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婚姻在多國點燃「社會戰爭」。(2013.04.28)
「允許同性戀者結婚會不會像當年廢除死刑一樣成為西方世界最新的社會價值觀?」近來多國不斷通過允許同性婚姻的法律,讓英國《經濟學家》雜誌禁不住這樣問道。當2001年4月1日地球上第一場同性婚禮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市政廳內舉行時,誰也沒料到同性婚姻像一股浪潮席捲了半個西方世界:現在每五個美國人中已有一人生活在允許同性結婚的州;法國23日成為第14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英國議會2月就同性婚姻進行了表決,新西蘭於17日成為首個承認同性婚姻的亞太國家。但無論是在外界還是在這些國家內部,同性婚姻都引發激烈的爭議:在法國,反同性婚姻的示威甚至比反緊縮的抗議規模還要大,俄總統普京表態將考慮禁止讓法國人收養俄兒童,白俄總統也發誓不會批准同性婚姻。德國自由大學學者科賴恩表示,現在世界各國普遍對同性戀已經十分寬容,因為那畢竟是個人私生活,但允許同性婚姻則是從法律層面對人類身份的基礎,即性別差異和血統的否定,以後世界將可能不會再有「丈夫、妻子、父親、母親」。
同性婚姻在爭議中迅速蔓延在經歷數月激烈的辯論及數以百次對立的街頭示威之後,法國23日成為歐洲第9個和世界第14個將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同性婚姻法案在法國國民議會裡以329票對229票通過,儘管在國民議會裡響起了「平等」的呼聲,但議會外應對示威的數千名防暴警察和水槍的部署,意味著這項法案將法國撕裂成兩派,引發了30年來法國最大的街頭抗議。法國《費加羅報》稱,最近幾周巴黎警察逮捕了200多名深夜在議會附近示威的人。議案進行172個小時的激烈辯論中,憤怒的政治家們差點彼此拳腳相加。支持者呼籲「應尊重民主選擇」,不要「轉而支持極端暴力」,而保守派則針鋒相對,認為仗議席多數強行推動法案才是「無視民主」。一名議員警告稱,允許同性家庭收養子女無異於「殺害兒童」,同性婚姻將為人與動物或其他物體結合開闢道路。美國《赫芬頓郵報》網站稱,今年可謂同性婚姻年,烏拉圭、英國、法國、美國、新西蘭都在討論這一話題。在荷蘭於2001年通過同性婚姻法後,這一趨勢正在所有歐美國家發展。
美國國家廣播公司稱,有關同性婚姻的爭論在美國也正在經歷一個關鍵的過渡時刻。美國支持同性婚姻的陣營還沒有贏得爭論,但是已有跡象表明反對陣營正在失勢。美國羅德島州最近通過法律,成為美國第10個批准同性婚姻的州。該州的第一場同性婚禮將在8月1日舉行。羅德島上的天主教徒很多,因此是美國新英格蘭區六州中最後一個將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州。英國《經濟學家》稱,社會學者稱這一法案引起的爭議未來可能跟當年取消死刑的法案相提並論,奧朗德稱其為不可逆轉的歷史運動。但是這項法案「點燃了社會戰爭」,分裂了國家,甚至比之前任何經濟問題帶來的抗議聲都要多。3月巴黎一次街頭抗議有140萬人參與,巴黎成為粉紅和藍色爭鬥的海洋。圍繞同性婚姻的爭論已經越來越成為全球政治爭論的焦點。俄新網27日稱,法國通過該法案後,俄總統普京在與立法委員會主席團成員會面時表示,俄羅斯將對準許同性婚姻的國家收養俄兒童協議做出修改。他說:「我們應對周邊發生的事情作出反應。我們尊重我們的夥伴們,但也請尊重我們的傳統道德文化、法律和道德規範。我認為,我們有權修改。這是個迫切問題。」此前,俄國家杜馬1月通過了關於罰款處罰向兒童宣傳同性戀行為的提案:任何人或組織向未成年人宣傳同性戀將被罰4000至50萬盧布不等的罰金。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4月19日在向議會發表國情咨文時表示,自己在任總統期間不會批准同性婚姻。他說:「不要強迫我們實施同性婚姻。近期不會實施。我擔任總統期間絕對不會。人民不會接受這個。」
本文來源:人民網
