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03 14:49:57→☆ 魅格格 ★←

無論同性戀或異性戀,都是天生奶爸 | PanSci 泛科學。(2014.06.03)

sn-parenting

一般刻板印象會認為女性天生比較會照顧小孩,不過一項新的研究發現,無論男女,在成為父母的那刻起,大腦都會啟動獨特的「親職神經迴路」,甚至連男同志伴侶中也會有類似的現象。這顯示「母親的本能」並非女性所獨有,而是任何成為父母的人都擁有,或許我們該重新看待傳統觀念對女性親職的看法。

這項研究由以色列的神經科學家費爾德曼(Ruth Feldman)主持。研究對象包含兩種不同的家庭模式:傳統由男女雙方組成的家庭,女性被預期分擔較多照顧小孩的責任,男性則有不同程度的參與;另一種則是由男男同志所組成的家庭,其中一位是小孩「遺傳上」的父親,代理孕母產下小孩沒多久後由這對伴侶共同照顧。無論哪種家庭,都是新手爸媽。

研究團隊拜訪了這些參與實驗的家庭,錄下他們和小孩一起,以及分開的影片。錄影前後,研究團隊採集了各對父母的唾液樣本,以測量催產素(Oxytocin)在體內的濃度。過去研究發現,催產素在親密或與情感有關的時刻會分泌,被廣泛認為是「信任荷爾蒙」。在訪問的一週過後,研究參與者還要收看先前錄影,同時,研究團隊會以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記錄參與者收看時大腦的活動情況。

造影的結果顯示:媽媽、她們的丈夫、還有男同志伴侶的兩個爸爸,大腦中的「親職神經迴路」都有活動。「親職神經迴路」連結了兩套分離的神經路徑,一套包含了演化史上較為古老的區域-杏仁核(amygdala)、腦島(insula)、和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主要掌管強烈的情緒反應、注意力及警覺;另一套神經路徑則和經驗學習有關,包含前額葉皮層(prefrontal cortex)、還有活躍顳上溝(superior temporal sulcus , STS)。

在媽媽的造影結果中,杏仁核路徑的活動較為活躍,而她們的丈夫(異性戀爸爸)則是與經驗學習有關的神經迴路較為活躍。費爾德曼認為,這樣的結果支持了母親生來較能養育、照顧、擔心她的小孩;爸爸則相反,親職的能力需要藉由經驗、溝通還有學習,才能分辨出嬰兒發出不同的聲音是代表什麼需求。

費爾德曼觀察到:「男性的杏仁核好像當周圍有女性存在時就會關閉。」這假設有點道理,因為這套杏仁核迴路只有當受孕、懷孕還有分娩時,才會藉由大量在體內流竄的荷爾蒙啟動。然而,同性戀爸爸的大腦就截然不同,兩位爸爸的杏仁核迴路,都較異性戀爸爸的來得活躍,比較像是媽媽的情形。從結果看來,當女性從親職照顧中缺席,照顧者的大腦能夠切換成就像是懷孕、分娩那樣,適合照顧小孩。

費爾德曼補充說,異性戀爸爸杏仁核迴路活躍的程度,會依著他花在照顧嬰兒的時間不同而有高低之差,但都不及媽媽或者同性戀爸爸的杏仁核迴路活躍。由於過去的研究發現,同性戀及異性戀在看到愛人影像時,大腦的活動無異,所以費爾德曼認為這項研究結果的差異應該不是導因於性向。

研究結果或許指出了每個人的大腦天生都可以成為纖細敏感的照顧者,而相關的神經迴路會在成為父母時啟動。

資料來源:Parenting Rewires the Male Brain. ScienceNow [May 27, 2014]

研究文獻:Abraham, E., Hendler, T., Shapira-Lichter, I., Kanat-Maymon, Y., Zagoory-Sharon, O., & Feldman, R. (2014). Father’s brain is sensitive to childcare experience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402569.

About Author

陸子鈞

PanSci編輯兼專欄作者|台灣大學昆蟲所畢業,興趣廣泛,自認和貓一樣兼具宅氣和無窮的好奇心。喜歡在早上喝咖啡配RSS,克制不了跟別人分享生物故事的衝動,就連吃飯也會忍不住將桌上的食物作生物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