成為不合格的公民。我們國家對於不合格的公民並沒有罰則,也不會剝奪其權利,但護家盟應該感到羞恥,並且注意到:他們小孩的教育並不是最大的問題,他們的教育才是。

民主存在的理由之一,是要解決多元價值並存的決策問題。基於多元價值,你確實不見得需要跟同志站在同一邊,但身為對民主抱有期待的人,你有理由站在無知、缺乏誠意的護家盟的對立面。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之瑜


The News Lens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