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卉君
自10月初,「多元成家」(同性婚姻、伴侶制度、家屬制度民法修正草案)發布之後,整個台灣點燃了兩股激烈的性向觀點辯論,正反兩方聲浪明爭暗鬥、相互較勁,交鋒程度直逼政黨選舉的「選邊站」模式。
老實說,身為台灣的公民,我很慶幸能夠身處在這個歷史性的時刻裡,見證同性伴侶們從社會邊緣的暗流中浮出水面,從最實際的「法律」層面著手,勇敢站出來爭取身為人、身為法治社會公民、身為「自由、民主、法治」國家的一份子,得以「平權」的合理對待。即使冒出頭來之後,(意料中)成為眾矢之的,還必須公開自己的「私人情感取向」,成為大眾聲討、踏伐的公開話題;但能夠踏出這一步,某部分也證明了台灣社會已超出「發展中國家」的意識,即將邁向下一個成熟的階段,實為台灣民主運動史上重要的一大步。
回顧今年,台灣整個社會運動的活躍度激增,民眾漸漸習慣快速集結、走上街頭,為了捍衛自己心中「重要的價值」而表態:有人為了捍衛「土地正義」而擲出憤怒的運動鞋、有人以「嗆馬」公開表態罷免國家元首、有人為了冤死的兄弟,從順民變成了強悍的法令推動者——這些勇敢的人們,都在為了心中重要的價值而努力;這些行動即使無法號召全民起而支持,至少不見激烈的反對;如今,面對一群爭取基本平權的「多元成家」推動者,整個社會卻一分為二、起而誅之,以「危害到現有的家庭制度」為理由,製造思想上的對立。
在我看來,「多元成家」草案與現有的家庭制度之間並不存在對立,更不具競爭關係;反之,「多元成家」草案是對現有婚姻、家庭制度的一種鬆綁和補充,在維持原有的婚姻制度之下,更能照顧到其他未被保護的群體,讓異性戀伴侶之外的人們可以同樣被合理的對待,享有伴侶關係中相同的法定權利義務。
在這樣一個「友善少數」的提案之下,理應讓社會更趨近相互尊重與和諧完整,而不是「獨據山頭」的排擠之戰——恐慌與衝突,都是被偏見所製造出來的。若是堅稱傳統婚姻制度的完美無暇、深信陰陽合一的完整才是自然的正道,又何需畏懼那些不存在的衝擊?
讓別人也幸福,不代表自己就因此不幸福了。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讓一群人甘願用生命和傷痕來換取平等與尊重,那麼為什麼不能多一些理解和寬容,來善待差異呢?如果我們永遠無法代替他人走過曲折的人生,那麼至少讓自己別成為傷人的荊棘吧!
(NGO工作者)
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等性別人權團體,10月3日在立法院記者會,將多元成家的3套民法修正草案送進立法院,民進黨立委段宜康(前右起)、林淑芬等到場聲援。(圖文/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