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16 15:03:28→☆ 魅格格 ★←

護兒的難題:家長帶小孩上街倡議會有哪些問題?(2016.11.16)

護兒的難題:家長帶小孩上街倡議會有哪些問題?

台灣性別人權維護促進協會聚集立院外,抗議立委推動同性婚姻,號召媽媽們站出來,守護...台灣性別人權維護促進協會聚集立院外,抗議立委推動同性婚姻,號召媽媽們站出來,守護兒少的權益。 攝影/記者程宜華

 

上上週有群家長帶著小孩上街反對同性婚姻,他們的活動照片在網路上流傳,遭到批評。有些人認為他們不該這樣利用那些年紀小到無法理解「婚姻/同性婚姻」之間差別的小孩,另外一些人則直白指出照片呈現的詭異反差:家長戴口罩,小孩沒戴,並指責說:你自己都知道要戴口罩,卻不幫小孩準備,是什麼心態?

 

恰好幾天之後,一群支持同性婚姻的家長也辦了記者會。接著,大家看到了一連串類似的照片:家長持布條、抱小孩,只不過布條上寫的是支持同性婚姻的標語,而且家長沒有戴口罩。

 

我們該怎麼看待這個差異?

 

口罩代表什麼?

 

讓我們先處理好像比較簡單的問題:口罩。

 

口罩,通常會出現在高風險的抗議裡,例如可能會被既得利益者秋後算帳的時候。前陣子韓國梨花大學校長被關說,集結抗議的學生大部分就戴著口罩。在台灣,口罩也常發生在員工對雇主的抗議中。

 

另一種會出現口罩的倡議場合,是保守派的場子,例如雇主回應勞工的抗議,或者這次:支持傳統婚姻的人挺身而出的倡議。這些場合的口罩,有時會被理解成倡議者心虛的跡象:「如果真的認同你現在喊的口號,為什麼你要戴口罩?我看你根本就是被動員/走路工來的吧!」若倡議的主辦單位同時爆出徵求走路工的新聞,這類批評的規模也會跟著擴大。

 

我相信在各種抗議場合,都有可能出現走路工,或那種「只是被叫來」,並不真的了解/支持抗議內容的人。我也同意,這種人所佔的比例能影響倡議「應該受到關注」的程度。不過我不傾向於快速斷定:保守派抗議現場的口罩,能直接顯示抗爭者都是這種人。我的理由是,在現在的台灣,處於保守政治立場的人其實有其他理由戴口罩,例如說:觀察了網路和媒體的情勢後,認為自己的政治立場一旦曝光,可能會讓自己在生活中被排擠、看不起。不管你是否同意他們對於自身處境的判斷(就像你可能不會認同藍營說他們是弱勢),你應該會同意,在他們的心裡,確實有戴口罩的理由。換句話說,口罩代表的不見得是心虛。

 

當然,不管如何,上述分析都無法辯護「自己戴口罩,卻沒幫小孩戴」的人。奇異果汁可能沒有毒,但如果你相信奇異果汁有毒,還拿給小孩喝……

 

 

抗議場合戴上口罩不見得是心虛,也可能是判斷輿論與政治情勢後所做出的權衡之計,用以...抗議場合戴上口罩不見得是心虛,也可能是判斷輿論與政治情勢後所做出的權衡之計,用以保護自己在日常不受排擠。 攝影/記者程宜華

 

可以利用小孩嗎?

 

在支持同性婚姻的記者會上,家長們自己沒戴口罩,也沒幫小孩戴。但如果你曾經把「小孩還沒決定自己的政治立場」當成理由來反對保守派家長抱小孩上鏡頭反對同性婚姻,似乎也應該用同樣的理由反對自由派家長抱小孩上鏡頭支持同性婚姻1

 

不過,即使我們討論的是在心理發展上還不可能理解政策的那種年齡的小孩,抱這種小孩進行倡議,都一定會有問題嗎?想像這樣的情況:

 

公園倡議

政府計畫在公園引進品牌遊樂設施。社區家長發現該型設施在其他地方發生過多起因為設計不良而造成小孩受傷的意外,嘗試與政府溝通未果。於是,數十位家長抱著小孩召開記者會抗議此事。

 

與同性婚姻的議題不同,在「公園倡議」裡,你大概不會覺得家長抱小孩上鏡頭有什麼問題。當中的差別應該是,以訴求(避免危險的遊樂設施)來說,「公園倡議」是那種「在小孩福祉上有社會共識」的倡議:該倡議可以連結到小孩的福祉,此連結在社會上毫無價值觀爭議。不管你相不相信宇宙是一個老男人在七天內創造的、不管你相不相信同性戀不正常,你都會支持:在公園放置安全的遊樂設施,對小孩比較好。在某種意義上,參與「公園倡議」的家長確實「利用」了小孩,但他們的訴求可以避開價值觀的爭議,直接連結到小孩的福祉,所以他們的「利用」也不至於引起質疑。

 

反過來說,你可以想像:如果社會大眾後來發現,那些家長其實是另一家遊樂設施廠商「派來的」,那麼,他們除了被譴責說謊之外,當然也會被譴責利用小孩。換句話說,我們是否判斷家長不恰當地利用小孩,有一大部分是取決於家長的訴求能不能避開價值觀的爭議,直接連結到小孩的福祉。

