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同性戀是「趕潮流」嗎?(圖)。(2013.05.04)
隨著社會開放度日益提高,「同性戀」一詞被視作洪水猛獸的時代正在慢慢地翻篇,人們對於這個詞語背後的群體也投來了更多的理解。然而,現實中當自己的孩子真的與這個詞靠得太近的時候,家長們卻顯然是難以接受。在心理老師看來,絕大多數成人眼中的「同性戀」並不一定存在,家長切忌輕易給孩子貼上這個標籤,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性別意識必須從小做起。
1. 「同性相戀」你接受嗎?
近日,「蘭州女同性戀辦婚禮求祝福」的消息迅速躥紅,如果說這則消息還只是給茶餘飯後的人們增加了一份談資的話,一家教育論壇裡「想要問一問家長們怎麼看待同性戀」帖子的發佈,則是引起了眾多家長的關注。帖子中,一位自稱「同性戀」的初三學生詢問:「你們能理解同性戀嗎?你們可以接受你們孩子的朋友是同嗎??若你們的孩子出櫃(公開宣佈同性戀身份),你們會接受嗎???我很想知道到底有多少人能接受我們。」
儘管發帖者身份難辨,但眾多家長留言關切,反對者直接表示「不能接受。不可以接受孩子的朋友是同。好自為之!」,支持者則對發帖者表示接受,但也同時表示「當今的一些孩子,把同性戀當作時髦去追求,缺乏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感。對某些觀念的侵入,不加辨別,對自己的一些情感縱容、放任、不知約束。我不歧視同性戀,但我也非常反感以同性戀為自豪的那類人。」更多的人則是站在長者的角度建議這位發帖者不要輕易給自己下結論,要把握青春時光好好學習。
記者走訪部分大、中學生時,學生們表示自己不會嘗試,接近半數的學生對於這個群體表示理解,一些學生表示除了《斷臂山》之類的作品外,他們也接觸過一些與同性戀話題有關的網頁、書籍、漫畫等信息,「網上時不時會出現一些與此有關的信息,就會打開看看,挺好奇的吧。」受訪家長也對這位發帖者表示理解,但當被問到如果自己的孩子存在同性戀方面的傾向時,家長們普遍表示不能接受。一位家長告訴記者,孩子在外地上大學,去年在家過寒假時,她發現孩子經常瀏覽一些與同性戀有關的網頁,甚至還經常進入到一些貼吧裡,「雖然孩子十分肯定自己沒問題,就是好奇,但我心裡總是不踏實,生怕他真有問題。」
與這位母親的擔憂不同,另外一位家長則是因為戀愛問題已經與孩子鬧翻,出於保護孩子的角度這位家長不願透露太多細節,她表示自己和愛人都不接受孩子的戀愛傾向,但她也找不到很好的解決辦法。
2. 心理老師:不可「妖魔化」
「同性戀,從保守的中世紀開始就有這個名詞了,從一開始的」妖魔化「和被認為是」犯罪「,到後來被認為是一種精神病狀態,再到現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理解和接納。現代社會,同性戀現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包容。」石家莊市第十三中學心理老師田曉莉告訴記者,隨著網絡的普及,有關同性戀現象的大量文學作品、漫畫作品及影視劇衝擊著青少年的心理,他們中個別人因為好奇等原因出現同性戀傾向意識形態的萌芽。對於那些對同性戀文化感興趣並願意嘗試的孩子,她建議家長和老師不要輕易就打上同性戀的標籤,而是要慎重對待。
首先,要建立民主的家庭氛圍。「不管你接受不接受同性戀現象,都要表達你的理解和尊重,這樣孩子才能對你敞開心扉。建立暢所欲言的民主家庭氛圍,每個人都有發言的權利,每個人的發言都被尊重。」
其次,分清楚孩子處於哪個階段。是處於對同性戀文化好奇的階段,還是處在接受理解的階段,或者處於嘗試的階段呢?通過對孩子的觀察和交流,分清楚孩子處於什麼階段。比如,孩子過分關注同性戀方面的文學作品,經常提問有關同性戀的疑問,或者,言行舉止方面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等等。未成年人正處於性生理和性心理發育發展的時期,如果是出於好奇或者理解的階段,要教會孩子正常的社會價值觀和交往觀,讓他們知道,由於一切條件還不成熟,一切狀態還不穩定,孩子跟朋友之間的交往宜保持友誼關係。對於那些已經處於嘗試階段的孩子,要讓他們知道,過度親密的一對一交往,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和社會化進程,所以需要多交朋友。同時,更要完成自己的課業任務。
再次,一定要警惕未成年學生與成年人之間出現的X交往。因為未成年人嚴重缺乏自我保護的意識、能力和技巧,很容易被傷害。
此外,田曉莉老師也提醒稱,青少年性心理尚未發育成熟,主動過早暴露自己的同性戀傾向的做法是不確定的,也是不安全的。家長和老師要學會保護這些孩子,做好心理支持和疏導,冷靜處理。不要魯莽地做出什麼決定,更不要把孩子拒之門外,使孩子做出極端的行為。(本報記者 郭鵬)
(聲明:上述文章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僅供討論和參考。淡藍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