同性婚姻並非私人問題在法國巴黎,瑪萊區被認為是最時尚的街區,這裡也是巴黎同性戀者經常出沒的地方,集中了許多同性戀酒吧。27日,《環球時報》記者來到這裡,看到狹窄的街道商業氛圍很濃,並未受到同性婚姻爭議的影響。在一些有名的酒吧,不少結對而來的同性戀人還在門口排起長隊。該區一家商店負責人阿馬杜稱自己並不是反同性戀者,但他反對同性婚姻。他認為,同性戀者可以自由地結合在一起,但如使用婚姻一詞,自己不知道以後如何向女兒解釋。在許多地方,這樣的同性戀酒吧或街區仍被視為「一景」。倫敦市中心滑鐵盧大街附近的一家「石牆」酒吧是同性戀者聚集地,也是英國最有名的同性戀組織所在地。英國「石牆」酒吧只是世界上眾多相同名字的酒吧之一,這一名稱來自紐約上世紀60年代末著名的同性戀抗議行動「石牆起義」。當時,同性戀者和警察間的一系列暴力衝突引發了全美同性戀群體抗議,並迅速擴展到世界許多國家。「石牆」發言人蘇菲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這個群體經歷了同性戀行為除罪化、合法化後,終於有望迎來屬於自己的勝利。不過蘇菲強調,這一改變非常緩慢而且遭遇了強大的社會阻力,他們下一步將要爭取在教堂等場所舉辦婚禮的權利,因為英國剛通過的新法仍然「不強迫宗教組織接受同性戀伴侶在宗教禮拜場所舉行婚禮」。
在世界各地,人們對同性婚姻最主要的爭議點是:同性戀和同性婚姻不同,同性戀是私人問題,而同性婚姻則涉及到繼承權、社會福利、領養兒童、納稅等法律和社會問題。《費加羅報》稱,「男女婚姻組成的家庭是世界最基本的價值觀」。1948年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定義婚姻為「男女雙方自由和完全同意前提下的結合」。因此反對同性婚姻不是歧視或者限制公民權利,而是肯定基本的文化價值觀念:上帝造了男人和女人,才能繁衍後代,延續社會。反對同性婚姻者呼籲不要讓孩子成為「成年人慾望的工具」,「應為每個孩子都擁有父母完整的愛而祈禱」。美國《波特蘭新聞先驅報》稱,在同性婚姻中,子女問題成為重要考量因素。得克薩斯大學進行的對1.5萬個家庭的調研顯示,和穩定異性伴侶的家庭相比,家長某一時間段有過同性夥伴的家庭裡培養的孩子,在失業、健康和非法使用毒品這些方面會有更多問題。此外,許多人擔憂,同性婚姻法案的通過將意味打開了醫療協助受孕和代孕的通道。
因為道德問題,美歐多數國家禁止醫療協助受孕和代孕。實際上,同性婚姻問題在美歐往往淪為政黨大選的工具。左翼往往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如美國民主黨、法國社會黨都有龐大的同性戀者票倉,他們上台後也會積極推動同性婚姻合法化;相反,右翼往往會強調傳統家庭的重要性,如美國共和黨人以「美國價值觀」為反同性婚姻做理論支撐。德國《每日鏡報》27日稱,將於2013年6月舉行的柏林同性戀節的組織者將禁止默克爾領導的基民盟參與。多年來,德國各政黨都積極參與這個吸引上百萬民眾參與的節日。特別是今年還是德國的大選年。同性戀節組織者說,這是由於基民盟對同性戀實施歧視政策。同性婚姻成為西方「政治正確」對於西方允許同性婚姻合法的浪潮,不少學者將這一現象解釋為西方個人主義的盛行。著有《同性戀革命如何改變世界》一書的法國學者弗雷德裡克·馬特爾稱,同性婚姻議題某種意義上正接替了婦女運動和黑人運動,是少數群體由極端抗議向爭取權利的轉變,西方國家正經歷由懲罰同性戀向懲罰反同性戀的轉變。
在美歐,同性戀團體聲勢浩大,支持同性戀者的權利幾乎成了「政治絕對正確」,反對者往往遭受強大壓力,這使得一些膽大的政客和「反同」人士採取激烈方式表達自己的反對。在加拿大,同性戀者向來聲勢浩大,許多大城市都有歷史悠久的「同性戀自豪大遊行」,同性戀組織的聲勢就連部長、議員也要退避三舍,但即便如此,反對的聲浪也依然強大,2011年,加最大城市多倫多市長福特不顧壓力,堅持拒絕出席7月4日舉行的多倫多「自豪周」遊行,成為16年來第一個敢於不出席這項遊行的多倫多市長。同年6月,加拿大卑詩省本拿比市教育局在同性戀組織推動下,決定在中小學課程中引入「同性戀尊重」課程,並定名為「反同性戀恐懼及反異性戀主義修正案」。但此舉引發家長們的普遍不滿,家長們認為,尊重同性戀者的權利是應該的,但矯枉過正,反倒把正常異性戀歪曲成「異性戀主義」就很不合適,且在中小學進行這樣的灌輸更不合適。英國《每日電訊報》評論稱,同性婚姻將會為英國社會帶來極大的衝突,規模是「亨利八世統治以來最大的」。如果允許同性戀者結婚,幾乎等於「廢除了幾千年來人們認知的婚姻是一男一女的結合」。維護婚姻這個獨特的、具有良性普世價值的事物對國家和社會有益,「不應該讓政客重新給婚姻下定義」。(本報駐外記者 李志偉 丁大偉 范劍青 陳一鳴 紀雙城 青木 孫微)
(來源:環球時報)
(原標題:同性婚姻在多國點燃「社會戰爭」)
本文來源:人民網