 

在同性婚姻這個議題上,哪方家長的倡議能避開價值觀的爭議,連結到小孩的福祉?兩方都不行。事實上,這就是為什麼小孩會出現在這個議題的倡議行動裡。有些家長認為同性婚姻與小孩的福祉衝突,有些家長認為沒有(而且這些家長間的衝突,很大部分是出於價值觀的差異),所以他們都帶著小孩上街。我相信同性婚姻跟小孩的福祉不衝突,不過考慮到上述狀況,我不能說我的判斷在社會上毫無價值觀爭議,差遠了。

 

 

數位異性戀家長帶著孩童在立法院召開記者會,認同愛是平等、不分性別,表達對同性婚姻...數位異性戀家長帶著孩童在立法院召開記者會,認同愛是平等、不分性別,表達對同性婚姻的認同。 攝影/屠惠剛

 

支持自由派家長的……一點點理由

 

雖然在嚴格的意義上,雙方家長倡議的方向都避不開價值觀爭議,但我相信有個論點可以在這個議題下支持自由派家長抱小孩上街:當我們排除各種價值觀的差異,會發現自由派家長倡議的未來對小孩比較好。

 

自由派的基本精神之一在於:盡量避免社會成規阻礙個人實現自己選擇的美好人生。不管是反對服儀規定,還是支持同性婚姻,最終的理由在於自由派對「理想社會」有個特定藍圖:理想社會是那種讓各種價值觀的人都能好好發展自己想要的生活的社會。當然,政治立場也是價值觀的一部份,而那些被抱著上鏡頭的小孩,現在八成尚未決定自己的政治立場。然而,我們還是可以預期:不管這些小孩將來選擇了什麼政治立場或處於什麼社會角色,他在自由派的政治制度和社會氛圍下,都不至於過得太差。

 

當然,我可以想像保守派會抱怨說,現在同性婚姻都還沒通過,他們的生活品質就已經受到影響:光想像男男可以結婚,他們就覺得不舒服。不過我得說,如果你把自己的生活品質寄託在和你無關的人的婚姻上,這就是你要接受的代價。

 

自由派家長手裡抱著的小孩,就跟保守派家長手裡抱著的小孩一樣,都不算是了解他們倡議的內容。即便如此,根據上述說法,自由派家長的倡議,比保守派家長還要不糟一點。

 

但只是一點而已,因為我相信,我們有更重要的、更全面的理由,去反對家長利用小孩倡議。

 

倡議者的主體性需要保護

 

在民主社會裡,當公民倡議,公民是以自己的「人頭」來跟社會溝通:「看!這裡有一個人支持某件事情,看在我的面子上,請大家考慮一下這件事!」一般來說,人只有在對於自己認同的議題,且願意付出倡議代價(不管是花費時間還是罰鍰坐牢)時,才能成為倡議的角色、產生倡議效果。考慮到這一點,利用那些對於議題沒有立場的人來增加倡議效果,恐怕有欺騙之嫌。(而那些花錢雇用走路工的,則是明目張膽的欺騙,那些人尚未被閃電擊中,可見上帝不存在)

 

我可以想像有人會說:

 

 

拜託,誰會把家長手裡抱著的小孩當成是正在倡議的公民?大家都很清楚好嗎,那些小孩只是用來證明家長真的是家長。小孩出現在鏡頭上,不代表他們支持或反對同性婚姻。

 

我同意這種說法指出的區辨方式在技術上可行,我也同意,事實上這也是大部分觀看那些倡議新聞的人,心裡用來區辨的方式。不過我認為,這種區辨方式可能會對民主溝通帶來不好的效果。這種區辨方式等於是在說:

 

     

  1. 那些小孩還不是心智成熟的公民。
  2.  

  3. 因此,沒有理由認為他們有辦法支持或反對議題。
  4.  

  5. 因此,他們雖然出現在鏡頭上,但是不該被當成是正在倡議的公民。
  6.  

 

如果我們有意識地藉由年齡來篩選「有倡議能力的公民」或「正在倡議的公民」,可能會加劇某種「幼體化」的刻板印象,讓人認為小朋友沒有倡議能力,也不會進行倡議。當然,我同意那些被抱在手上的小孩沒有倡議能力,也不可能進行倡議,但是比他們再大一點的小孩呢?國小生呢?成熟的民主,應該是包容各種倡議者的民主,隨著社會氛圍越來越民主化,「被大家認同具備倡議能力的人」應該是要越來越多才對。如果我們在社會當中跟其他倡議者的溝通方法,可能會讓某些人基於年齡被排除在外,那我們應該要小心一點。

 

*感謝黃頌竹和施逸翔在本文寫作期間提供的建議。

 

如果我們藉由年齡來篩選「有倡議能力的公民」或「正在倡議的公民」,可能會加劇某種「...如果我們藉由年齡來篩選「有倡議能力的公民」或「正在倡議的公民」,可能會加劇某種「幼體化」的刻板印象,讓人認為小朋友沒有倡議能力,也不會進行倡議。 攝影/記者程宜華

 

 

 

     

  • 有些人帶小孩參加倡議並不是為了利用小孩增加倡議效果,而是純粹難以找人代替自己照顧小孩。這種情況就不在本文討論之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